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汽时代如何不关游戏退出
Ⅰ 冰汽时代简要测评与杂谈
前言
2018年4月24日,由11bitstudios制作的模拟经营策略游戏《冰汽时代》上架Steam平台。
一经推出,这款与众不同的作品便立刻火遍全球,在当时可以甚至说是风头无二。同年12月,《冰汽时代》连续获得三项大奖,分别是PCGamer的“年度最佳模拟游戏奖”、WindowsCentral的“年度最佳视窗PC游戏奖”以及BIG(巴西独立游戏节)的“年度最佳策略游戏奖”。
奖项和口碑的双丰收,从侧面证明了《冰汽时代》的品质与游戏性。今天,我就来和大家简单聊聊这部让无数玩家爱不释手,同时也颇有微词的作品。
幕后故事
《冰汽时代》的“生身父母”11bitStudios(下文戚戚简称11bit)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9月11日,其总部设在波兰首都华沙。在某些方面,11bit和另一家赫赫有名的波兰游戏厂商—CDProjektRed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去共同的所在地之外,前者的不少员工都曾在波兰蠢驴中任职。除此之外,它们对待游戏也都是抱着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
不过在具体的游戏风格上,二者走的基本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路线。相唯仔辩比坐拥《巫师3》和《赛博朋克2077(不讨论具体游戏质量)》等大作的CDPR,11bit的作品普遍小而精。
2011年,11bit推出了他们的首款作品—3D塔防游戏《《异形:地球战区》。2014年,上架了时至今日仍旧被视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横版反战题材游戏《这是我的战争》。正是这部作品让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工作室名声大噪,在11bit的发展之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8年4月24日,《冰汽时代》正式发售。同年5月30日、2019年9月3日,11bit以发行商的身份推出了roguelike游戏《夜勤人》和策略类游戏《莫塔之子》。由于我并没有玩过这两部作品,所以就不对后两位进行介绍了。
11bit由于某些逸闻趣事(也可能是营销手段),被戏称为“波兰蠢驴2号”。就我个人而言,觉得他们算得上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整体评价
我对《冰汽时代》的评价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上最直观的数据。发售66小时内,《冰汽时代》就卖出了25万份,直接收回了三年的开发成本。
按照基础定价29.99美元来算,它的收益达到了惊人的750万美元。根据眼下的汇率换算,大约是4800万人民币。即便是薪酬惊人的某爽,也需要工作20多天才能达到这个数字。
一年后,《冰汽时代》的销售量已然突破140万份。
4月21日,11bit官方发布公告,指出该作目前已经售出了300万份。尽管后续的DLC开发也花费了制作人员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部作品无疑也让他们赚了个盆满钵满。
第二部分,是我个人的简评。总体来说,《冰汽时代》的故事脉络较为清晰,尽管部分内容分散在了相关剧情和收藏品中。其次,这款游戏在地图未通关之前的可玩性很高。但是当任务全部完成之后,缺乏与之相对的重开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多周目的体验不太好,大多情况下都是为了挑战自己。更关键的是,反复游玩基本上不会得到什么新的收获。
最后,就是饱受诟病的“灵魂拷问—”这一切,值得吗”。结合对应的前提条件与游戏体验来看,这句话是的整体风格和该作是割裂开来的。具体内容,会在下文进行阐述。
正文
一.背景故事
整体上,冰汽时代的背景设定和现实世界相似。彼时世界正迎来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872年,全球气温开始异常降低。随后,未知原因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极寒,导致许多人死于非命。
图源相关设定集
