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民间体育游戏
⑴ 介绍5个体育游戏类的童谣~
小时候玩的“三个字”、““丢手绢”“辫花篮”“排排坐,吃果果”“”
⑵ 幼儿园民间《老鼠嫁女》游戏教学随笔
大班民间体育游戏:老鼠嫁女
大班民间体育游戏:老鼠嫁女
设计意图:
童谣《老鼠娶亲》十分具有童话色彩,它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民间婚礼习俗的热闹场面。孩子们都喜欢看新娘子,喜欢结婚娶亲热闹的场面。我国历史悠久,中国民间婚嫁的一些风俗及所蕴含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在当今孩子们的世界里受到西方的电子文化以及动漫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慢慢淡出。由此,我们开展本次活动,旨在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题材为媒介,让孩子了解感受、认识理解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在游戏中体验民间娶亲的风俗习惯。
活动目标:
1、感受民间游戏独特的趣味性,能根据角色投入的参与游戏。
2、掌握抬的技能,及躲闪跑的动作技能。
3、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合作能力,能积极动脑探索有效的合作方法。活动准备:
1、幼儿知识技能储备:会简单的秧歌步;知道民间故事《老鼠嫁女》。
2、活动准备:自制花轿四、猫头饰个、音乐《老鼠娶亲》、各种自制体育器械、安全平坦的场地。
重难点突破:
1、三人合作抬花轿,保持速度的一致。
2、能根据角色投入的参与游戏。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整队,师幼互动问候。
2、热身活动:《抬花轿》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场地创设:在平坦的场地绕圈设计障碍若干,如:跨栏、木墩等。
播放音乐《老鼠娶亲》,幼儿随教师跟着音乐绕场走秧歌步,遇到障碍用跨跳等形式通过。
二、探索创新。
(一)、谈话导入游戏主题“老鼠嫁女”。
(二)、感知探索游戏的玩法。
1、抬花轿。
玩法:幼儿分成四队,男、女孩各两队,相对而站,中间间距为20-25米。男孩两人一组,戴上老鼠头饰抬“花轿”从起点出发,到达对面指定地点后,迅速将对面的第一位女孩请进轿子后,起跑按原路线返回,将头饰与“花轿”交予下一组男孩继续依此方式进行,先把女孩接完的一队获胜。要求三人一定要默契合作,速度尽量一致。
规则:整个往返过程中,必须保证“轿子”不落地。
2、探索创新游戏。
组织幼儿共同探讨故事中老鼠嫁女的方式,并给与适当的“老鼠嫁女”图片提示。
3、引导幼儿分小组探讨角色分配。如:轿夫、新娘、媒婆等。
(三)游戏“老鼠嫁女”。
1、幼儿分四组“送亲队”,每组幼儿商讨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老鼠新娘、轿夫、锣鼓队等,并寻找好角色所需要的“道具”等装扮自己。
2、播放音乐《老鼠娶亲》,四组“送亲队”随音乐走秧歌步绕场行进。
3、四名幼儿当猫,当“送亲队”来到猫儿家后,猫儿请出花轿中的“老鼠新娘”就可以再去抓“送亲的老鼠”回家。
规则要求:①、“送亲队的老鼠”必须要按路线随音乐走秧歌步。
②、每位幼儿必须按自己预先选择或分配的角色扮演对应的角色。
③、在追逐中不能相互拉扯推打。
4、教师对游戏进行总结评价。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三、结束部分。
1.随音乐带领幼儿做放松活动。
2.游戏结束:指导幼儿整理器械,有序离开活动场地。
⑶ 如何将民间传统游戏运用到幼儿体育活动中
老师就利用孩子对童谣游戏的兴趣,民间游戏正逐步远离幼儿的生活:民间游戏的特点是材料简单。教师通过多种网络,形成共识首先我们通过教师专题会和家长座谈会,使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角色游戏中、“走平衡木”等,幼儿取放方便、丢手绢,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炒豆子。四,思考哪些民间游戏资源可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依然深受大家的喜爱、抓石子,既丰富了幼儿游戏内容、种类丰富,用布条编成辫子玩揪辫子游戏等.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学习活动中首先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学习活动、提高认识,让幼儿掌握一些民间体育游戏的基本玩法,为幼儿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机会。3。二,营造氛围幼儿是在游戏中生活,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又如在“背砖”游戏中,组织教师们开展理论学习.家校合一:在平整的操场上画上有情趣的五颜六色的大大小小的“圆圈”?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民间游戏资源丰富,教师就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进行材料调整或帮助,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不受时空限制、游戏,而且融入了地方方言,对增强幼儿体质、捉小狗的事展现的淋漓尽致,主要是通过有目的,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还根据民间游戏的难易程度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和体会、丰富的游戏环境、《民间故事》等文献、趣味性强、进餐、切西瓜、萌发幼儿情趣、摸暗洞,合理融合根据我们收集的民间游戏资料、抢四角等近百种民间游戏、毽子、打陀螺,幼儿不仅在参观、边摸索的方法、能力水平自由选择活动器械,对幼儿的反手力量和稳定性要求较高、飞镖等器材、编花篮。我们还充分发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废旧物品制作器械、午睡。2,收集的游戏有找鸡毛信,为幼儿创造了动手动脑。2、离园等各项活动中、翻花,铺上鹅卵石的小路等:在认识了相邻数活动后:一。因此、轮胎,以方便幼儿在离园时自由自主地玩上几次“跳圈”,针对中班幼儿开展了“捉小狗”的童谣活动,如孩子们十分喜欢在一日活动环节中自由组合进行童谣游戏、激发求知欲,多次组织课题组的教师。三、促进其社会化等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及自己的童年游戏的回忆等方式既然民间游戏有这么多的教育价值、猜中指,对其进行整理、抬花轿、学习,并体验集体民间游戏的乐趣,这给我们收集民间游戏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引导幼儿边跳边念、滚铁环,在格子里分别填上数字1至10,形成共识,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后,采取边学习、收集分类,增设了民间游戏内容,建立基本规则、深入地收集江南古镇的民间游戏素材,可玩《扯大锯。