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平西王什麼梗
❶ 吳三桂的平西王在清朝諸王算什麼級別
清朝爵位:
順治元年(1644年),清政權由盛京(沈陽)遷都北京後,便開始在京郊圈佔土地,在城內圈佔房屋。順治五年(1648年),又下令原在內城居住的漢人等居民一律遷到北京的南城(即外城)居住。這一滿漢分城居住的政策,對北京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康乾時期,北京內城居住的已經都是旗人了。旗人,從在編組織上來看,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若從血緣關系,或者說從政治地位來看,可以分為宗室貴族、異姓貴族和中下層旗人。宗室貴族包括從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失傳下來的本支宗室,和其伯、叔、兄、弟旁支傳下來的系列又稱覺羅。他們都有著特殊的政治地位、豐厚的經濟利益,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及優先接受文化教育的條件,是全社會在最上層的人。
清朝宗室貴族不斷繁衍擴大,和清廷對宗室實行封爵制度有密切的關系。清朝分封宗室貴族的爵位共有14等,從高到低依次為: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宗室人員可以通過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等四種途徑取得這些爵位。如在清初開國的「軍功勛舊諸王」,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8人,被稱做「八大鐵帽子王」。他們有用兵權、議政權和旗主權,而且「世襲罔替」,其後代總有一嫡子原爵襲封。如果因故不能襲封,還准其旁支子孫襲封原爵。康熙前期,軍功勛舊諸王的勢力,由於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已經削弱;皇權日益加強。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體國」,封他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稱為「恩封」。清制規定,凡皇子年滿15年,則由宗人府奏請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暫停封授」,則隔五年再行奏請。於是,皇子照例均可獲得封爵。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的宗室貴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襲規定的爵位,這叫做「襲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規定,對親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減一級。例如,原來親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為郡王,今改為貝勒;郡王的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為貝勒,今改為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規定,應封爵者,在20歲要經過國語(滿語)和馬、步射的考試,優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級封爵;劣者,降兩級。雍正、乾隆年間,又進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乾隆年間對考試的等級又進行了更嚴格的要求。馬射、步射和滿語三項全優者,方可授予應得之爵位。兩優一平者降一級授封。一優兩平或兩優一劣則降二級授封。三項皆平或一優一平一劣者,則降三級授封。至於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三項皆劣者,則停封。令其學習,再行考試。若應封奉恩將軍者,無爵可降時,要給以停俸的懲罰。應降一級者停俸兩年;應降兩級者停俸三年;應降三級者停俸四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廷進一步規定,凡考試與應封之例不符合者,不僅停封,而且此後永不準再參加考試。
清代,對於宗室中女流之輩及其夫婿和所生子,對於王公貴族之妻室都實行了封授爵位制度。例如,中宮所生的公主,封為固倫公主。妃嬪所生公主,封為和碩公主。中宮所撫的宗室女下嫁,也封為和碩公主。親王之女。封為郡主。郡王之女,封為縣主。貝勒之女,封為郡君。貝子之女,封為縣君。入八分鎮國公和輔國公之女,封為鄉君。王公側福晉和側室所生之女,則降二級授封。依此類推到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側室所生之女已無應降品級。雍正皇帝「禁抑宗藩」的政策,削弱了諸王對旗分人員的支配權;禁止朝臣和諸王交接往來,進一步剝奪了各王的參政議政權利。康乾時期,宗室貴族養尊處優,除了分翼分班,輪流上朝,走走形式以外,基本上無大權在手。一些宗室貴族還被排斥政治之外。在政治上受到打擊和挫折以後,他們則移情花草、山水、繪畫。甚至有的產生心理變態,他們潦倒的精神生活與其物質生活產生強烈的反差。
清代的宗室貴族的一切事務都由宗人府承辦,其基層以族支為單位,設族長、教長管理。宗室貴族以外的旗人社會中,還有世爵世職制度。這些封有世爵世職的貴族,又被稱做異姓貴族。康乾時期,異性貴族的世爵世職共有八種,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把世襲七品官定為恩騎尉,為第九種。九種世爵世職為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自公至輕車都尉,每種又分為三等。通算起來共有二十一個級別。中下層的旗人則靠獲得官缺或兵缺度日,習兵練武是他們的主要職責。
❷ 歷史介紹文500字,要求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人物或事件
