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游戏绘本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A. 绘本故事对幼儿的影响和意义
常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一起阅读绘本故事,幼儿借由绘本可以进入自身的内心世界。
常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一起阅读绘本故事,幼儿借由绘本可以进入自身的内心世界。绘本作为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它的生动趣味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天性,为幼儿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是幼儿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窗口”。借助绘本,幼儿可以释放自己的情感,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
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绘本阅读对语言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普遍认同的绘本阅读的最大价值。绘本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词汇量,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我认为笑颂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碰尺郑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绘本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抓住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
可以促进幼儿观察想象力的发展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观察力是不能缺席的也是无法缺席的。与其他儿童文学形式相比,困友集图像和颜色于一身的绘本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发展幼儿想象力不可缺少的书籍形式。绘本中丰富的情节、有趣的故事可以增加幼儿的体验,而体验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的。
B. 读绘本有感
读绘本有感1
我也是一名恐龙爱好者,小时候就读过许多有关于恐龙的书籍,读绘本有感。读了《我是霸王龙》和《永远永远爱你》这两本书,我被书中的爱和友谊深深地打动了。
慈母龙妈妈冒着生命危险,养大了捡来的霸王龙,这种无私的母爱不仅感动了小霸王龙,也感动了我。虽然霸王龙最后离开了慈母龙妈妈,但是它却找来成堆的果子报答妈妈,读后感《读绘本有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的父母、感谢每天教我们的老师……小翼龙的爸爸妈妈把它教育成了一直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的恐龙。它在敌人生命垂危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做猜手,最终感动了这只粗暴可怕的霸王龙。我们要向小翼龙学习,不管谁遇到困难都要给予无私的帮助,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敌人会越来越少。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的人,更应该珍惜友谊,懂得感恩,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读绘本有感2
《绘本聊斋》这套书由五个传世名篇构成,分别是《聂小倩》《促织》《白秋练》《种梨》《劳山道士》(五本彩色的绘本),外加一本介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历程的连环画《蒲松龄》组成。“5+1”的套书形式,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的神韵和风采,嘿嘿,简称“神采”。
我最爱读的是《促织》,讲明朝宣德年间,皇帝朱瞻基十分爱斗蟋蟀,命令全国各地进献蟋蟀,供他玩乐。这个苦差推三阻四,最后落到了里正(最下层官阶)的头上,一些狡猾奸诈的官府爪牙借此向百姓勒索、摊派费用,常常为了卖到一只善斗的蟋蟀,逼掘拦得不少人倾家荡产。成名便是这样一个里正,老实的他不忍向百姓搜刮,却又找不到这样的蟋蟀,结果被抓进县衙打了一百多板子,打得两腿鲜血淋漓,连路都不能走了。好不容易拄着拐杖在一个驼背巫婆的指导下抓到了一只强健俊美的蟋蟀,却又被好奇贪玩的儿子不小心弄死,儿子畏罪投井。绝望之际,居然又捕到了一只善斗的小蟋蟀,上级为此大为高兴,又暗中照顾成名,使他当上了举人,这时,儿子的病好了,并说这只蟋蟀是他变的。
初读这个故事,只是觉得这个故事情节曲折,奇特而已。但细读一二,却让人感慨万千。这描写得多含蓄啊,将一个昏庸的皇上形象,以及那些剥削人民的县令的形象,描写得多么淋漓尽致啊。一只蟋蟀而已啊,竟使人倾家荡产,走投无路,绝望之极,家破人亡。便看成名吧,只是不忍剥削人民而已,若他这样做了,那他便也可以轻松过关,而他没有。他守住了自己的清廉,自己的名节,宁愿自己受苦也判胡胡决不牵连无辜百姓。便看他的儿子吧,只为了一只蟋蟀,便畏罪自尽,这只蟋蟀竟然值一条人命,俗话说,人命关天,人命至上,此时,却也不过如此了?皇上竟为一只蟋蟀,高兴不已,重赏巡抚?原来官吏、奖赏如此容易便可以得到啊。他知不知道,这一层层下来,要迫害到多少人!
《绘本聊斋》真的是非常精彩,请你绝不放手地读一读吧!
读绘本有感3
故事讲的是:螃蟹尼尼不喜欢它那只又大又笨的大钳子,不管干什么事都很碍事,它多么希望它有象章鱼、水母一样的触手可以挠痒痒,或象海龟、鱼一样有划水的鳍。它和章鱼、水母、乌龟玩捉泡泡的游戏,结果,尼尼的大钳子把泡泡捉破了。它们又玩追逐的游戏,大钳子非常碍事,结果从山坡上滚了下来。它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尼尼藏在贝壳里,结果它的大钳子把贝壳给弄碎了,它的好朋友说没关系,你捉我们来藏,结果很长时间找不到章鱼,只听见了喊“救命”的声音,章鱼被海草缠住了,大家都没有办法救出章鱼,尼尼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用它的大钳子砍、切、撕、抛,被剪断的小片水草随着海水飘走了,章鱼得救了,尼尼终于知道自己笨拙的大钳子多有用呀!
