电脑单机游戏恐龙吐彩蛋连连看
‘壹’ 我小的时候玩过一个单机游戏,里面有恐龙,一共有4个人物可以选择,但是现在忘记较说明名字了,谁知道吗
恐龙快打
恐龙快打 中文名:恐龙快打
英文名:Cadillacs and Dinosaurs
出版商:CAPCOM
语言:英语、日语
游戏介绍:
游戏改编自1993年美国CBS开始放送的《Xenozoic Tales》 ,靠经典商业题材--“恐龙”来卖座。舞台设定在已经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的恐龙和人类共存的26世纪。在这个作品中,道具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强化,所有的枪械道具都有弹药的概念,弹药用完就只能作为一次性的投掷道具了。甚至可以抢到Boss的武器来反制,像木桶一类的容器道具不再是仅仅为得到其中的物品被砸破了,它们可以被抬起投掷出去. 除些之外恐龙新世纪继承了Capcom惯例的多攻击方式。
攻击方式:
普通攻击 按A,攻击敌人时可以连按实现连击
跑动攻击 跑动中按A键
跳跃攻击 跳跃时按A键
跳跃攻击·斜踢 跳跃时同时按攻击方向键和A键(比如朝右踢就同时按→键和A键),一般只能在原地跳跃时使用这招(摩斯塔法可以跑动中使用)
回旋攻击 同时按AB键,一定范围内击飞敌人并有很大机率使被击飞的敌人起身后晕眩,但是会消耗约10%的血
游戏中有四个人物你可以选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
杰克·特里克:身高:182公分; 体重:78公斤; 身份:机械工兼农业学家
总体能力平衡,奔跑攻击-滑铲可以有效对付正面冲撞攻击力高的敌人.属于平衡型.不过由于能力平衡不够 突出成为冷门角色(囧)......
汉娜·邓迪:身高:170公分; 体重:53公斤; 身份:外交家兼冒险家
攻击力弱,但是速度快,使用武器最好,不擅长对空(对付翼龙和会飞的BOSS得小心了),属于敏捷型
摩斯塔法.开罗:身高:198公分; 体重:68公斤; 身份:工程师,杰克的好友
实用性最强,速度最快,各种攻击尤其是跑动攻击和特技使其能有效对付空中或地面的敌人.属于敏捷型,热门角 色.
迈斯.布拉多维:身高:205公分; 体重:97公斤; 身份:不明
速度最慢,但是攻击力最强,攻击动作很有魄力.血少点的敌人几乎可以三拳一摔秒杀......属于力量型.
该游戏共有8关
第一关:海上城
第二关:北部森林
第三关:中部沙漠
第四关:杰克的车库
第五关:火之村
第六关:矿场/热带雨林(日版为狂气の改造实验?)
第七关:地下
第八关:未定(- -)
注意事项·BOSS篇
第1关:Vice.T.
会飞跃技能,从一边飞到另一边.对付这BOSS一定要经常走动,要不然无论是连拳,黑虎掏心或者是左轮射击都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最好用跑动攻击.除非你是高手,否则切不可为了贪分而接近他用特技攻击.在其开枪叫喽罗的时候也是个很好的攻击机会.
第二关:Butcher
一定要看清影子避开他的“泰山压顶”,如果感觉来不及最好用回旋攻击,当然如果你用的人物是杰克或摩斯塔法,你也可以用特技攻击(抓不准时间的话还是不提倡使用),而且该BOSS会狂笑一下然后冲刀(无刀则冲拳)攻击,所以在BOSS狂笑的时候你就得一个跑动攻击过去kick飞他(然后自己心里暗暗笑道“现在该轮到我笑了,哈哈”)
第三关:Hogg
如果坐车的话能撞死他最省事,如果下车来打,不要硬碰硬,如果想要正面给他一组拳,就在他驶过来的时候偏上或偏下,这样既可以狠狠给他一组拳又不会被撞到.注意BOSS扔下来的炸弹,虽然伤害小点,但是吃上几个你还是会挂的.能跳则跳,感觉来不及的话只能回旋攻击.如果觉得赤手空拳打太慢,那就从小兵身上拿取武器吧.霰弹枪对其杀伤最大.
第四关:Silce
非常难打的BOSS,动作要比其快,要经常跑动,最好用跑动攻击,放回旋镖可以用攻击打掉,如果放多个飞轮的话,因为其范围有限,可以跑开,来不及时请用回旋攻击.建议打BOSS之前把UZI留着好对付他.另外Jack的滑铲能够最大可能避开BOSS攻击而反攻击到BOSS.
‘贰’ 80年代的单机游戏,恐龙吃草然后生蛋孵化恐龙的游戏叫什么名字啊.
世嘉MD上的《恐龙兄弟》,一共有两代
电脑上面用模拟器可以玩这个游戏,所以很多人没弄明白,以为是电脑游戏
‘叁’ 有一款很经典的单机游戏,是通关型的!是一个人用枪打怪,怪有恐龙等!那游戏叫什么名字了
孤胆枪手或恐龙危机 后者可能大!
‘肆’ 恐龙类的单机游戏
《恐龙危机1 2》,有些像生化危机,《恐龙危机3》是一个射击游戏,原来是ps版的,不知是否移植到pc机上了没;《恐龙岛》,《侏罗纪公园》,这两个是模拟经营类型的;《帕拉世界》,一个关于原始人,史前动物(自然包括恐龙)的即时战略游戏,需要一定的电脑硬件配置
‘伍’ 求助SEGA一款有关恐龙游戏
侏罗肢顷纪公园狂暴版,下载地物谨址:罩饥基
http://www.emu618.com/jiayongjiyouxi/shijiawudai_MD_/MDjinghuayouxi/2010/0916/2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