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簡介 班級:09級國貿7班 姓名:周珂俊 學號:109333070730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間斷,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還夾帶有春秋戰國、楚漢爭霸、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時期。但是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又與其他時期有著嚴格的區別:這些朝代的中國大部分是處在統一的階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書坑儒」。創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滅六國,修靈渠,統一越族,統一西南,擊退匈奴,奪取河套地區。朝代功績是創立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從此在中央集權統治下貨幣統一土地私有,書同文、車同軌,修建長城抵禦外敵。滅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統治。人民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而秦國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賞、有錯重罰)。隨著秦統治的擴大而秦政越來越苛刻,被壓迫的人民,在忍無可忍的後決定揭竿起義,秦朝在起義反抗之下崩潰了。 漢朝,西元前202年由漢高祖劉邦建立。創立過程從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楚漢之爭開始,到劉邦的獲勝並創立漢朝結束。君主代表為漢武帝,最著名事件讓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朝代功績主要集中在經濟科技方面,開辟絲綢之路,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張衡發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地動儀」,司馬遷還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等等。滅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雜稅眾多②政權旁落宦官專權,政局混亂。 隋朝,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北周稱帝,改國號為隋。589年滅了南朝陳,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正式確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興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運河。朝代功績有①政治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②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經濟文化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導致勞動力空前缺乏,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階級矛盾的激化,農民爆發起義。 唐朝,由李淵於618年建立。隋朝末期,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爆發隋末農民起義617年五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
子代王楊侑為帝,但是在618年李淵奪位稱帝,定國號為唐,唐朝正式確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貞觀之治」時期讓世界記住了唐朝。朝代功績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經濟得以發展,繁榮了文化、美術、宗教領域,最矚目的就是唐詩。滅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無能,戰事不斷,經濟衰退,藩鎮割據,經過黃巢起義後,、唐朝的基礎被打破,很快就滅亡了。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統一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公元960年正式確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恥」。朝代功績是航海業、造船業發展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尤其是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重文輕武,加上敵人接連不斷,也沒有完整的長城防線抵禦北方強大的騎兵,最終被強敵滅亡。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並在1279年統一全國。從此就有了元朝。君主代表是忽必烈,他著名的事情就是擴大和鞏固了中國的領域。朝代功績主要有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元朝還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滅亡原因是皇帝的昏聵和貪官污吏的變本加厲使賦稅沉重,軍事上的廢弛,相繼發起的起義覆滅了元朝。 明朝,由朱元璋在1368年,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建立。在元朝統治者統治下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獨霸一方,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君主代表明成祖,開創了著名的永樂盛世。朝代的主要功績是發展了私營工商業,商業空前繁榮,以及著名的《本草綱目》和《崇禎歷書》。滅亡原因主要是明朝後期的皇帝大都昏庸,奸臣把朝政宦官專政,土地兼並嚴重社會矛盾尖銳,民怨沸騰爆發的起義,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由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後確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後清軍入關,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