从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比别人好的不能骄傲,不如别人的也不能气馁,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不足。
读绘本有感4
我非常喜欢美国插画家大卫·威斯纳的书,尽管这是一本无字图画书,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一个小男孩在帝国大厦的观景台碰到了一朵调皮的云,云抢走了小男孩的红色帽子、手套和围巾,并且把他引到了七号梦工厂。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云,比如高层云、高积云、雨层云、卷层云等等,他们都是由造云者统一造出并且派到不同地方。
云看到小男孩后很开心,并且把他挡住不让造云者们发现。云儿们厌倦了这种每天重复的形状,他们请求小男孩给他们带来变化,小男孩答应。他设计了八爪鱼、水母、章鱼、小丑鱼等各种形状的云,但是当工作人员看到这些不一样的云后,非常愤怒,命令他们变回普通的云。云儿们都不乐意,他们不愿意再和别人一模一样。当这些千奇百怪的云朵飘在城市上空时,城市里的人们笑了,小男孩笑了,云儿们也笑了……小男孩最后枕着云朵甜甜地睡着了。
看完绘本后,我很同情那些云,他们每天都被设定:统一形状,统一大小,统一工作……,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我希望我就是那个小男孩,能让他们变得多姿多彩,可以允许不一样的形状,不一样的大小,不一样的工作……,做一朵自由自在、独一无二的云。最后我还特别担心这些有趣的云会不会又被造云者变成普通的云呢?希望不会!
读绘本有感5
在书店闲逛的时候,我遇到了这只传说中活了一百万次,又死了一百万次的猫。起初最吸引我的是这本绘本的标题,一只猫能活一百万次?读来还觉得挺可笑,短短几幅并不算精美的图画和简短的文字就能道尽这只猫近乎无止境的生命?读完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既属于孩子又属于成人的童话故事,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爱的寓言。
这只虎斑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它的生命在一次次地轮回。先是成为国王身边十分得宠的宠物猫,然后又分别成为水手、魔术师、小偷、孤独老太太和小女孩的猫。它换了无数个主人,体验了无数种身份,但生活却还是始终如一。无论生活在哪里,它都活得浑浑噩噩,活到最后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了,于是,不由得开始心生厌倦。最后,它变出了一只对任何事物和人都漠不关心的不怕死的猫。
后来,猫不再是别人的猫,而是变成了一只得意、骄傲的野猫。在它的眼中,整个世界仿佛是以它为中心的。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美丽又孤傲的白猫,并且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只白猫。谁都不会想到,偶然的一次相遇,竟然成为了这只虎斑猫生命的终结,将它的生命定格在这第一百万次上。
整本绘本的最后一句话是:猫再也没有活过来。它原本是一只漂亮的虎斑猫,曾经有一百万个人宠爱过它,也有一百万个人为这只猫的死亡而感到悲痛欲绝。可是猫连一次都没有哭过,直到最后一次,它遇到改变它命运的白猫。它说不清这种感觉是什么,就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白猫的面前,炫耀自己活过一百万次的神奇经历,像个小丑似的连翻三个跟头,可白猫并不像其他猫类那样渴望成为这只活了一百万次的虎斑猫的新娘。直到有一天,虎斑猫问白猫:"我可以待在你身边吗?"
从此以后,它们每天都在一起生活,一起嬉戏,一起养育它们的孩子,一起构建了属于它们的快乐安定的生活。这是一种在它漫长的生命中从没有体验过的感情,它第一次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活。它们彼此搀扶着慢慢变老,白猫死了以后,猫也选择了死亡。这一次,它再也没有重生。在没有爱之前,即使猫活过一百万次,也只是活着。但是和白猫在一起后,一辈子就胜似以前的一百万次生命。
寿命并不是生命。寿命只是个数字,而生命是一种感情。不得不承认,有些爱是致命的。遇到深爱的人,寿命的长或短都是忧愁。白猫想告诉虎斑猫,即使你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但总有人会因为你的离去而悲痛万分,甚至失去继续存活的勇气。当经历世事变迁,失去太多以后,有些人就会开始害怕拥有,对于所有的靠近、讨好、吸引不是从不入心,而是不敢入心。因为拥有的尽头就是失去,没有悲伤亦没有快乐。
这则简短的故事给我最深的感触莫过于对生命的理解。寿命的长短和经历或许只是最后拿来对别人炫耀的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口吻,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呢。生命中的爱,一旦来临,都要好好珍惜。
拥有过后,便是此生无憾。
读绘本有感6
前天中午,和孩子一起读了绘本《凯琪的包裹》,那份温暖的爱一直萦绕在心头,暖暖的,久久不愿离去~
战争后的荷兰,特别得穷,人们缺少食物、缺少生活必需品,靠卷心菜和做种子用的马铃薯维持生计。到了冬天,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冷的冬天,人们在衣服的夹层里塞上报纸,希望能阻挡寒冷。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两个小姑娘之间的故事给所有的人带来了温暖。
一个美国小姑娘罗西给远在荷兰的小姑娘凯琪寄来了一个包裹,正是这个包裹拉开了她们之间友谊的序幕,也使两个相隔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隔着时空彼此温暖着。
当凯琪收到第一个包裹时,里面有三件东西:一块肥皂、一双保暖袜和巧克力。
看到肥皂后,凯琪的妈妈说:“你不必再用我们自己做的那种粗糙的东西洗澡了。”
看到袜子,邮差说:“战争结束后,荷兰就变成没有袜子的国家了。”
看到巧克力,妈妈闻了闻,叹了口气:“好几年没有闻到巧克力的味道了。”邮差也忍不住舔了舔嘴,很怀念巧克力的味道。
......