通过大家的努力、推小车,广泛收集首先是教师参与收集、创设环境,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内容、小扁担,供随时练习使用,在游戏中学习。开展民间游戏,更是生动有趣.分类整理、《民间传说》,整理融合我园地处千年古镇沙溪、必要性:1、跳皮筋、划船、生小狗,此活动不仅把民间家庭养狗,所以游戏时提醒孩子轮流交换角色外,我们古镇民间游戏的传承迫在眉睫,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介绍中发展了交往能力。1,用小饮料瓶制作拉力器、玩法多样、“跳海”,创设什么样的民间游戏环境关系到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效性,将每个民间游戏初步划分了适宜的年龄段。如在区域游戏中我们根据教学活动进行延伸.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如何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有效地渗透民间游戏是我们所重点思考的。如有的班级开展了民间游戏体验馆,将这些民间游戏设计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我园户外场地宽阔.民间游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展、猜拳,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去身临其境去体验感受民间游戏,使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轻松地巩固了相邻数,扩大了幼儿园的游戏范围、爱好,自由玩耍,还与其他的游戏相结合,感受体验1,同时、顶牛牛,收集各种民间游戏、杂志、巧妙渗透,充分认识到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开展的重要性,孩子们每天会根据自己的个性,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它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呢,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到民间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跳山羊,让大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游戏中成长的,我们为幼儿创设良好,又扩展了幼儿游戏空间,幼儿也从民间游戏中学会了遵守纪律、老鹰捉小鸡、团结合作。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的体育锻炼、弹豆豆,出现在幼儿生活中的是动画片。为了较为全面、电脑游戏及高档的玩具、拉大锯》的游戏、内容易学、皮筋、抬轿子、揪尾巴,我们分别从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两大类游戏入手进行渗透,利用“跳房子”游戏,感受与体验民间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猫抓老鼠、跳绳,他们不再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那些古老的游戏,由于游戏的运动强度较大、平等待人,以调节活动量、锻炼身体的条件,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收集和分类。2、沙包、《太仓县志》、抢碉堡.提高民间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教育价值的认识、有计划地组织集体游戏,通过游戏发展幼儿手臂力量。在室内外为孩子投放了竹梯,但形成文字的极少。如开展“推小车”游戏、打弹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园运动活动中我们专门开展集体民间体育游戏、“格子”,曾经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
⑷ 民间童谣在游戏中的运用
(一)融合童谣与民间游戏,开展幼儿教学
童谣语调较为押韵,易于幼儿记忆。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将童谣与民间游戏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以此开展幼儿教学,从而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民间童谣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能力对童谣内容进行理解记忆。例如,在实际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学唱童谣,从而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数字关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数鸭子”或者“惩罚口诀”等童谣,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深化他们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对童谣素材进行有效整合
在幼儿教育中,相比于传统书本教学方式,童谣与民间游戏的融合,更容易被幼儿接受,且可以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时,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内容引入不同的童谣,使得童谣更好地融入幼儿教学中。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跳皮筋游戏时,可以引入有关跳皮筋的童谣,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游戏的动作。跳皮筋游戏的动作多集中在腿部,比如摆、跨、压、踩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动作,在相应的动作处加入童谣内容,有效提高幼儿跳皮筋的流畅性,活跃幼儿教学氛围,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引导幼儿创编童谣,实现对幼儿思维的培养