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簡介
班級:09級國貿7班 姓名:周珂俊 學號:109333070730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間斷,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還夾帶有春秋戰國、楚漢爭霸、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時期。但是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又與其他時期有著嚴格的區別:這些朝代的中國大部分是處在統一的階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書坑儒」。創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滅六國,修靈渠,統一越族,統一西南,擊退匈奴,奪取河套地區。朝代功績是創立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從此在中央集權統治下貨幣統一土地私有,書同文、車同軌,修建長城抵禦外敵。滅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統治。人民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而秦國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賞、有錯重罰)。隨著秦統治的擴大而秦政越來越苛刻,被壓迫的人民,在忍無可忍的後決定揭竿起義,秦朝在起義反抗之下崩潰了。
漢朝,西元前202年由漢高祖劉邦建立。創立過程從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楚漢之爭開始,到劉邦的獲勝並創立漢朝結束。君主代表為漢武帝,最著名事件讓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朝代功績主要集中在經濟科技方面,開辟絲綢之路,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張衡發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地動儀」,司馬遷還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等等。滅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雜稅眾多②政權旁落宦官專權,政局混亂。
隋朝,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北周稱帝,改國號為隋。589年滅了南朝陳,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正式確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興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運河。朝代功績有①政治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②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經濟文化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導致勞動力空前缺乏,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階級矛盾的激化,農民爆發起義。
❸ 歷史上吳三桂怎麼變成平西王的,人們對他有什麼評價
明清在關外對峙時期,吳三桂作為一個明朝將領,雖然參加過一些戰斗,但是敗多於勝,過大於功。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在明末清初政治形勢急劇變化的時刻,他卻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屢行投機,左右逢源,一躍而成為政治舞台上的一顆「新星」。
首先,明朝政府對吳三桂表示了特別的重視。到崇禎十七年(1644)初,在經過與李自成起義軍的長期戰斗之後,明軍主力損失殆盡。此時,李自成起義軍又師出西安,北渡黃河,很短時間內,連下臨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頭所向,直指北京。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征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在這種輿論的推動下,崇禎皇帝先是於二月間召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詢問吳三桂的兵力情況並將吳襄提升為中軍府都督,而後,又於三月五日將吳三桂加封為平西伯,飛檄急調其入衛京師。一時之間,朝野輿論幾乎一致把吳三桂看成是挽救明皇朝的唯一救星了。