我对儿子说:“战争总是带给人们苦难,你看,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是那么贫穷,我们中国当时还在打仗,不仅没有吃穿,更可怕的是没有平安的日子。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现在的好日。”
儿子认真地听着。
“收到巧克力后,接下来,凯琪会怎么做呢?”我问儿子。
“把巧克力分给妈妈和邮差。”儿子回答。
“我们来看看凯琪是怎么做的。”我说,说完接着往下读。
书中这么写道:“趁自己还没改变主意前,她赶快剥开巧克力递给他们。然后三个人一起分享那几乎被遗忘的味道。”
“耶--”儿子为自己的正确抉择欢呼。
“问什么她要‘趁自己还没改变主意前’?”
“她怕自己忍不住想把巧克力全吃了!”
“太棒了!儿子。你理解得非常对!”
包裹里还有一份罗西写给凯琪的信。我让儿子读了信的内容,感受罗西的心情。凯琪也给罗西回了一封信。随后的故事都是在两个小姑娘的传书中发生的。
当罗西从凯琪的信中了解到,凯琪他们收到巧克力后的喜悦,以及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尝到甜的东西时,我让孩子猜猜下一次罗西会寄些什么。儿子说:“甜的东西?那一定是糖了!”我们翻到下一页,果然是四包糖!
我对儿子说:“你看,凯琪并不是有意说出想要糖的,她只是无意中提到吃到巧克力很开心,因为很久没有尝到甜的东西了。但是罗西很有心,她注意到原来凯琪那么穷,根本吃不到糖。我们也要学习罗西,做一个细心的人,留意观察身边人的苦难,然后尽力去帮助他们,好不好?”
“好!”儿子说。他迫不及待地要读读罗西的来信。罗西特意嘱咐有一包糖是送给邮差的。收信时,凯琪的邻居也在,于是她把糖也分给了有五个“瘦的皮包骨头”的孩子的邻居。
“儿子,你说,罗西的分享,使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了几个人的快乐?”
儿子边想边说:“邻居夫妇、他们的五个孩子、邮差、凯琪和妈妈。”然后激动地说:“妈妈!一共10个人哪!”
“对啊!一个人的快乐,经过分享就变成10个人的快乐!我们都要学会分享,让快乐加倍!”
后来,罗西动员了全镇的人,学校、教堂、商铺......梅菲尔德市的市民们都开始为一个叫凯琪的小姑娘邮寄东西。而在荷兰的这个小镇上,每当邮差送包裹给凯琪时,周围的人都来了,看那表情,就像过节一样快乐,每个人都满怀期待。奶粉被送给了邻居家的5个瘦骨嶙峋的孩子,温暖的袜子、棉衣,......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欢乐中!他们都领到了自己需要到东西,再也不用怕这个寒冷的冬天!他们的心被远在彼岸的关怀包围着!
终于,这个刺骨的寒冬终于挺过去了。春天,人们在严冬时种下的郁金香花球已经开始发芽。凯琪和妈妈商量,要给罗西寄去一个包裹,很快,满载全镇人感谢的包裹准备好了!
“儿子,猜猜是什么?”
“郁金香花球。”儿子不是很肯定地说。
被他猜中了!
凯琪将一大箱郁金香花球寄给了罗西。当罗西收到包裹时,异常激动:“怎么会有来自荷兰的包裹呢?”当她打开,看到那满箱的花球时,......
从此,梅菲尔德市到处都开满了郁金香,也许现在还有.....
这是一个发生在1945年的真实的故事。当我告诉儿子这些时,他有些不相信。这也难怪,战争后的苦难不是生活在幸福中孩子能够体会到的,就连我们,对于苦难,也只是从老人那里听到或是在影视剧上看到的。
我问儿子:“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
“要学会分享!”
是啊!要会爱别人、关心别人、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所得、自己的快乐,这样自己才会更快乐!
读绘本有感7
我喜欢的书是《父与子》,这本书里面描述了一个儿子和一个爸爸的有趣生活,爸爸和儿子在生活上小问题不断,例如其中有一篇爸爸帮儿子写作业,爸爸看儿子还没写完作业于是拿起儿子的'笔写了起来。第二天课堂上,
老师说:“这个作业是谁的作业?”
儿子说:“老师 ,这是我的作业!”
老师又问:“你写的作业也太差了吧,没按老师的要求写”
儿子说:“这是我爸爸帮我写的”
老师说:“你带我找他去!”
于是儿子就带着老师去找爸爸,到家后,爸爸很热情的招呼老师,老师说:“这是你写的作业么,一点都不严格,没按要求写。”然后爸爸羞愧地低着头一声不吭。
这本书让我们在欢乐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所以我喜欢这本书!
