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幼儿游戏的本质是什么

幼儿游戏的本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1-13 21:42:18

‘壹’ 游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游戏本身就是为了娱乐,玩游戏就是图个乐呵,如果玩游戏没有娱乐感觉那么就不叫玩游戏了,而是被游戏玩。

‘贰’ 儿童游戏的本质性特征有哪些

儿童游戏的发生与其本质特点

儿童游戏的发生与其本质特点

【摘要】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能直接说明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儿童游戏是由儿童生命历程的本性决定的,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儿童游戏的发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是儿童认识、发展、锻炼自身的天然需要,同时也是儿童为满足不断的身心“刺激-反应”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游戏是儿童在不可控制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自我控制感和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儿童;游戏;生理一心理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011-02

儿童游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之中。国外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游戏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true cultural universal)。

这意味着,无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如何,自然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经济生产状况如何,儿童都会发现时间和材料,生发和开展自己的游戏。当然,他们游戏的方式和内容会有不同。由此看来,儿童游戏的发生必然有其内源性。这种内源性不外乎是儿童的生物性本能所在,或者更为具体和准确的说,是受儿童生理和心理本质规定的,可以名之为儿童游戏的生理一心理观。

一 儿童游戏的发生

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有两个前提,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外界,达到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在最初,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同时,

‘叁’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么游戏的本质是什么

游戏的本质其实就是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游戏一般也是一种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各种能力,比如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肆’ 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本质与内涵的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对事物、对人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幼儿课程教学游戏化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课程游戏化就是一个让孩子体验的世界。在这里,充盈了幼儿自身的生命,他们尽情、忘我、不知疲倦,他们不为任何其他的目的,仅仅是在游戏中充分地学习和享乐。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刚开始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接着我们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我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然后我们将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我们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最后我们将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伍’ 儿童游戏的认识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的本质属性是主动性,它是由幼儿的内部动机产生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骨骼和肌肉都日趋健壮,体力也逐渐强壮,手的小肌肉动作也开始发展,逐渐可以进行手的操作活动。思维和想象逐步发展,并能用语言和他人进行交往。他们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对活动产生兴趣。在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他们有活动的斋要,有与人交往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休反复练习的需要。这一切需要游戏可以满足。游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它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自由的、轻松的活动,符合幼儿心理偏要。而且游戏是由内部动机诱发的,是幼儿的直接播要而产生,没有外部强加的因素。因此,游戏可以使幼儿全身心地投人,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幼儿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兴奋强于抑制,并且高级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系统还不健全,易于疲劳,因此游戏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游戏是随意性强的活动,幼儿有支配游戏时间的权利,在他们感到疲劳或不想进行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权停止游戏的进行。从儿童的认识过程来看,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和情绪性。而游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活动,游戏中有玩具和游戏材料,有具体的动作。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易变,幼儿进行游戏时乐此不疲,他们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活动。

‘陆’ 幼儿游戏有哪些基本特征

幼儿游戏的特点介绍如下:1.幼儿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不是在外在的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2.幼儿游戏是愉快的活动,游戏是以愉悦为目的、体验生活的活动,兴趣性和娱乐是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丧失了兴趣,游戏也就停止了,幼儿游戏中没有外在限制,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充分表现自我;3.游戏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游戏是以客观世界为依据,是儿童生活的写照,反映其知识经验,同时具有虚拟的成分,通过想象对真实生活赋予自己的理解,进行象征性的自我表现;4.幼儿游戏含有积极的约束,幼儿游戏并不是毫无约束和限制的,在游戏中,个体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在建构游戏过程中,需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才能完成搭建任务;5.幼儿游戏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堆积木没有特定的模式,玩具没有固定的玩法,成人不限制幼儿游戏的方式,在任何游戏中,幼儿都会发挥他的创造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变化,使之多姿多彩,更有趣味性。