1887年,特斯拉城、新伦敦能量塔建成。此时地球的温度越来越低,活着人的都开始逃往能够提供热源和能量的能量塔所在地。
1916年,全球环境仍然没有恢复正常,相关佐证可以从DLC《帝国的边界》得出。
二.游戏特点
1.虚拟末日和现实背景的有机结合
《冰汽时代》的风格,按照类别主要可以分为蒸汽朋克和末日求生。实际上,这款游戏的特点在其英文名“FrostPunk”中就能窥见一二。
蒸汽朋克是一种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艺术风格,这一流派的开山之作作品是1992年发表的《指缺差分机》,其作者是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和布罗斯.斯特林。前者是赛博朋克的当家人物,后者则是赛博朋克的定义者与代言人。
仅从文学角度来看,蒸汽朋克其实脱胎于赛博朋克。不过后来蒸汽朋克等类型逐渐自成一派,并非是“赛博朋克分支”这一简单的描述所能定义的。
因为现实中的蒸汽技术大约在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达到顶峰,所以这个时间段是多数蒸汽朋克作品的底层设定。而《冰汽时代》的主线关卡“新家”的背景年份是1887年,毫无疑问也处于上述范畴内。
蒸汽朋克的特征是矛盾的共存。这类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两个时代的产物相结合的场景:先进与落后同时出现,科学与魔法同台竞技。
此时的世界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即旧时代的产物正在落幕,新时代的科技刚刚起步。所以蒸汽朋克作品往往既具有贵气绅士的英伦范,同时也有着科技时代的开明和先进。而在《冰汽时代》之中,最为显着的体现了这一特点的,就是游戏中出现的生产力工具:机器人。
蒸汽朋克的核心,是对于蒸汽这一动力源的大规模使用。准确来说,是利用蒸汽产生的动力来做功的机械装置。由于蒸汽机的能量转化效率很低,因此蒸汽朋克中登场的机械普遍体型巨大。
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并没有专门从事机械外形设计的相关人员,因此蒸汽朋克中登场的机械大都有着很强的拼凑感。极端情况下,甚至让我觉得它们能够正常运行靠的是想象力—比如前文那个庞然大物。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这种强烈的年代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尤其是桄榔作响的各式蒸汽工厂,每次点击都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热火朝天的流水线和迫于生计的工人。
顺带一提,蒸汽朋克另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是日本的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此阶段的日本和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英国也的确是日本改革期间效仿的对象之一。故而日本的许多蒸汽朋克动漫都有着大正时期的视觉元素,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甲铁城的卡巴内瑞》。
我爱爆炸,也爱小萝莉!
至于末日背景,实际上在《冰汽时代》中只是起到了“让一切设定合理化”的作用。很明显,玩家对这种极端的天气无能为力,所以求生才是本作的重中之重。
当然,《冰汽时代》在背景设计的层面上还是相当完善的。末日的起因、征兆、过程,以及人类的反制措施都有所展现。或许谈不上尽善尽美,但是也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违反逻辑的BUG。
2.有限的城建自由
进入游戏,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醒目的建造栏。尽管看上去,建筑似乎能够随心所欲地放置在任何地方,但实际上它们都需要靠近能量塔(或者有道路和能量塔相连)。
又因为能量塔的底座是圆形的,所以城市的基本布局实际上都是有迹可循的。与此同时,在某些有范围增益功能的单位解锁后,最有效率的规划很明显就是把基础建筑都放在一起。
如此一来,整个游戏基建部分的框架实际上限制重重。更何况只要整体上没有大问题,一般来说是没有必要重构已有建筑的。事实上到了游戏后期,密密麻麻的城市以及相应的后勤问题也根本没有让你悠哉布局的时间。