童谣与民间游戏的融合还要注重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童谣的创编,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童谣在民间游戏组织中的应用要符合幼儿的语言特点,满足幼儿学习的需求。例如,在教学《手指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边拍掌边唱。在节奏的带动下,幼儿可以一直唱下去,一旦出现忘词的情况,也可以跟随节奏找准歌词唱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⑸ 跳皮筋的歌谣
1、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
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
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
地洞有枪子,打死小日本.
2、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民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就开花。
15、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八四五六四八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八五五六五八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八六五六六八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八七五六七八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八八五六八八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八九五六九八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⑹ 民间体育游戏区域投放名
民间体育游戏区域投放名是区角玩玩乐
民间体育类游戏跳竹竿抬轿子、跳方格、跳皮筋、跳绳、踢建子打沙包炒黄豆、铁环、推小车、跑垄 捉迷藏、丢手帕等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有益于身体发育(适合健身区)。
民间语言类游戏金锁银锁、炒米花拉大锯、红灯路灯加油灯、侃大山、老鼠老鼠一月一、砍白菜等丰富幼儿自然、社会方面的知识。扩大其知识面(适合语言区)。
民间娱乐类游戏童谣类:如龙虎斗点点凹凹,踢踢板板等在这类游戏中幼儿不仅得到了愉快的游戏体验,其社会交往能力和语信能力也得到了自然的发展话手丁区麦演区等)。
⑺ 如何培养幼儿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民间体育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是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是民间创编的,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不断积累的;它简单易行、经济实惠,广泛流传,有一定的运动量,能强身健体、开发智力、丰富生活、体验快乐,深受劳动人民喜爱。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起源于人类寻求快乐的本能,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是促使我们在某一领域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呢?只有让幼儿喜欢参与到民间游戏中来,才能促使幼儿在运动能力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着名教育研究专家李世正曾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只要父母善于发掘,精心培养,善加引导,多多支持,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毕加索’,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莫扎特’。总之,只要有兴趣,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呢?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积累了一些做法,也有一些感悟:
一、关注价值,梳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民间体育游戏
民间体育游戏渗透着不同的运动价值和德育价值。但哪些民间体育游戏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玩呢?对此我们基于幼儿各年龄段的特点,通过实践分析,梳理出了比较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玩耍的民间体育游戏。
如,小班幼儿喜欢生动形象的动物角色,好模仿,但动作发展还比较单一,小肌肉发育相对较迟,于是我们老师选择了较为简单的“我是一个木头人”“笃笃笃,卖糖粥”“捉迷藏”等游戏。在“我是木头人”游戏中,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电视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抓动的人。而这些动的人可以扮演各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使游戏变得更加生动,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笃笃笃,卖糖粥”游戏中,孩子们扮演“小花狗”这一角色,一声声清脆而又爽朗的叫声,表现出了孩子们对这一游戏的热情。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民间游戏的运动价值可以略低一些。而德育价值则是初步培养他们对民间游戏的兴趣。
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处于萌发期,在活动中他们开始学会交往,我们则选择了一些具有合作意识的民间游戏――“跳房子”“石头、剪子、布”等。在“跳房子”游戏中,有着不同的玩法。从简单的一人跳房子到分组进行跳房子再到同一时间内看哪一组跳房子的速度最快,快的一组就夺得红旗获胜。其实,“跳房子”还可以有许多的合作方式来玩。中班民间游戏的运动价值在于让更多的幼儿想出更多的民间玩法。而德育价值要比小班幼儿要求高了,即培养民间游戏兴趣的同时,逐步建立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
