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界定一个孩子的游戏
㈠ 什么是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体验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就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跟儿童周围的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的,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样。
但是,游戏又跟劳动、学习这些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不完全一样。
首先,游戏跟劳动不同,劳动要生产物质财富,而游戏并不生产什么。其次,游戏也跟学习不同,学习虽然也不创造什么财富,它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例如,要回答课题或完成作业,而游戏则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因此,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像劳动和学习活动那样是一种社会义务。在某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
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情况,由于心理发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经验能力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劳动或学习作为主导活动。这也就是说,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第二,游戏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首先,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的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而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个性品质也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研究表明:社会游戏与角色游戏之间有密切相关。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社会扮演(角色)游戏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不管什么年龄、性别、智商和活动性水平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比其他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
必须指出: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成人一方面要关心、组织、指导儿童的游戏,同时,也不要流于包办代替,更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更应该根据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有计划地把游戏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㈡ 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去划分幼儿游戏
(1)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1周岁以内的“吃奶的孩子”。在婴儿期开始的头1个月,又称新生儿期。“新生儿”是人们常说的“没出满月的孩子”。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阶段。 (2)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这是学龄前期之前的时期,因此,也有人称为“先学前期”。儿童从婴儿期发育到幼儿期,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育都是非常明显,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也都非常迅速。 (3)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接受正规学习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因此,有条件的家庭都应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去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并使其从家庭或托儿所转入集体、伙伴生活。在学龄前期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一生的生活方式、学习劳动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的时期。 (4)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又把此期开始的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儿童进入学龄初期的重大变化是把以游戏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的开始,使儿童从家庭或幼儿园进入学校,这对儿童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要做好“幼小”(指从幼儿园到小学)衔接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儿童事适应学习生活的心理准备。否则,将会发生对学校环境、学习生活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学龄期的后期阶段是从12~13周岁到15周岁。相当于初中时期。 学龄期的开始年龄,多数国家划在6周岁。我国解放前儿童7周岁入学,而目前满6周岁即可入学。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是少年期,也称“过渡期”,有人把过渡期的学龄界限划为12~18周岁,而现代汉语词典中结实少年期为10到15~16周岁。可见,在近代儿童发育超前,儿童入学年龄提前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儿童期、过渡期(少年期)的年龄划分,各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从生理、心理发育来看,真正的单纯、幼稚的儿童期是12~13周岁之前。
㈢ 作为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玩游戏是否上瘾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玩游戏上瘾,所以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不要给小孩子购买一些电子产品,而且我们也不要让小孩子经常玩游戏。如果小孩子不喜欢学习,而且平时在生活中总是背着你打游戏,那就说明小孩子已经沉迷于电子游戏当中了。
三、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会购买手机,而且家长也会给小孩子购买平板,但是我们不要给小孩子下载游戏。而且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一些,如果小孩子想要打游戏了,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一定要约束自己的小孩,而且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游戏上瘾。
㈣ 幼儿游戏的含义是什么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游戏是孩子释放天性的途径之一,幼儿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家长们并不清楚幼儿游戏的定义,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幼儿游戏的定义
幼儿游戏的定义