所以严格来说,《冰汽时代》的基建部分其实不同于正儿八经的城市建造模拟游戏。初期玩家可能会在布局上吃几个亏,等到慢慢熟悉并且总结出套路之后,每个难度、每张地图都有相应的过关方法。
如此一来,这款模拟游戏竟然有了背板的感觉。至少在我连续失败了几次之后,都是看着相关视频一步步对照学习的。
只要你有基本思路、大致模板,同时知道剧情事件的前置条件、关键时刻SL等细节,低难度过关是较为顺畅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地图通关后,多周目的体验就呈现出“大同小异”的趋势。这点在无尽模式中有所改善,包括但不限于添加了几个负面BUFF等。
3.困难重重的资源系统
《冰汽时代》中难度最大的,我认为就是在每个阶段让各种资源达到产出和获取的平衡。
最核心的六种基础资源是煤炭、木材、钢铁、蒸汽核心、生食材和食物配给。前三种在地图上基本都有稳定的产出地点,后两种可以通过相关建筑得到。而蒸汽核心的数量寥寥无几,除了开局提供剩下的基本都只能依靠外出探索才能得到。
相比之下,另一种隐性的资源—劳动力实际上才是制约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大多数地图的基础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劳动力的采集效率也是固定的。
就算某些科技可以提升,升级后的产量也同样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一旦砍伐、开采完毕就是真的没有了(除了少许特殊建筑依然能提供,比如煤层储量殆尽后,可以依靠采煤机继续提供煤炭)。
本作的劳动力主要是工人和工程师,二者有各自的限定职业(比如医务所只能由工程师运作)他们都是玩家无法主动生产的。获取劳动力的途径基本是靠送上门,包括但不限于前来投奔的难民、搜寻到的幸存者、DLC里主动和公司索要等。
前期的劳动力相当稀缺,因此就需要玩家做出平衡,比如多采木头还是煤炭。当聚居地逐渐壮大后,需要人手的岗位增多、对于资源的消耗也大幅增长,此时玩家就可能陷入捉襟见肘的地步。毕竟工作场所和住处需要有相应的保暖措施,一旦成员生病就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恢复。
在完全靠人力的中期,这种情况的频繁出现是致命的。工人倒下就意味着基础资源的采集效率会降低,而为了治疗他们又需要投入工程师,这代表科技的攀升会受到延缓。所以如何平衡基础资源以及劳动力,也是玩家需要仔细考量的地方。
到了游戏后期,当不眠不休的机器人增多后,很多问题就都迎刃而解。它们不需要休息和食物,只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能量补给。一般来说,此时就是相对无聊的“垃圾时间”。民众们衣食无忧、医保健全,玩家除了囤积物资外、指挥队伍进行探索外无事可做,只能等待最后结局的到来。
4.存在感忽高忽低的科技树
对于《冰汽时代》这种线性剧情的游戏来说,科技树的整体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某些技术没有学习的情况下,任务根本就无法进行。但对于那些非必须的科技来说,它们的处境又似乎有些尴尬。当必备的前期科技优先点满后,少数无关紧要的天赋在某些地图上甚至都可以完全舍弃。
随着游戏的推进,科技树的存在价值会逐渐降低。诚然,没有前期积累的话,玩家很难过渡到后期。但是当所有工作场所满负荷运作后,科技树就几乎沦为打发时间的工具。把之前没有学习的科技点一点,简单计算下升级前后的差距;又或是仔细阅读相关描述,寻找某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枝末节等,诸如此类。
等到全部科技都解锁后,这个界面也就没什么打开的必要了。低难度下,甚至可能十几二十天都没再瞅过它一眼。
5.两极分化的法典
注:可能涉及少量剧透,大家多包涵。
法典系统是《冰汽时代》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大多数争议的根源所在。单从游戏本身来说,法典基本上可以看做制作组给你的“官方攻略”。在达到阈值或者触发相应剧情后,玩家便可以在法典系统中签署并颁布某些法案。
大多数法案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通关的难度。法案的签署有冷却时间,算是对这一系统的平衡。大多数法案都起到的是正面的增益效果,只不过在不同地图中带来的好处不尽相同。
比如DLC《最后的秋天》中的丰盛美食法案,就能提高民众的动力值(动力值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升工作效率)。