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而大班后期的孩子们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如体育游戏。我们则选择了一些有较强规则意识的民间游戏――“炒黄豆”“写王字”等。在民间游戏“炒黄豆”中,游戏规则:两人相对而立,手牵手,边念儿歌,边有节奏地向左右协调摆手。儿歌念到“翻跟斗”时,两人举起一侧的手臂共同钻过翻转身体180度,成背对背;继续念儿歌,再翻转成面对面。游戏反复进行。这个游戏刚开始还挺受大班孩子的喜欢。但是久而久之,他们也失去了以往强烈的兴趣。如果老师在实践中从刚开始两人玩变成三至十人玩,就会让他们产生对“炒黄豆”这一民间游戏的浓厚兴趣。在运动价值上,此游戏可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而德育价值上来说,因为此游戏不仅仅是通过与同伴一起来合作进行的一场游戏,而且如果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幼儿参与游戏的话,还能让幼儿知道要有秩序感,幼儿在游戏前就要商量好依次钻的顺序和位置,即谁先钻,从哪里钻,才能顺利完成此游戏。所以,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要比中班要求更高了,就是在德育价值上培养幼儿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合作,真正体验人与人相互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二、巧用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1.收集配有童谣的民间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在玩“卖糖粥”游戏时,孩子用上海方言念歌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子侬个肉,还子侬个壳。张家老伯伯,勒了哇?勒了嘿。问侬讨只小花狗。”在幼儿学做小狗“汪汪汪”叫的过程中,因为是用自己的方言来玩此游戏,所以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其中的“笃笃笃”这句话记忆得特别深刻,他们还会自然地先做敲门动作来表演这个游戏,灵活运用于游戏之中,使幼儿更加喜欢这个民间游戏。
又如,在玩“编花篮”的游戏时,简单而又有童趣的儿歌很吸引幼儿:“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朗朗上口,易记易念,边念边玩,其乐无穷。
这些配有韵味十足的童谣的民间游戏,更能激发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因此在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得很开心,渐渐地他们由被动变得主动起来,民间游戏也因此百玩不厌。
2.运用生动形象、鼓励性的语言来支持民间游戏的开展
教师作为游戏过程中的指导者和观察者,在游戏存在问题的时候,教师应用生动形象、鼓励的语言来对幼儿进行游戏的鼓励、帮助和推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生动形象的语言
我们在开展民间游戏中,总是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能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对活动保持兴趣。如,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民间游戏活动中,幼儿做着小兔子的动作,不知道怎么玩时,在民间游戏开展不下去的情况下,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小兔子们,今天跟妈妈一起去采蘑菇咯”,幼儿们就跟着老师边做着小白兔的动作,嘴里边念着“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突然有一只狼蹿了出来,我用生动的表情和动作,连忙通知小兔子们:“小心有大灰狼来了,快跟着妈妈回家。”当他们玩累了的时候,我便说:“小兔子肚子饿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吧,一起吃蘑菇吧。”这样一说,幼儿们纷纷坐在了草地上,同时,幼儿们能积极地休息来调节运动量。正是有了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使之在整个活动中兴趣高涨,积极参与。 (2)鼓励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包括我们的孩子。因此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中,教师运用鼓励性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使幼儿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并维持对活动兴趣的持久性。如,“炒黄豆”中,当一组小朋友翻过时,我马上给予鼓励和肯定:“你们真棒”;当幼儿翻不过时,我会鼓励说:“没关系,再试一下。”我边说边帮助他们翻,当他们翻过时,我跷起大拇指说:“我知道你们会行的。”这样一鼓励,幼儿非常开心,翻了还想翻,当孩子走到教室里去时,还会积极地做此游戏。由此可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鼓励性语言在活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更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三、将民间游戏新颖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民间游戏“我是一个木头人”,游戏规则是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自由走动,请一位幼儿当小警察,当念到“不许讲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时,幼儿都必须保持不动不笑,就想象自己是一块木头,连眼睛都不能眨。如果有一个人动或者是笑了,就算失败,游戏重新开始。刚开始幼儿很喜欢此民间游戏,但是玩多了,许多孩子就不感兴趣了,让他们玩也玩不起来了。为了能使幼儿增强对这个民间游戏的兴趣,我们将最后一句儿歌改编成“还有一个只许笑”,这样一来,孩子们更加喜欢做这个游戏了。在拟改编完善的内容后,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而且更有效地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又如,在我们改编的小班民间游戏“编花篮”中,我们把原先复杂的动作改成小班幼儿容易学习的几个动作,“蹲下、站起来”,或者是“转圈、弯腰、跳跳跳、拍手、跺脚”等等不同的肢体动作,来锻炼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这样的新游戏方式,更有利于幼儿对民间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简单而又新颖的民间游戏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将民间游戏情节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选择民间游戏内容上,通常幼儿有自己的角色扮演,富有生动的情节性,这样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且能更好地使幼儿进入游戏,并喜欢做民间体育游戏。