读绘本有感8
在《我爸爸》之前,安东尼·布朗图画书里的父亲形象并不可亲,例如《动物园》里作风强势、毫无同情心的爸爸;《大猩猩》里安静冷漠、忙于工作的爸爸、《朱家故事》里只知道享受不懂得体贴的爸爸……可是20xx年出版的《我爸爸》却打破了过去的模式,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这位让孩子崇拜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安东尼·布朗在图画中运用了许多太阳的图样来呼应爸爸阳光般的特质,不论是墙上、门上,袜子和钮扣上的图画,盘子里的荷包蛋,或是爸爸头上不时出现的“光环”,都有着同样的作用。
安东尼·布朗的图画向来喜欢暗藏玄机,借着隐藏的图像影射复杂的心理变化。不过这本书显然是设计给较为年幼的读者,图像的表现比较单纯,鲜有深层的暗示,尽管如此,图画中还是添加了许多有趣的细节,例如,藏在树林里的小红帽和三只小猪、椅子露出的马脚、稀疏得像梳子的头发、球形的云和树、三大男高音中的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其中描写介绍爸爸跳过月亮的跨页,更结合了一首《鹅妈妈童谣》的情节,童谣里说:“嘿!滴兜,滴兜,猫咪伴着小提琴,母牛跳过月亮;看到这么好玩的事儿,小狗笑了,盘子也跟着汤匙跑了!”图画里爸爸跳过了月亮,童谣里的母牛没有出现,母牛的斑纹倒是跑到狗身上去了,长了腿的盘子盛着汤匙跑出画面。除了单页图画上出现的趣味外,两两相对的页面,也呼应着爸爸性格中的刚强与柔软、聪明与笨拙……种种相对的特质,把爸爸刻画得极富人性、可爱又逗趣。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对所有父亲的献礼,然而就安东尼·布朗的生平看来,这本图画书也有着纪念自己父亲的意味。安东尼·布朗曾说:“我的父亲是很特别的人,外表强壮、有自信,不过却也有害羞、敏感的一面,有一点像我爱画的大猩猩。除了教我画图外,他还鼓励我做各种运动,像是橄榄球、足球和板球……”这位在他眼中高大强壮的父亲,却在安东尼·布朗十七岁那年因病突然去世,使他深受打击,经过多年才走出阴霾。安东尼·布朗表示《我爸爸》里面爸爸身上的黄褐色格子睡袍、睡衣和鞋都是自己父亲的衣物,多年来收藏在箱子里,上面还留着父亲的味道。而睡袍上的格子图案不仅出现在爸爸身上,甚至还出现在扉页和面包片上面。也许,在安东尼·布朗的眼里,父亲的身影无所不在吧!
读绘本有感9
每天晚上,女儿总是缠着我给她讲故事,而我也是不厌其烦的顺应她的要求,什么格林啦,安徒生啦、101个经典童话啦,只要是故事我都会讲给她听,而女儿也是非常的爱听,从故事中她学到了很多东西。最近,她迷上了幼儿绘本,漂亮的图画,鲜艳的色彩,很快吸引了她的目光,而昨晚给她讲的故事《小老鼠,分果果》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故事讲的是:蓝天、白云、绿草、鲜花、大红果树,多么惬意的天气啊,小老鼠坐在树下沉思,昸一个大红果掉下来了,她惊喜万分,想一个人独自美美的饱餐一顿!不过小老鼠在运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大红果不是掉到水塘里、刺丛里,就是碰到大树干。但是小老鼠的运气就是很好,每当它又麻烦是总是又朋友来帮助它。每个朋友都是那么的无私,虽然心里很想吃这个果果,但是在帮助小老鼠之前一个都没有说“你要把果果分给我吃,我才帮你”每个朋友都是那么的热心。当小老鼠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后,虽然还是不想分给朋友吃,但是他的心里已经起了变化,它越来越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在说谢谢时,他的脸是一个比一次红。也就说,小老鼠接受一次帮助,也就是受到了一次分享,三次帮助后,分享意识已经在它心里深根发芽。所以,当最后小老鼠还是决定和朋友一起来吃这个果果,它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因为它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只想到自己的需求。所以简单的故事,深刻的哲理。故事里滚动的大红果,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学会了分享。这个大红果的意义,我想并不亚于年顿头上的那个苹果。
读绘本有感10
周末和淇淇去书店买书,一路上淇淇噘着小嘴讲条件:“妈妈,这个周我很听话,很早就起床了,买3本书,行吗?我也没玩电脑,我还给你收拾玩具了(这小家伙,玩具还不是你玩的?)……”一路喋喋不休,不过听到她为买书“讲条件”,我的脸上还是挂满了微笑。
走进书店的大门,淇淇马上松开了我的手,小眼睛紧紧地盯着一本本书,小手翻翻这本、动动那本,在等待她挑书的时候,我也打开身边的一本书《安柏的等待》——奇怪的名字。
《安柏在等待》,刻画了一个小女孩安柏在幼儿园里等待爸爸来接的心理活动。安柏的爸爸每次都是最后一个来接她,这一次又是如此。画面上有一个钟表,钟表的时间在不断变化,所有的孩子早已被接走了,可是安柏的爸爸一直没有来。安柏在等待的时间里没有哭泣,而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把爸爸放到月亮上,然后故意不去接他,也让他无期的等待。。。。最后,爸爸终于来了。安柏问爸爸在月亮上等待过吗?还好,聪明的爸爸明白了安柏的心情,答应以后早点来接她。
看了这本书,我不禁的想起我们班的宝贝们,每天孩子们不会焦急的等待爸爸妈妈,而是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子豪:“爸爸,你在等会,我没玩够……”一凡:“爸爸,你明天5点再来,牛老师说了5点才上值班室”梓程:“爸爸,你等会,我马上就来……(可是等了半个小时也没有离开幼儿园)”家长们来幼儿园总会在活动室门口“等待”——这时,家园联系就成了“等待”中的阅读角,为美丽的幼儿园增添一个亮点。
班上的孩子们与安柏正相反,每天除了精彩的活动教学外,在孩子们“等待的时间”中,我们还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如中午饭后的“等待时间”——有阳光的日子是快乐的户外散步和慢慢的体育小游戏(如江老师组织孩子们的小虫过关),没有阳光的时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图书交换阅读时间,孩子们把在家中带来的书和好朋友交换阅读,还有小组讨论呢!喏——宜廷带来的迷宫书,5个宝贝儿紧紧地围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方法……下午饭后的“等待时间”我会根据近日宝宝的活动结合经典的小游戏进行复习,如蒙数《10的分成》我们进行快乐大转盘,孩子们闯关胜利就会获得一个标志爬上山顶,还有复习歌曲和抢椅子游戏结合,孩子们在快的等待中”收获着“快乐”、“知识”……