在吳三桂接到撤離寧遠的詔書之前,由於去秋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三城的失守,寧遠早已是處於清軍包圍下的一座孤城。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吳三桂已有棄守寧遠之意。因而,在北京發出撤兵通知後,不過十天,吳三桂便已將寧遠兵民五十萬眾撤至山海關。接著,又自山海關率師進京,二十日抵達永平。但是,就在此時,北京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朝未待吳三桂率師至京便已於三月十九日被李自成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的主人,此後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吳三桂便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永平和北京之間相距數百里,吳三桂於三月二十三日抵達薊州時始得知李自成進京和崇禎皇帝弔死的消息。不久,在京的絕大多數明朝官員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也紛紛傳來。面對敵我懸殊的軍事、政治形勢,為了保住自己的特權地位,吳三桂最初決定投降李自成,恰在此時,李自成派來的招降人員李甲、陳乙也到達吳三桂軍中,吳三桂遂「決意歸李」,率領所部繼續西進,並且還於所過途中,大張告示,宣稱進京「朝見新主」。幾天以後,李自成在致左良玉等人的檄文中也聲稱:「唐通、吳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可見,在李自成進京之初,吳三桂確曾投降過李自成。
吳三桂之「決意降李」,並非是其立場的轉變,而是在敵我形勢懸殊下的投機之舉。他希望自己的投降至少可以保證已有的特權和在京家小財產的安全,也許還抱有充當新王朝的佐命功臣的幻想。但是,農民軍進京以後的革命措施使得吳三桂的這些幻想成了泡影。就在吳三桂剛剛決定投降李自成並向北京派出約降使者不久,從三月二十五日開始,農民軍領導人劉宗敏、李過等便開始了對俘獲的明朝在京官員進行拷夾、追贓等行動,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被拷夾之列。吳襄也私下致書吳三桂,要他「亟來救父」。兩三天後,這些消息和吳襄私函一起到達了正在西進的吳三桂軍中。這對吳三桂的降李活動來說不啻是當頭一棒。帶有戲劇性的是,就在吳三桂得知其父被拷夾的同時或稍早些時候,李自成也注意到吳三桂對鞏固自己政權的重要性,指示劉宗敏釋放吳襄並命吳襄寫信,勸告吳三桂投降。同時,又派出了降將唐通、降官王則堯、張若麒、左懋泰等人攜帶吳襄手書和大批銀兩直至吳三桂軍中,進一步勸其投降。從時間上來說,這批招降人員到達吳三桂軍中的時間僅比吳襄致吳三桂的私函晚到一兩日(約在三月二十九日左右),而兩封信的內容卻截然相反,這不能不使吳三桂認為李自成的招降不過是一場騙局,是想誘己進京再行消滅。因此他立即停止西進,率部重返山海關。在致父吳襄的復信中表示與李自成的決裂。促使吳三桂降而復叛的還有一個陳圓圓被擄的問題。明末清初的不少史書都記載,甲申之變時,陳圓圓在北京被李自成的重要將領劉宗敏所佔有,吳三桂得知後,盛怒之下叛李降清。這些記載,把對一個女人的爭奪作為吳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顯然是失之片面的。但是,這一事件的確觸發了吳三桂的感情。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購置美妾已成為一種風氣。陳圓圓既是吳三桂以千金之資所購得,而他本人又是擁兵數萬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這一特殊財產受到侵犯之時,他在感情上無論如何是不能與之合作的。因此,否認或是忽視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掠這一事件對吳三桂舉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於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決裂使得吳三桂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兵。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為圖本身生存之計,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核之《清世祖實錄》卷3 順治元年三月並無清軍攻打山海關事。以此可知,此為吳三桂和李自成決裂後所製造的假軍情。
在他確知前者並未引起各界人士的惡感而後者卻得到了大部分亡明官僚士紳甚至部分儒生的同情或支持後,四月初十左右,吳三桂才開始了他的聯清擊李計劃的實施。
吳三桂致多爾袞的第一封求援信,表現了他最初對聯清擊李這一重大問題的基本立場。在此信中,吳三桂屢稱明朝為「我國」、「我朝」,稱清朝為「北朝」。也就是說,吳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請兵之目的是「滅流寇」,並使明朝得以「中興」,而不是讓清入主中原。在消滅農民起義軍之後,將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為對清朝出兵的酬謝和報答。在清軍進關路線問題上,吳三桂要求清兵「直入中協、西協」,而他本人卻「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即是說,只允許清兵從喜峰口、龍井關、牆子嶺、密雲等處進入明境。這些地方,既是以往歷次清兵進入內地之舊路,又是李自成大軍駐扎之處。按照這一規定,不但可以保護自身安全,防止清軍乘機行其假途滅虢之計,而且還可以促使清軍與李自成主力進行火並,他自己可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吳三桂最初實行的聯清擊李的政策。因為當時山海關形勢雖然緊張,但李自成大軍尚未東行,吳三桂尚未到達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對清仍心存疑懼。很快,就在吳三桂派出的使者攜帶書信剛剛出發時,李、吳軍事對峙形勢又有了新的發展。在吳三桂於四月初連敗降將唐通、白廣恩之後,李自成開始注意到山海關方面局勢的嚴重性,便對吳三桂施加更大的軍事壓力。四月初六日,李自成增派萬人東援並運大炮出城,兩天以後,又「發數萬騎東行」。這些消息,當在十日前後傳至山海關。李自成大軍東來,山海關將作為主要戰場。這樣,清軍即使從中協、西協等處入境也解救不了吳三桂即將覆亡的命運。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被迫改變初衷,由不許清兵自山海關進關轉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關進兵,以與即將到來的農民軍作正面的交鋒。據《沈館錄》卷七載:吳三桂使者轉達了他的緊急請求:「賊鋒東指,列郡瓦解,唯山海關獨存,而兵弱力單,勢難抵擋。今聞大王業已出兵,若及此時促兵來救,當開山海關門以迎大王。大王一入關門,則北京指日可定,願速進兵」。清軍主帥多爾袞接受了他的請兵,「即遣學士詹霸、來袞往錦州,諭漢軍齎紅衣炮,向山海關進發」。次日,多爾袞所率的全部軍隊也轉向山海關進發。這說明,在清兵入關路線問題上,由於李、吳軍事對峙形勢的變化,吳三桂臨時改變了決定,而這臨時作出的新決定,是由使者代為口頭轉達的。