幼儿游戏的定义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幼儿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游戏又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从事多年教育的老师认为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这些耳熟能详的童年游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团结协作、友爱互助,能愉悦儿童身心,是发展多种才能的综合锻炼活动。但现在传统游戏在学习压力下已经没有太多的存在空间,家长、老师一门心思培养学习尖子,忽略了在传统的幼儿游戏中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教育专家建议,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童真游戏,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儿童时代的身心健康往往与长大成人后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联系在一起。应该多带孩子们到户外,更多地参与那些充满童真的游戏,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孩子们度过快乐而美好的童年。
幼儿游戏的定义
通过以上幼儿游戏的定义,家长们了解了吗?游戏对孩子而言是不仅是一种快乐的经验,也是一种自然的学习途径哦。
内容导航
开展幼儿游戏的意义
幼儿游戏的定义
幼儿游戏的种类
幼儿游戏的特点
㈤ 幼儿游戏的定义
一、游戏能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例如:在游戏“娃娃家”中,扮演母亲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议:“妈妈说话不是这样的,妈妈说话是轻轻的,很温柔的。”扮演母亲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她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妈妈”说话的口气,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与周围人交往,这样她就能比较自然地学会交往语言。
二、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由、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例:我在开展游戏活动中,观察到我班小阳小朋友,看他长得高大,其实他的胆子特别小。有一次,我发现他自己吊起药瓶不停地给自己扎针,游戏结束后我跟他谈话,他说:“平时爸爸妈妈带我去打针,我总是又哭又叫,爸爸说我不像男子汉,丢脸。老师你看,刚才我给自己打针,不是没有哭了吗?”原来在游戏中,他觉得自己做到了现实中做不到的事,证明了自己不是爸爸说的“丢脸”。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心理的需要,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理问题能够在游戏中得到解决,自信心也就树立了增强了。
㈥ 你认为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幼儿园应该如何组织幼儿游戏
幼儿的游戏应该是纯游戏,即不为发展为目的,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而现在很多名义上的游戏都是将发展作为目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什么。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不同在于,认为前者是充分的尊重,后者有干扰,是变质的尊重。文章中还表露,应将区域活动和游戏区分开来。
纯游戏、体验快乐、充分尊重、不应将发展作为幼儿游戏的目的,
“游戏者无为”,我不大同意这样的说法。难道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吗,我想肯定不是的。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都有一定的意义,即使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反复失败,我们也是可以找出相对的意义的。
㈦ 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
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可以让幼儿园的游戏变得更加适合幼儿,能让幼儿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幼儿阶段不可或缺的活动,我们应该要好好的指导幼儿游戏。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以象征性游戏为主
象征性游戏: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亦称象征性游戏,它是一种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典型是:
幼儿借助自己的身体或者其他物品,来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和生活情景。
例如:
伸出手臂,说自己在“开汽车”;拿椅子当“马”骑。
三岁以前,幼儿象征性游戏中往往没有角色,只有动作的象征。三岁以后,幼儿的游戏中开始出现角色。
例如:
抱着玩具娃娃“给宝宝喂奶”;站在椅子上当“警察叔叔指挥交通”。
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象征性游戏阶段:
即象征性的顶峰(2—4岁)和由象征而接近现实(4—7岁)。
象征性游戏的好处:
通过象征行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小班幼儿对象征性游戏非常感兴趣,她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
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独自游戏向联合游戏过度
独自游戏:
指儿童一个人玩玩具,专注地玩自己的游戏,不注意伙伴做什么玩什么。
“独自游戏”概念的提出:
最早源于1932年帕顿对团体环境背景下儿童社会关系发展的经典性研究。她根据儿童在团体中的社会互动水平,将儿童的行为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独自的行为、平行的行为、联合的行为、合作的行为。鉴于年幼儿童的大部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游戏活动,因而许多学者将她的这种阶段划分主要视为对游戏阶段的划分,独自游戏的概念由此产生。
在帕顿之后,弗洛斯特对这6种游戏类型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独立游戏是指这样一种游戏行为,即儿童独自玩弄与邻近儿童的玩具均不相同的玩具,并对他人的活动毫不关心。”正是幼儿出现了独自游戏才渐渐的发展出了其他形式的游戏。
联合游戏:
是幼儿自己和其他儿童在一起玩,谈论共同的活动,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分工与合作,也没有围绕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儿童都是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游戏的。
联合游戏的好处:
小班的幼儿不再像1—2岁那样各玩各的,她们喜欢和同伴们一起玩。再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他的思维、想象力和各种社会性交往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在伙伴帮助下的自主活动能使她们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为幼儿创造同众多的伙伴相互接触的机会,对她们的心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
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孩子之间的交流相对的比较少。这是教师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可以请爸爸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帮助孩子增加彼此间的交流。
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快乐游戏
游戏是快乐的,它满足幼儿强烈的身体活动需要,期间可以自由的变换、重复感兴趣的运动,保持身体的舒适状态。游戏中的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幼儿体验着意想不到的快乐。游戏让幼儿体验到了与人交往的快乐和成就。在游戏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孩子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可见孩子们对游戏是多么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