如果你是“安柏”的“爸爸”、“妈妈”,你会怎样做呢?
希望我们身边总是洋溢着欢笑~~~~~~~~~~~~O(∩_∩)O~
C. 绘本在自主游戏的运用
1.选择适合的绘本阅读材料。
绘本阅读材料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性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符合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更能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需求我们选择了一系列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绘本,如:《三只小猪上幼儿园》的选用是针对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进入到集体生活中的排斥现象进行的,通过绘本中三只小猪从不愿意上幼儿园到喜欢上幼儿园的转变,让幼儿联系实际体验在幼儿园生活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教学,生动有趣,很好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且通过模仿的游戏活动更好地使幼儿加入到阅读的活动中来。
在幼儿的卫生生活习惯上也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在幼儿刚入园不久时有教师发现个别幼儿有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活动一开始通过设置悬念,让幼儿能和小鼹鼠一起寻找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有了一种神秘感。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观察到不同动物嗯嗯的不同特点,以及初步了解了动物和人不一样的嗯嗯习惯。老师通过引导幼儿边欣赏故事边学说故事中的角色语言来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以及感受故事的诙谐有趣,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快乐中阅读。
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理解绘本故事相对而言会比较容易些。因此我们将依据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场景,并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服装等物品,再配上幼儿的语言、表情、感情、动作,幼儿就能通过多种感官进入故事的情境。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游戏的情境由幼儿自己把握,幼儿可以在某一感兴趣的情节、或是疑惑的部分不断徘徊,直到问题和兴趣得以满足再进行接下来的游戏,充分感受绘本阅读的快乐。
绘本中的游戏情节,可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在绘本《艾玛捉迷藏》中,通过与可爱的有趣的大象艾玛捉迷藏,幼儿来找的过程中发现捉迷藏游戏的快乐。并且通过设置好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阅读之余亲身参与到游戏之中,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以激发他们下次的阅读欲望。
3.创设轻松愉快的班级阅读环境及游戏区角。
我们在班级里开辟了绘本阅读区角,提供了大量的绘本,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阅读,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兴趣点,并且针对幼儿都感兴趣的绘本可进行集体的绘本阅读活动。另外,班级的墙面、地面、走廊等地方也充满了阅读资源,张贴绘本作品供幼儿欣赏、续编和创编,给幼儿提供阅读、欣赏、展示的平台。我们还开设相应的绘本表演区角,根据绘本中的内容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演道具,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4.发挥家长的力量,家园同步指导幼儿绘本阅读活动。
幼儿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们的积极配合,除了让幼儿在幼儿园感受到绘本的魅力外,还可以发动家长在家与幼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让幼儿的阅读经验得到丰富提高,并且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向家长介绍了不少优秀绘本,如《红绿灯眨眼睛》教师为家长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如何通过游戏来进行阅读,鼓励家长与幼儿运用到故事中的绿灯—前进,黄灯—减速,红灯—停下进行游戏。通过这一些亲子阅读活动,使幼儿更愿意加入到绘本阅读活动中
D. 绘本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注意哪些核心素养
培养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阶段并拆岩是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交往能力和情感发展并不明显,绘本游戏化阅读过程中,可以为幼儿提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也能御含够更直观地绝御激发幼儿情感的迸发,对幼儿情感发展有促进作用。
E. 幼儿绘本故事内容是什么
《幼儿经典故事绘本》内容是九色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讲信用的兔子、老婆婆的枣树、雪孩子、小猫钓鱼、坚强的小狮子等。
九色鹿住在恒河边上。那是一条很掘毁改大很大的河,像玉一样洁白的九色鹿就在判判这条大河边上和花草、小鸟作伴,生活的安宁又幸福。他最好的朋友小乌鸦,也总是在他身旁快乐地跳着舞。
可是有一天,恒河里来了一个陌生人——他可不是走着来的,而是掉到河里被河水冲过来的。这个人在深深的河水里面浮上浮下,不停地高喊着“救命”......