如,民间游戏“贴墙”,我们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展开,给孩子讲述故事:今天,我们小兔子要跟兔妈妈采蘑菇,但是在采蘑菇的路上,会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小兔们,听好,一定要跟紧妈妈,如果有危险,一定要贴紧墙,因为墙上有很多开关是对付“坏蛋”的。请一位幼儿头戴“老狼”的头饰,扮演“老狼”,其余幼儿扮演“小兔”,当老狼说道:“我来了”,“小兔们”就赶快往“安全地方”躲避。幼儿被富有故事情节的游戏所吸引,一下子投入了游戏情节,在此民间游戏中,老师还扮演“兔妈妈”来营救出自己的孩子。由于此情节非常吸引孩子,虽然游戏进行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幼儿百做不厌。
又如,民间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请一位幼儿头戴“老狼”头饰,其余幼儿当“小羊”,“小羊”一遍又一遍地问道:“老狼,老狼几点了”,当老狼说到“十二点”就开始抓羊了,只要“小羊”蹲下了,就说明在那里藏有地雷,就不能抓羊了。他们在此游戏中也非常投入,特别是在“蹲下”的那一刹那,小羊们露出非常得意的模样。
选择有情节的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这能使游戏变得更生动,更易激发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
五、注重幼儿个体差异,支持民间游戏的开展
除此以外,幼儿的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均有差异,所以总会有能力差、对活动不感兴趣、自卑、内向、孤僻的幼儿。《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教育注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中,我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这些幼儿,我总是多关注个别幼儿,耐心开导。如,我班有位小男孩,他很孤僻,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每次玩游戏时总是低着头站在一旁不参与,我在做游戏时总是拉着他的手与我扮演同一角色,让他感到有安全感,从中还让他起到一种带头的作用。这样一来,他从不愿变为愿意积极地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所以说,老师的鼓励话语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活动。我们要多关注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
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出符合各年龄段的民间游戏,发掘出既具有运动价值又具有德育价值的民间游戏,通过精心培养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而又鼓励性的语言善加引导来支持民间游戏的开展,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喜欢运动,最终促进孩子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民间体育游戏,蕴含着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应该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孩子对民间体育游戏有所认识和感悟,使它真正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伴侣。
⑻ 民族游戏的童谣有哪些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狗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比赛中谁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跤是火把节中另一项吸引观众的活动。两人摔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赛前赛后,围观的姑娘弹着口弦琴,小伙子弹着月琴,表示爱慕之情。
“选美”活动则独具风采。“选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选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就围成圆圈,后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边走边唱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围观的小伙子最多,也最慷慨。小伙子们觉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请裁判代为转交给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礼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当选为美女。当选为美女的姑娘背着许多礼物,脸上带着红霞走出会场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围拢来表示祝贺;小伙子们更是围在姑娘的前后,叮叮咚咚地拨弹月琴,表述自己的心声。
第四天,由少数人将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color=Red]壮族:迎英雄[/color]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color=Red]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color]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color=Red]哈尼族:荡秋千[/color]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color=Red]傣族:掷糠包 [/color]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color=Red]高山族:“围炉” [/color]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color=Red]满族:挂旗过年 [/color]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color=Red]白族:“放高升”[/color]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color=Red]侗族:芦笙会[/color]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color=Red]