‘柒’ 幼儿游戏是以什么为手段,以什么为核心

幼儿游戏是以游戏为手段,以教育为核心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理论对实践的指问:“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游戏?”“说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里?”“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在为老师而游戏”等等。 然后是实践对理论的反问:“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段?”“怎样才算是做到了‘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问与反问,正因为实践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所以仅仅以一种抽象思辨的方法来阐述“是怎样的”就不够了。因为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直接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负责,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上应当是怎样的”作出分析,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假设。 一、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一)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游戏与教育的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 其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美育有关),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有关),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德育有关),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与智育有关)。也许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的教案。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然而,必须提出的是,作为一种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以上对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的解释,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一旦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实践时,偏差和误解便会产生。游戏的教育化,容易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教育的游戏化,是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这样一来,游戏和教育仍然是对立的两极,两者的结合没有实现。事实上,偏差和误解发生在前者。所以,我们还是要将讨论限定一个范围,提出一个前提,即游戏的教育化是在幼儿园教育的大背景中认识的,教育对游戏的关注,指的是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 说明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而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总之,在了解了游戏和教育的诸多特性以后,我们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游戏能使儿童得到发展的无意收获,而教育的有意收获却来之不易,关键在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导致的活动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实际上,两种过程的心理氛围是不一样的。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 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类游戏 (一)游戏和游戏化 幼儿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活动(我们暂且不称为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一类是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是如何用游戏的意义对两类活动进行界定,这关系到如何实现游戏与教育的结合。我们认为,以活动的本体特征来区分两类活动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是一种非功利的活动,因此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捌’ 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本质与内涵

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对事物、对人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幼儿课程教学游戏化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课程游戏化就是一个让孩子体验的世界。在这里,充盈了幼儿自身的生命,他们尽情、忘我、不知疲倦,他们不为任何其他的目的,仅仅是在游戏中充分地学习和享乐。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刚开始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接着我们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我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然后我们将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我们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最后我们将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还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
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与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玖’ 怎样正确理解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形成和发展着各方面的能力。游戏就是幼儿的学习与工作,游戏活动最充分地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幼儿园教育如何将游戏这一儿童阶段的基本活动变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一个涉及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的重大问题。在此,要使游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外部的游戏环境与条件。它包括游戏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要考虑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得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游戏的工具,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娃娃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较逼真的的玩具、材料,如“鸡翅”“骨肉相连”“汉堡”等一个个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儿游戏时不许拆开、弄坏,没玩一会幼儿就没有兴趣了,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过多的不许让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而这些“不许”,也大大地削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不要有过多的限制,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制作自己喜欢的食品,给他一个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如,美工区:让他们用色纸剪各种小鱼、小虾、鸭子等,让幼儿把一张糖纸做成各种形状的糖果后孩子们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让他们把橡皮泥捏成一只只的“饺子”等……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为幼儿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幼儿园的心里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也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它虽然是无形的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规责与行为标准,即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建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二、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幼儿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任何侵犯幼儿游戏权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把幼儿能否参加游戏当成是教师的特权,或以剥夺幼儿游戏权利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等都是背离教育原则的。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游戏的机会与时间,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我们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

四、明确游戏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原则,意味着要将游戏作为各种教育活动的手段,在保证游戏愉悦性的前提下,使游戏真正对幼儿的发展有所作用。同时,也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不要把游戏仅仅看作是集体教学活动后的休息或其他活动的调节。

五、在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的游戏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发生问题;在表演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

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戏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教师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能把这个教学理念更好的落实到我的教学行为中去。

‘拾’ 幼儿游戏的实质是什么

帮助提高幼儿的智力,能助长幼儿的生长。好的幼儿游戏还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得到好的发展

热点内容
绝地求生未来之役比赛为什么进不去 发布:2023-08-31 22:07:08 浏览:1207
dota2位置什么意思 发布:2023-08-31 22:00:04 浏览:649
lol电竞是什么样子 发布:2023-08-31 21:58:40 浏览:1106
绝地求生八倍镜的那个圆圈怎么弄 发布:2023-08-31 21:58:31 浏览:1152
lol龙龟一个多少金币 发布:2023-08-31 21:55:07 浏览:555
王者如何改游戏内名称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841
游戏主播打广告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94
绝地求生如何免费拿到ss7赛季手册 发布:2023-08-31 21:52:13 浏览:721
pgg是哪个国家的战队lol 发布:2023-08-31 21:52:07 浏览:604
一个人的时候才发现游戏很没意思 发布:2023-08-31 21:49:24 浏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