故事的寓意为:当我们遇到他人有困难时,余返应当予以帮助。同时人要懂得知恩图报,在利益的面前应当想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不能够见利忘义。
绘本故事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好的儿童读物。
绘本中的图画精美,色彩鲜艳、构图独特,十分吸引孩子,在视觉上能引起孩子的愉悦情绪,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绘本中的图画多为世界知名插图家的作品,运用了手绘、素描、水彩等各种手法,给孩子们呈现了一幕幕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
F. 早教应该重视做游戏、读绘本、讲故事,你认同吗为何
早教应该重视做游戏、读绘本、讲故事。我认同这一观点,下面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G. 读完杨红樱游戏故事亲子绘本的感受
杨红樱游戏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稻草人帮助大眼妹和大灰狼寻找快乐。在下雨天里,因为不能出去玩,大灰狼和大眼妹都不开心。稻草人却说在下雨天里,也可以玩得很高兴。他们穿起黑雨衣扮起黑衣大侠,原来在下雨天里也可以玩得很高兴。 故事中含有迷宫游戏、寻找游戏、猜谜游戏、分类游戏、数学游戏和涂色游戏。孩子能在这些动脑动手的游戏中,真正地体验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
H. 请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时间--《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读后感
这是美国学前教育界大师级的人物薇薇安.嘉辛.佩利老奶奶的作品,我最初知道她是因为她一本更出名的书叫《共读绘本的一年》,但遗憾的是那本书在各种电商渠道都买不到,二手书市场里炒到了一两百块钱,于是我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里听了一部分,如橡确实非常有趣(好消息是那本书现在再版了,已经可以买啦,等我看完再跟大家分享)。
说回《游戏是孩子的功课----幻想游戏的重要性》,我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我注意到我家娃这段时间对幻想游戏乐此不疲,比如每晚睡前故事开始前,他都坐床上拿着一个空盒子对我说:
“妈妈,这是我的百宝箱(他很羡慕《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里迪克和哈克有装糖果的百宝箱), 我要给妈妈去挖水果(他见过挖薯仔,因此以为水果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
然后他蹲在堆起的被子后面开始假装从地里挖出东西再放进盒子里。过一会儿转过头来说:妈妈,快来帮我挖吧,我挖的太累了。
我说:那今天就少挖点吧,妈妈晚上也吃不下那么多水果,明早我们现吃现挖多好呀。
娃想想说:"不行,晚上睡觉饿了咋办,要挖多多的,就放在床头"。
好一阵忙碌过后,他回到我身边说:“妈妈,那现在我就给你吃水果吧,你想吃什么”?
“你百宝箱里都挖回来什么水果呀?”我问他。
“有芒果、草莓、西红柿、西瓜……”
“那妈妈吃芒果吧,芒果黄橙橙的、软软的,妈妈最喜欢了”。
“妈妈,那你要吃台芒还是青芒?”
“这个……台芒和青芒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台芒是黄的,青芒是绿的"。
"哦,那就先尝尝台芒吧,明天再试试青芒怎么样?"
娃一脸笑容的说"那你等着"。然后假装从盒子里掏出个东西,嘴里叨叨着:“芒果要先在水龙头底下洗一洗,然后削削皮,再用抹布擦一擦,好了,妈妈,你快吃吧”。
我假装把芒果捧到嘴前咬了大大一口,配合地说:呀,牛牛给妈妈挖的这个芒果真甜啊,肉这么厚,妈妈好喜欢啊。
接着,娃又会兴奋的问:"妈妈,那么接下来你还想吃什么水果"?一样的套路、洗削擦,喂给妈妈,他好像一个永动机,能不断的重复下去。几轮下来,娃爹在旁边看着我们对话,笑话我们说:”这母子俩脑洞都开一块儿去了,要是不知道的,以为是一对神经病在交谈呢”。
我想换个套路,对娃说:“妈妈吃了好多水果了,但是主食还没吃,你那有没有馕?”
娃愣了一下说没有,转头又改口说:“有,但是馕太大了,你一个人又吃不完,今天晚上先别吃了吧”。
“但是妈妈饿呀,怎么办”?