不过某些法案之间是无法共存的,比如和丰盛美食相对的“食品添加剂”,就是通过在食物中掺入木屑等杂质,让同等数量的生食材能生产出更多的食物配给。二者只要居其一,另外一方就会消失不见。
除此之外,部分法案具有主动效果,需要玩家主动使用。前文提到的丰盛美食和食品添加剂都是如此,你可以选择给民众吃正常的或者“加料”的食物。
部分法案具有负面效果,使用时需要玩家进行权衡。当然,这些法案往往都能非常显着地解决玩家的燃眉之急,在速通方面或许会起到奇效。
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两条路线:信仰和秩序。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实际上却殊途同归。合理的使用,会帮助玩家减少民众的不满、提高生产的效率、维持聚集地的安定团结。
甭管结果如何,相应序列的最后一个法案都要谨慎颁布。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结局描述中判定你是否越界的标准。只要点出,就意味着你会看到那句着名的“但这一切值得吗”。
三:DLC和设定集
DLC目前有《帝国的边界》、《最后的秋天》两个,其中后者更是有焕然一新的科技树、建筑和思路。
无尽模式分为建筑工、平静和严酷三个类别,我玩的不是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裂缝地图是需要购买的。
设定集主要是一些介绍民众生活和建筑等内容的图片,处于加密状态。
右键点击《冰汽时代》,然后依次属性、本地文件、浏览就能找到。
相关杂谈
与游戏相关的内容基本上介绍完了,接下来我就和大家简单聊聊两大特色“讨论”。反正就算我不说,评论区多半也会“热闹非凡”。
1.看似合情合理的八小时工作制
在不颁布法案调整的情况下,《冰汽时代》中的民众奉行的是八小时工作制。具体来说,是早8点到晚6点。
在游戏中,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对应日出和日落。由于本作的设定是1887年,很显然室外工作包括居家民众的保暖措施并不健全。
所以从背景故事的角度来说,这个时间段相对来说其实是比较合理的:在阳光充足、温度尚能接受的白天干活,劳动力不容易生病。晚上则回到室内躲避即将到来的严寒,尽早休息为第二天做准备。
而从游戏的结果来看,这个设定简直可以说经过了“深思熟悉”:八个小时的工作周期,正好让玩家处于一个资源堪堪够用,同时又需要小心调配的地步。
在发展平缓的前期,八个小时也足够完成基础资源的积累了。而到了中期,各种麻烦、危机纷至沓来的时候,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开始凸显。这时候,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必然也只能是延长民众的工作时间。
站在玩家的角度上,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签署法案、点点按钮罢了。而一向热衷于拷问人性的11bit,肯定不会就让事情这么简单。
延长的工作时间让民众怨声载道,不满值的提高会让玩家首领的地位岌岌可危。而在游戏外,有关8小时工作制是否合理、有无必要的讨论贴恐怕比《冰汽时代》卖出的数量都多。
对于十九世纪的处于野蛮积累阶段的资本企业来说,工人的生死根本无足轻重。人没了,花钱再雇就是,反正大把的人都在等着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但是没挣到钱,那可是万万不行的。
很显然,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对这样的思维都是持反对和抵制态度的。凭什么工人就要被压榨,而脑满肠肥的老板却可以怡然自得地坐享其成?更何况,大家都是在社会主义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必然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冰汽时代》除了工业革命外,第二个背景是“末世”。在性命堪忧、朝不保夕的背景下,玩家的思想就可能会有所转变。
再者,游戏中玩家扮演并非什么利欲熏心的贪婪企业家,而是一个克服千难万险,只为了让努力所有人活下去的首领。在这种对比下,对于8小时工作制的不满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为何我一心为了众人,众人却丝毫不理解我,还说我是恶人?
