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玩游戏治疗焦虑症
⑴ 青少年焦虑可以放任他玩网络游戏吗
青少年焦虑不可以放任他玩儿网络游戏,如果他养成网瘾,整个人就废了,对于孩子的疾病恢复和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里给家长们支招几个招,看是否能够有一些效果!
1、学会自我松弛:长时间紧张以及压抑的情绪让很多青少年也会沉闷不已。这类青少年一定要学会自我松弛,要努力采取一些方法摆脱负面的情绪。可以在自己精神状态很好的时候,想象一些危险的场景,让自己在这种想象中去适应内心的恐惧的事物和场景,慢慢的就可以适应自己以前难以面对的环境。
焦虑症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精神类病症,患有这种疾病之后,绝大多数患者会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当中,这自然会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发展到最后有效患者会伤害到自己,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可能出现焦虑症,而现在因为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所以父母们一定要多学习一下相关方面的知识,做好应急准备,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的漩涡,恢复正常的生活!
⑵ 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放松疗法、保持乐观、学会倾诉、学会适应、适当转移注意力、注意休息等。
1.放松疗法:进行身体放松可以减轻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带来心慌、肌肉紧张、颤抖、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不适,使症状得到缓解。放松方法有深呼吸、运动等。
2.保持乐观: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面对各种困难,进行正面的自我暗示,我可以、我能行,从而化解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3.学会倾诉:人与动物的区别是我们有语言的交流,有情感的宣泄。所以,与最亲近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
4.学会适应:对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要学会勇敢地面对,这是消除它最好的方法。让自己去适应它,而不是去躲避它,因为躲避终究不是办法。
5.适当转移注意力:如果最近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也可以转移注意力,减少空虚时间,暂时缓解心理压力,如到郊外走一走、看看外面的风景、听听舒缓的音乐、看看书籍。
⑶ 我有焦虑症和强迫症,可以通过玩游戏转移目标从而缓解吗求大神分析。
可以,我前段日子在节食减肥,渐渐的我就换上了焦虑症和暴食症,我想着打游戏和看小说来转移目标,可以说挺成功的,完全转移目标,之后我就开始做各种事情,把一天都充实,现在我反倒自律多了
⑷ 焦虑症患者可以玩电脑游戏吗
不仅可以玩,而且还建议你玩,当然不建议玩那种血腥暴力的游戏,玩一些休闲益智的游戏,分散注意力,使焦虑的情绪得以缓解,其实现在很多的电脑游戏都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人生苦短,即时行乐,希望朋友你不要再焦虑,把在现实中的焦虑忘掉,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找快乐,祝你找日康复。
⑸ 妈妈看不惯孩子玩手机游戏一身坏毛病3个妙招先改变焦虑的自己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孩子夜哭,妻子踢了丈夫一脚:快去看看,孩子怎么哭了?孩子夜里不哭,妻子踢了丈夫一脚:快去看看,孩子为什么不哭?丈夫很郁闷:为什么孩子哭或不哭,我都得挨一脚?
这或许是一个幽默故事,孩子夜里哭令妈妈焦虑,但孩子夜里不哭却更令妈妈不安……总之,生活中,妈妈们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让自己焦虑的“依据”,比如说:
1. 孩子上学快迟到了,他却还是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怎么叫都叫不起来,你说焦不焦虑?
2. 和孩子沟通,三句话都没聊到就瞬间“短路”了——你叫他用心学习,他叫你赶紧出去(离开孩子房间),你说能不焦虑吗?
3. 孩子不听话,沉迷游戏,手机不离手,软硬兼施,打骂交替一点效果的没有,该怎么办啊,太焦虑了!
4. 听过大量亲子讲座,看过无数育儿文章,甚至定期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但就是不见效,你说不焦虑那是假的!
父母焦虑会给家庭以及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1. 焦虑情绪让人无法进行正确有效地思考
大学时期曾经有个教心理学老师,讲过一个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故事:
“有一年,我的老公的初恋情人,来到了我们居住的那个城市,发信息给我老公,说想见一面叙叙旧。
我无意中看到信息后,简直气爆了——他怎么可以这样?他怎么可以瞒着我和初恋情人保持联系?他难道还想破镜重圆,重续旧情?!
我当时真的很焦虑,于是对着我老公大发怒火,把心理学知识全部抛在脑后,果断践行市井妇人的惯用伎俩:一哭二闹三上吊……”
其实,搞清楚事情的原委之后,她才知道是自己误会了老公,因为她老公压根就没有想要去赴约,旧情重续更是无从说起;所以,焦虑情绪是魔鬼,占据了人的理性大脑,让我们无法进行正确有效的思考,就像俗话说的:
“安慰别人的时候一套一套,安慰自己的时候,只想找个绳子套一套!”