“那就先吃点水果吧”。好吧,被他又绕回去了。他又继续围着水果圈兜售……
这就是这段时间的日常,睡前在床上除了挖水果,还有烙饼子、捡坚果主题,总之都跟吃相关。娃白天在地垫上搭乐高的时候也会嘴里一直叨叨着,这是给小动物搭的窝,旁边要放个食槽,这边要搭个秋千,那边要……
我时常好奇,娃这种看着无厘头的话语和游戏到底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呢,这种游戏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佩利老师的《游戏是孩子的功课》。
所谓幻想游戏,我总结为孩子自发开启的,自己设定人物、地点、情节发展、情绪变化的一种玩耍和学习的方式。与阅读绘本然后改编为戏剧不同,绘本表演是事先既定了剧情和角色,孩子作为演员将他人的创作以语言和肢体动作表征出来,而幻想游戏什么时候开始,怎么进展,怎么变化,完全是孩子自行决定的。因为小小孩儿的罗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大人往往不会被孩子稚嫩简单的剧情所吸引并引起重视,但实际这种幻想游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作为第一批观众,最好能观察、记录和引导。
佩利老师说,孩子们天生就擅长讲故事,他们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就像我翻书一样容易。而且,讲故事其实很早就开始了,甚至早在孩子们学会说话之前,幼儿头脑中的图画就具备了与故事相似的特征。孩子通过讲故事,使思维的渣埋旁复杂性和逻辑合理性不断进步,使语言表达和叙述能力提高,使同伴间社交能力持续进展(幼儿与家人或同伴共同进行幻想游戏时), 也通过幻想安慰了自己内心的焦虑,调整步伐重新上路。对于大人而言,俯身观察和倾听幻想游戏是一种了解儿童的很好的方法,你能看到儿童思考的逻辑,看到他们的兴趣点和担忧,更好的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对感兴趣的事进行深入探索。
这种幻想变不成理性认知,会不会和形成正确的科学认知产生冲突,对液大孩子未来有什么帮助?这可能是不少大人的疑问。佩利老师认为,能够经常在自由联想中切换,想些好玩儿的意向的孩子,总是乐于随时迎接新想法的出现。幻想游戏,并不是分心,他会协助儿童养成开阔的思维,不管是在讲故事方面,还是在正式的课程中,都是如此。而从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的角度看,孩子幻想中的角色会成为孩子和我们共同的知己,我们一起探讨和倾听这些角色,然后随心所欲的创造属于它们的故事。这些角色并不会模糊现实,相反会帮助我们解读我们对显示的共同感受。
有趣的是,我最近在读的刘绪源老师的《美与幼童》中,也有对这个问题的论述:秩序感的建立是理性发展的前提,但如同婴儿期这样机械重复的秩序感直接发展到理性,那又是非常可怕的,那会形成极其刻板,拘谨,不苟言笑,缺乏变通的人格。如果没有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活动,确又片面快速发展逻辑运算能力,其结果,就会成为所谓白痴学者,那正是人的某一阶段的成长被跳过去的结果。
孩子的幻想游戏如此重要,那我们大人能做些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大人的文学理论基础,不是大人自身的想象力,而是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没有孩子不爱幻想,但幻想的发展离不开时间的保障。孩子需要时间去挖出所有他们喜欢的水果,需要时间合理地将一个坏人变成好人,需要时间开展讨论,不断发展、妥协、重建、推进他们的游戏场景,也需要时间来一遍遍表演和享受。孩子需要一个不催促不打扰的环境,让他们全情投入,充分舒展。
我时常感慨,时间这东西,说起来容易,看似小孩儿有大把的时间,但耐不住大人都是按表生活的,孩子时常被我们催促着不要磨蹭,不要浪费时间,恨不能从两三岁起就过上清单式充实的生活。捡了一半松果就要回家了,搭了一半乐高就要吃饭了,吃饭后就要午睡了,午睡醒来又要吃水果了……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孩子设定生活安排,他们的游戏一次次被硬生生地打断,想想我正坐在电脑前写文件,两三个电话进来我就心烦意乱了,要是再来一两个推门探头的,我就得炸毛了。但是孩子们没法炸毛,没法反抗,多数时候就是闷闷不乐的听话了,多委屈啊。
关于我们大人和幼儿幻想游戏之间的关系,佩利老师这样写道:“在孩子们设定幻想游戏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的过程里,他们会解释自己的思维,也能使作为老师的我们惊讶于自己的变化。如果说幻想游戏是可以为提高幼儿的认知、叙述和社交能力提供营养的温床,那么最能代表幼儿自然发展状况的早期学校经历则是我们与孩子共同事业的舞台”。
佩利是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写下这段话的,与我而言,陪伴孩子成长的早期家庭生活经历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事业的舞台。与其说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说我们成人是陪着孩子成长的,不如说我们也是事业合伙人,共同经营着我们的这份小事业,共同收获成长。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游戏是我们共同的功课。
I. 绘本游戏的意义
绘本,外来语,即图画书,该词语取自日语中图画书的叫法 "えほん"的汉字写皮神法“絵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基枝。搏握敏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
绘本既有专为儿童读者的,如英国经典绘本《一闪一闪小星星》,也有成人看的绘本,比如《几米系列》绘本。
J. 读绘本故事玩区域游戏:绘本在托班区域游戏中的运用
近年来,绘本在幼儿园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很多教师喜欢利用绘本设计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集体教学活动这一种形式之外,教师还能怎样运用绘本?我们开始静下心来观察托班的孩子:
川川来到阅读区,拿出柜子里的阅读材料“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玩了起来。他无意间将书翻到扉页,一下子被扉页上的五彩条纹吸引了。川川指着其中的紫色条纹,大声地说:洞茄吵“这是紫色的,紫色的是猫,紫色的猫呢?”(故事中紫色对应的动物是猫的形象)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寻找着材料筐中的小猫形象。找到小猫的操作材料后,他又开始翻阅,寻找书中印有紫色猫的那一页,还拿起手中的操作材料和书中的猫细心地比对,发现两者完全一样后,十分兴奋。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川川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比对、寻找的过程类似于成人阅读时的查找书目,托班孩子能有这样的阅读能力,这让我们感到惊喜,更让我们从中获得在托班如何运用绘本的灵感。对于小年龄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可以“玩”起来的阅读材料,于是我们在托班区域游戏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玩”法一:将关起来的绘本打开来
托班孩子的阅读有别于大年龄孩子,他们最初是随自己的意愿“看书”,这种“看”的方式不是有意识地一页页翻阅,而是用小手一抓,一把一把地捏着书页,把书翻个遍,很难耐心地一纳侍页页看完,总是急于了解最后的情节。根据托班孩子这一独特的阅读习惯,我们尝试将关起来的绘本打开来。
我们选择了绘本《喝汤喽,擦一擦》,将绘本中的画面制作成大图片,一页页地贴在区角的墙面上,使孩子能一目了然地阅读连贯的故事情节,弥补了孩子不会一页页翻阅所造成的零碎故事情节的“缺失”,同时满足孩子急于想了解所有故事情节的欲望。另外,我们还遵循绘本中为了喝汤弄脏的小动物们逐一擦擦嘴的故事情节,增设了一块小毛巾,孩子可以拿着小毛巾为小动物擦擦嘴,图片中小动物身上的“污渍”都可以拿下来。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孩子们“看”书,还可以和图片中的小动物们互动,让阅读变得更为有趣。
之后,当这个墙面材料不再出现时,我们在图书角里投放了《喝汤喽,擦一擦》的绘本原着,延续孩子对该绘本的阅读。
将关起来的绘本打开来,再将打开来的绘本关起来,这一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的阅读方式,潜移默化地将一页页翻阅的阅读习惯养成融入其中。
“玩”法二:充分挖掘绘本的游戏性
在和托班孩子一起阅读低幼绘本时我们发现,许多绘本本身就有着很强的游戏性。于是我们从挖掘绘本的游戏性入手,设计与绘本相关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激发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参与性,同时也增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孩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以绘本《快出来,快出来》为例,我们设计了两种游戏形式:其一,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小集体式的游戏;其二,个人和材料互动式游戏。
《快出来,快出来》里有着鲜艳的色彩和孩子们喜欢的动物,每翻一页就能看到一个小动物从各种形状的图形中跳出来,不同的动物还配着其特有的声音,如“青蛙——呱呱”。
我们根据绘本的特点设计了孩子最喜欢的捉迷藏游戏,教师在满是口袋的围兜里藏入了各种手偶小动物。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手偶小动物的特征,来猜测各个小动物。每当孩子们猜对时,他们都会大声地喊出小动物的名称,兴奋地拍起手来。游戏后教师纳启再出示绘本时,孩子对书中的“是谁藏在里面呀?快出来,快出来”这句话马上就能脱口而出。整个阅读过程,无需教师作过多解释,就在揭晓谜底的反复游戏中,孩子们体验并理解了“是谁藏在里面呀”这一绘本主旨的含义。
之后,我们还利用“藏”的游戏性,设计了可供个人自发玩的游戏材料。我们将书中各小动物的形象以及它们所躲藏的几何图形制作成可以随意拿取的卡片,让孩子可以边拿着卡片边演绎故事。如孩子可以翻开树叶形状的卡片,找出小青蛙的图片,并自发地配以绘本中的独自:“是谁藏在里面呀,呱呱呱。”
我们发现,不仅表演的孩子很认真,连一旁坐着的“观众”也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表演区常常排起长队。这一从小集体阅读活动延伸出的表演游戏,让孩子在原有的阅读基础上不断复述和巩固故事情节,因为整个故事变得可以“动起来,玩起来”,所以孩子也不会在反复讲述中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津津有味。
“玩”法三:放大绘本中的游戏元素
绘本《打开打开》的特征是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盒子,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形状,也有不同的大小,更巧妙的是在这些盒子里也藏着与其形状和大小相对应的物品。如长长盒子里装的是长火车,圆圆盒子里装的是帽子等,而且这些物品都是孩子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因此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于是,我们尝试着放大绘本中的游戏元素,真实地还原绘本。
我们用KT硬板制作了一个立体的屋顶,屋顶有四个面,将各种形状的带盖盒子、糖果盒、化妆罐等贴在屋顶上。不同的盒子有不同的打开方式,孩子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盒子里的秘密。这种游戏形式不仅与绘本的故事情节保持一致,而且更真实地展现了绘本中的游戏元素,孩子在真实操作中锻炼着手部精细动作,感受着每个盒子不同的形状、颜色,物与物的匹配以及“里”“外”等概念。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到,除了可以利用绘本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让孩子自由阅读纸质绘本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制简单材料,丰富阅读形式,让孩子在轻松的操作和摆弄中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