首领命令民众工作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为了整个集体。每个人的劳动成果会平均分配,不存在任何偏袒。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公平公正的集体制+极端的末世背景+多干两小时活就民怨沸腾的市民。
好家伙,这几个要素假如放在影视界,都不用怎么编排就能成为BUFF拉满的现代工业大戏。从没经历过类似情况的玩家对此怨声载道,在我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实中的我没有经历过诸如末日之类的场景,所以不太容易感同身受。同时我也无意拷问人性,由于怕冷不想也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众人指指点点。所以我的看法很简单:那些游戏里的矛盾,就用游戏本身解决。为了减少负面影响,我本人尽量不延长工作时间,除非少数紧急情况。
而现实中的讨论,我则秉承和平包容的态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路,谈不上谁对谁错。只要不是借着游戏指桑骂槐,或者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的攻击其他玩家,单纯讨论游戏以及设定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都是可以的—当然,最好言语能别太过激。
偶尔,我也会感觉11bit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过于简单。8小时工作制以及资本相关的话题过于庞杂,游戏中民众不满的原因又比较单薄。种种结合,就仿佛这个设定的存在就是为了引起大家讨论,从而带动不知情玩家购买游戏一般。
所以我很好奇,是基于“民众产生不满”这个想法采用了8小时工作制,还是先使用了8小时工作制再联想到了延长时间会产生不满?
2.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这一切,值得吗?”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可能原本的定位是一句发人深省的灵魂拷问。
单从游戏本身来看,个人认为问题其实是有价值的。举个例子,《最后的秋天》的法案叫“恐怖镇压”,描述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是容不下寄生虫的,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要消灭人民的敌人”。
它的副作用是每天会处死一个人,正面效益是降低罢工风险,同时行刑的时候会将民众的动力值提升到极限。
光看这个名称和简介,我当时就知道这个法案最好不要点出。字里行间的措辞,已经摆明了此时的秩序已经是畸形的独裁。首领的身份转变成了专制之人,民众无时无刻都活在阴影与恐惧里,怎么看都不像是健康的聚居地形式。
很显然,这种结果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因此对于造成这种局面的玩家进行提问既在情理之中,也符合11bit的一贯风格。令我匪夷所思的是,它们的问题竟然是“这一切,值得吗?”
前文我就提到,这个问题和《冰汽时代》的整个风格极度割裂。要想拷问玩家,要么就干脆脱离游戏,从现实出发塑造一个被冷酷统治的环境。要么就事论事,将游戏中不好的一面尽数展现在玩家面前。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就非常“巧妙”的同时得罪了玩家两次。
从游戏角度出发,《冰汽时代》的最终目标,就是保住聚居地和民众。玩家用这个法典通关,达到了制作组预设的任务,并没有什么不妥。
从现实角度出发,刚刚打完一个关卡的玩家,正在兴致勃勃的观看过关动画。按道理来,此时应该有鼓励或者类似的话语。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接下来出现了一句趾高气扬的诘问,直接否认了玩家数小时的辛苦努力。
如果是我的话,宁愿选择调侃两句。这种极大减少游戏难度的法典,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官方外挂”。既然签署,就说明玩家可能技术欠佳,靠自己多半完不成任务。
这样一来,倒不如先肯定玩家的努力、为通关付出的时间,给一个正反馈。随后话锋一转,指出玩家是通过“官方外挂”才过的,把“这一切值得吗”换成巨大的“你真菜”,或许效果反而要突出一些(一本正经)。
特殊彩蛋
1.特殊法案
非常惭愧,传说中的后备食物来源法案竟然被我遇到了。下图是我本人新手期的游戏经历,并非网图。
这个法案的具体含义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实际上要触发相当困难。顺带一提,别让核吧的人看见。
2.雪破列车
游戏中的雪破列车,指的是法国设计的应对全球极寒的方法。大体上就是一列永不停下的列车,在绵延数万公里的铁路上不断穿梭往返。
设计上可能致敬了科幻电影《雪国列车》,不过它的存在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太多的剧情。
3.奇形怪状的机器人
这张图是游戏内的收藏品,大多起到丰富世界观的作用。
看来无论在哪个世界,人形巨大机器都有市场。
总结收束
抛开最后的戏谑不谈,《冰汽时代》实际上是我最喜欢的游戏。尽管有些小问题,不过它的整体素质是相当高的。
总体来说,我对它的看法是:瑕不掩瑜,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