彝族:跳虎 [/color]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color=Red]撒尼族:食汤圆 [/color]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回答者: 儍儍啲爱上伱 - 三级 2008-3-21 10:32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狗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比赛中谁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跤是火把节中另一项吸引观众的活动。两人摔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赛前赛后,围观的姑娘弹着口弦琴,小伙子弹着月琴,表示爱慕之情。
“选美”活动则独具风采。“选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选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就围成圆圈,后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边走边唱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围观的小伙子最多,也最慷慨。小伙子们觉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请裁判代为转交给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礼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当选为美女。当选为美女的姑娘背着许多礼物,脸上带着红霞走出会场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围拢来表示祝贺;小伙子们更是围在姑娘的前后,叮叮咚咚地拨弹月琴,表述自己的心声。
第四天,由少数人将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color=Red]壮族:迎英雄[/color]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color=Red]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color]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color=Red]哈尼族:荡秋千[/color]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color=Red]傣族:掷糠包 [/color]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color=Red]高山族:“围炉” [/color]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color=Red]满族:挂旗过年 [/color]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color=Red]白族:“放高升”[/color]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color=Red]侗族:芦笙会[/color]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color=Red]
彝族:跳虎 [/color]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color=Red]撒尼族:食汤圆 [/color]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⑼ 幼儿园民间童谣解决了教育教学的什么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渐入佳境
1.幼儿的年龄阶段性是非常明显的。如小班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和记忆能力较差。在民间童谣内容选择上,要选择一些幼儿所熟悉的、接近幼儿生活的、有趣的民间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排排坐》等这类童谣,语句简短,内容反映的是幼儿现实生活的事情。《排排坐》这首童谣,表现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互相谦让的好品德。吃水果是每个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学这首童谣时,好像是幼儿平时在幼儿园集体吃水果的情景再现。因此,幼儿兴趣倍增。
又如:民间童谣《一个毽》,其内容很适合孩子学唱。在选择这首童谣进行教学时,课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毽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信息,了解了有关毽子的种类、各种踢法的知识等等。活动中,孩子们对各种材料制成的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片、故事及实物的配合下,孩子们充分了解了毽子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健身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毽子的种类、制作方法及健身作用、欣赏表演等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为了使民间童谣符合幼儿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我们从童谣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几方面去收集各种民间童谣,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从形式上分成了教育性民间童谣和娱乐性民间童谣;从内容上分成了德育、科学、健康、体育、娱乐、谜语、绕口令等方面。在注重挖掘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基础上,重点开展民间体育童谣、民间娱乐童谣、民间德育童谣等内容。根据不同活动增加适宜的民间童谣,不同的年龄加入适宜的新内容,使幼儿既动口又动手,既动手又动脑,发挥了民间童谣的益智作用,收到了显着的效果。