2. 焦虑情绪会传递给我们的家人,导致全家焦虑
着名的“踢猫效应”想必大家都听过:老公在公司被老板无情训斥了一顿,把一肚子气带回家里,对着妻子横挑鼻子竖挑眼,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
搞得妻子心里也很不爽啊,到了晚上陪娃写作业的时候,孩子就成了妈妈的出气筒:“你怎么那么笨,你是猪脑子吗!”结果,孩子最终把压抑的痛苦,发泄在猫身上,一脚把猫踢飞……
其实,早知道这样,等老公回到家,还不如先让他把猫踢飞(请善待动物)来得痛快,因此,焦虑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如果不加以疏导,它就会肆无忌惮的在家庭中蔓延开来,搞得家里鸡飞狗跳。
3. 焦虑思维会延续到孩子的下一代
美国家庭教育心理治疗师 萨提亚 在书中写道:
“熟悉感发挥着一个强大的作用:人们日复一日观察到的和经历过的事,会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影响,(导致)多数人会选择熟悉的人,就算不舒服,也不会选择不熟悉的人。”
比如说,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女人,她们拥有一个残酷的父亲,但是等到她们自己谈婚论嫁的时候,却还是选择了一个残酷的丈夫;
或者说,某些男人,有一个非常唠叨的妈妈,虽然不甚反感,但是长大后,他们自己却还是娶了一个同样爱唠叨的妻子,不是因为遗传,他们只是在追寻一种熟悉的家庭模式。
因此,如果父母动不动就感到焦虑,感到坐立不安,这种思维习惯,就有可能延续到孩子的下一代,影响孩子的择偶标准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态度。
4. 焦虑情绪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瑞士心理学家 贝特·萨勒 在其着作《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说道:
“在担心、失望、恐惧、焦虑等情绪困扰下,很多身体上的疾病就真的会出现。那些自认为身体状况不佳的人,患心肌梗死的概率是常人的4倍。”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调侃道:“真倒霉,怕什么来什么!”,其实是因为焦虑情绪,导致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选择了消极负面的视角。
就像小时候学骑单车,越害怕撞到前面的树,却还是不偏不倚地撞了上去——负面消极的思维,吸引负面消极的能量,最终影响到我们的身体机能,并严重危害到我们的健康。
那么,焦虑的情绪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源于早期的经历或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响
作家 梅尔兹 在其《人性的开拓》一书中说道:
“大部分的自我信念,都是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成功、失败、屈辱、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童年早期的经验所形成的。”
因此,当我们遇事火急火燎心烦焦虑的时候,这不一定是我们真实的想法,而是大脑将以往存储在大脑深处的记忆画面“自动播放”了。
比如说,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凡事总表现出火急火燎焦虑无比的样子,甚至把这种焦虑情绪,通过打骂的方式传递给我们,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将这部分记忆保留下来;
在若干年后,当我们也为人父母遇到同种境遇的情况下(例如:孩子不听话),大脑就会自动“重温”往日的“焦虑画面”,让我们措手不及,就像很多父母忏悔道:
“每次对孩子生完气,我都非常懊悔,但是当时就是克制不住自己”
受我们大脑储忆认知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已故的 蒲雷斯考特.莱基 是自我意像心理学的一位先驱,他认为个性是一组观念系统,而各个观念之间是互相牵制,不符合此系统的观念会被排斥,不被取信,也无法引导人的行为;与此系统相符合的观念,则会马上被采纳。
如何理解 蒲雷斯考特.莱基 所说的“观念系统”呢?用中国人熟悉的话来说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人的大脑就像两个可以来回切换的“朋友圈”;
其中一个“朋友圈”看到的全是消极的一面,你给它半杯水,它看到的是半杯水喝完后的绝望,感到无比焦虑;而另外一个朋友圈,总能看到还剩半杯水带来的喜悦以及无限的可能;
另外,这两个“朋友圈”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冤家”——有你没我,有我没你;那谁来决定此刻我们的大脑处于哪个“朋友圈”中呢?
这就取决于我们的生理状态,这个也不难理解,比如说,有时候我们没有休息好,或者过度工作(感觉身体被掏空),导致身心疲惫,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处于消极“朋友圈”中——看问题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
就像一个妈妈说的:“我在儿子身上找不到任何的优点,都是毛病,急死我了(焦虑)”,相反,当这个妈妈充分休息,心情放松平缓后,她又想起来前几天母亲节的时候,儿子还给她送了一束花(我的儿子还是很不错的);
很明显,此刻她的大脑切换到了积极的“朋友圈”中,世界潜能开发大师 安东尼.罗宾 在其着作《激发无限潜能》中写道:
“储忆认知和生理状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若要改变心态,就要改变自己的储忆认知及生理状态。”
父母如何才能有效缓解焦虑的情绪呢?
(一)选择积极正面的视角,来诠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作家 梅尔兹 曾说:
“一个人的一切行动、情感、行为、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识相吻合,你将遵照你自认为是什么的人而行事。”
说白了就是,我们无法在他人(孩子\丈夫)面前,伪装成一个与自我意识不吻合的人,哪怕勉强伪装,也会被对方轻易识破并且无情拆穿;
就像一个初中生所说的:“有时候妈妈明明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但还是假装能接受的样子,其实这样反而让我感到特别不自在。”,正如萨提亚所说:
“除非一个家庭使用真实、直接而单一含义的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否则不会带来彼此的信任和关爱。”
那父母如何才能够改变自我意识,真实地向孩子表达父母的看法(意见)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可以选择用积极正面的视角,来诠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比如说,有一个妈妈对于孩子整天玩游戏这件事感到非常头疼,经常因为这事跟孩子吵得不可开交。
但是,当这位家长用积极正面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玩游戏的这件事时,他却发现,相比那些偷偷刷空父母银行卡的钱,来购买游戏装备的孩子,他的孩子显然好太多了——孩子玩游戏基本不花钱,全凭实力打出来的。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用积极正面的视角,看到了孩子的这个闪光点,与孩子的沟通是否就找到了一个真实而正面的切入点?例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说:
“你太厉害了,打游戏从来不花钱,没让父母操心,这一点非常好!”
如此,我们就强化了孩子“不让父母操心”的这个点,当孩子接受了这个(我是一个不让父母操心的人)自我意识之后,就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也会争取做到不让父母操心了。
(二)主动隔离负面消极的信息——你说什么?我听不到哦
有人向刚过完金婚的老奶奶请教婚姻幸福的秘诀,老奶奶先是沉默,然后不紧不慢地从裤兜里掏出一对软胶耳塞,然后缓缓地说到:
“人在生气或冲动的时候,难免会说出一些未经考虑的话,而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充耳不闻,权当没有听到,而不要同样愤然回嘴反击。”
老奶奶的话道出了生活的真谛,生活在浮躁的社会中,难免充斥着各种不良的情绪,例如孩子和同学闹矛盾,或者被老师批评,丈夫工作不顺利,被同事诬陷等等;
当这些负面消极的信息被家人带回来后(生气、埋怨、斥责等),我们千万不要陷入其中;否则,犹如扬汤止沸,也像用干柴去救火,只会把事情越搞越糟,这个时候,你想不焦虑都不行。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主动隔离负面消极的信息,就像森林着火,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股脑的冲进火海,而是尽快设置防火隔离带,别让大火蔓延开来;
同样道理,孩子(或丈夫)一回家,没有个好脸色,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醒自己——“森林”着火了,我要主动隔离负面消极的信息,就像金婚老奶奶的那对软胶耳塞——你说什么?我听不到哦。
(三)理性地思考分析,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
古往今来,往往是那些理性思考,并且拥有足够耐心的人,才能够避免焦虑,从而笑到最后。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和老对手司马懿干仗,就显得耐心不足了;
又是派人三番五次去敌营请战,又是送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当时有轻视女性的风俗),意思就是说:司马懿你这个胆小鬼,不敢应战,还是回去做个“闺房小姐”吧。
而且在军营中也是沉不住气,大事小事都要抓,而且起早贪黑胃口不好吃得少,结果没两下就一命呜呼了,虽然留下个“鞠躬尽瘁”的好名声,却逃不过因心力交瘁(焦虑)而败北的事实;
倒是司马懿能够沉得住气,尽管被对手指爹骂娘甚至各种侮辱,依旧理性的坚持自己的原则——只守不战,体现出了军事家的格局以及足够的耐心。
其实,经营家庭、婚姻,教育孩子,何尝不是一场战斗?如何守住内心的底线和原则,如何与“对手”周旋,以换取最后的胜利(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一个父母不可不专研的智慧啊!
⑹ 焦虑症会有玩游戏的欲望吗
焦虑症也有玩的欲望,一但去玩,没有预想到自己的成绩,到时候也会让自己更加的焦虑。
游戏里面明明可以得第一了,没有得到第一,那就会更加的使自己焦虑。
⑺ 得了焦虑症怎么治疗
1、对患者们的心理治疗: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那么在此建议患者们可以进行心理的治疗,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来治疗调整焦虑症的病情。心理治疗有放松训练,可以让患者们的内心放松、肌肉放松,紧张的神经放松,通过呼吸来调节,让身心放松来消除杂念,这样就可以减少焦虑症的情绪出现。
2、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当患者们焦虑情绪出现的时候,可以转移注意力,分散一些,这样就可以减少焦虑情绪的增多的,例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电影、玩游戏、登上、游泳和亲人朋友逛街吃饭等,这些都会适当的转移患者们的焦虑情绪,从而减少焦虑症的出现,当患者们的注意力分散就不会有过多的焦虑。
3、药物的治疗:焦虑症是有药物的,西药的效果是很见效的,可以抑制紧张的神经,起到安神的作用,缓解神经疲劳,如果是较为严重的焦虑症患者们,一定要坚持服药1-2年,这样才可以治疗好焦虑症。而且患者们可以通过心理的治疗配合着药物的治疗,两者合一会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中医的药膳疗法:通过饮食和中药材的结合来治疗焦虑症,焦虑的情绪我们是可以消除的,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中药材的静心安神的效果,就可以慢慢消除人的焦虑情绪,缓解神经的异常,让神经放松,让身心放松,这样就会减少焦虑症的出现,而中医的药膳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是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⑻ 请问焦虑症的病人可以玩电脑游戏么
心情放轻松的对待医生的话吧~最重要是自己的感觉~你觉得你玩了不焦虑,你就不焦虑了~希望你早日康复,焦虑症很好治的~重要的只是你自己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