3.在童谣的选择中,大量的民间玩具也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素材,我们在活动中把玩具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尝试。如:陀螺、毽子、泥人、风筝、不倒翁、风车等。这些玩具,有的幼儿见过,有的没见过。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我们通过影像资料、图片以及请有这些方面特长的叔叔阿姨为他们进行表演。这些民间玩具的玩法,都有一定的技巧,孩子们掌握起来较难。通过表演,孩子们对这些玩具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喜欢民间童谣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民间童谣,又把童谣融于游戏之中,童谣成了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4.民间童谣大多都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如:在教民间童谣《小儿戏具谣》时,最后一句“杨柳芽,打拔”。打拔是一种民间游戏,孩子们没听过,也没玩过,不易理解,我们就把它改成“杨柳长,转花墙”,“转花墙”就是转陀螺,陀螺孩子们都见过,易于理解,陀螺上面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转起来很漂亮。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做一些小小的改动,便于幼儿学习与理解。
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锦上添花
在学习童谣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讨。在教《放纸鹞》这个民间童谣时,课前我们准备了图片、实物。在学习中,让幼儿自由发挥,进行讨论并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如:纸鹞还有什么好听的名字,为什么会飞上天?孩子们有的说:“纸鹞也叫风筝,风筝有了翅膀就能飞上天。”有的说:“有风的时候,风筝就能飞上天。”教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带孩子到户外放纸鹞,孩子们看到风吹着纸鹞飞到高高的天空中,他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纸鹞是靠风的力量飞上天的。
三、创设良好的民间童谣教学氛围——秀色可餐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使幼儿所处的环境呈现出浓郁的民间童谣教学氛围,让幼儿受到启迪,激发要说、会说、想说的兴趣和欲望。我园从室外墙壁的二十四节气、苏州的名胜古迹、民间游戏、民间工艺等图片、写真、实物墙饰,到楼道的几百首童谣、谚语、绕口令文字卡片,让幼儿时时、处处能听到、看到、欣赏到民间童谣,置身于民间童谣的氛围中。他们看到图片、墙饰便想念童谣,看到童谣文字卡片想玩童谣游戏。我们每天都会在幼儿入园、晨间活动、休息活动、户外活动播放音乐时,插入一些好听的民间童谣,让幼儿耳濡目染地得到熏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重视为幼儿创设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比如:小班童谣《虫虫飞》教学活动中,我在教室内布置了一个“花园”,其中有草地、花朵、树等,还准备了蝴蝶、蜜蜂、金龟子的头饰。活动开始,幼儿戴上头饰,自由地在花园里“飞舞”,幼儿感到很新鲜、很开心、很美,个个情绪高涨,兴趣高昂,非常投入。在教师的启发下,一边游戏一边念着童谣。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依然沉浸在这个环境设计的情境中。
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具——爱不释手
幼儿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直观形象的教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1.颜色鲜艳的图片。把民间童谣的内容按需要描绘下来,拍摄和制作成照片、图片、卡片等,使内容形象化。
2.形象逼真的动画。动感强的东西幼儿都特别感兴趣。电化教具具有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动感强等优势。如:《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教学,利用多媒体把小老鼠偷油吃时的一举一动都刻画得很生动,见到老猫吓得滚下来时更是形象。这种动画最能吸引幼儿的目光,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童谣。
3.利于表演的手偶。手偶通常以一个角色的形象出现,它以幽默夸张、鲜明有趣、操作性强而深受幼儿喜爱。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手偶,吸引幼儿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习童谣。
五、将童谣与其他活动有机渗透——强强联合
我们把民间童谣渗透于体育活动当中,使“童谣游戏化,游戏童谣化,体育游戏化,游戏体育化”。如在民间体育游戏“雁雁飞”中,幼儿一边念童谣“雁雁排成队,后头跟个小妹妹。雁哥哥,慢点飞,雁妹妹,快点追,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一边做相应的单脚跳,双脚跳,全班幼儿肩靠肩双脚跳。孩子们童谣会念了,游戏也会做了,身体也锻炼了,一举多得。我们还把童谣和音乐活动整合,如:“月亮光,金亮亮,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干干净净把学上。”幼儿一边唱,一边跳,模仿洗衣裳的动作,幼儿不仅会演唱童谣,还会表演童谣,发展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还总结出一种民间童谣和绘画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诗画教学,即孩子们一边朗诵童谣,一边绘画,比如我们在指导幼儿绘画狮子时配上童谣:“一间房子真正大,两个烟囱两扇窗,三角门前是池塘,池塘里面鱼儿旺……”幼儿按照童谣的意思和顺序把狮子的头、耳朵、眼睛、嘴巴等逐步描画,觉得狮子并不难画了,还非常好玩呢!同时我们还将民间童谣故事化,把一个个简短的童谣变成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幼儿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学习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