長期以來,山海關一直是清軍入關作戰的重要障礙,此次多爾袞率師入境,最初,其行軍路線也仍是走密雲、薊州。此時,吳三桂卻請求主動獻關,這對清軍來說,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所以一接到吳三桂的來信,多爾袞便立即決定全部軍隊折而向南。次日,又迅速復信吳三桂,告以共捐前嫌,許諾「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世世子孫,長享富貴」。為了共同鎮壓農民起義軍,清、吳之間的聯合陣線就這樣初步形成了。
在吳三桂派出求援使者不久,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李自成,對當時軍事對峙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在他看來,不但自己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吳三桂,而且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及其家屬也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吳三桂不是在大兵東向途中卷甲歸降,也一定會在戰爭中被輕而易舉地消滅掉。對於吳三桂勾結清兵入關的現實可能性,則更是連想也不曾想。因此,在大軍出發之時,他還攜帶了崇禎帝的兩個兒子和吳襄隨行,把政治上招降吳三桂作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的這種輕敵麻痹思想和政治解決的幻想正好被吳三桂所利用。他得知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消息後,隨即派出了山海關士紳、儒生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輕身紿賊」,迎候李自成大軍於北京之東不遠的三河縣,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時日,等待清兵。在派赴清軍求援的使者攜帶多爾袞的復信返回山海關後,吳三桂馬上又致書多爾袞,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關門之時,吳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圖脫逃,才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的真實意圖,但已貽誤了輕兵速進奪取關門的有利時機。而多爾袞卻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後,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這時,吳軍已與農民軍在石河戰鬥了一天。李自成未能在清軍到達之前攻下山海關,已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清軍的到達更使清、吳聯軍在數量上超過了李軍。這樣,盡管兩軍尚未交鋒,但戰爭的勝負已經大致決定了。
四月二十一日,清軍抵達關門附近的當夜,便開始進行緊張的戰斗部署,「夜半移陣駢闐之聲四面皆至」。清軍統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出於這一目的,次日平明,清軍進迫關門前五里許,「即頓兵不進」。「駐兵歡喜嶺,高張旗幟以待」。此時,由於連日以來農民軍所發動的強大攻勢,山海關已危在旦夕,吳軍內部也出現了瓦解的跡象。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吳三桂得知了清軍到達的消息,馬上「遣使往請,九王猶未之信,請之者再三,九王始信,而猶未及行」。吳三桂初次遣使往請,多爾袞頓兵不進,固然是因為不明吳三桂之真意和城中之虛實,是一種軍事上的持重。而在「請之者再三」亦即了解了上述情況後,仍然觀望,則顯系借機逼迫吳三桂作出更大的讓步。果然,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清、吳之間「往返八次」之後,吳三桂又向清軍作出了新的讓步,這就是剃發歸順清皇朝和割讓包括北京在內的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在此同時,吳三桂也提出了「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作為允許清兵入關的條件,並得到了清軍主帥多爾袞的同意。這樣,一方面是吳三桂在政治上降清,一方面清朝又允許其擁立明朝故太子。盡管這一約定的兩個方面是直接矛盾的,但卻是清、吳聯合中的新突破,對於擊敗李自成農民軍起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清軍入城後的當天下午,清、吳聯軍和李自成為數甚少的農民軍交戰於山海關外的一片石。次日,四月二十二日爆發了決定命運的慘烈的石河大戰。根據清、吳雙方的約定,首先由吳三桂率領所部和李自成大軍作正面交鋒。在戰斗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清軍突然從陣後繞出並向李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李自成事先對清軍入關毫無所知,兼之以連日作戰,李軍士氣也處於再而衰的境地,雖然拚命搏戰,最終抵擋不住清、吳兩軍的兇猛攻擊,遭到嚴重的損失,「積屍相枕,彌滿大野』。農民軍被擊敗了,李自成被迫率余眾西走。決定三方命運的山海關之戰就以清吳聯合作戰的勝利和李自成農民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自明初以來,山海關一直是北京的門戶和屏障。關門既已為清、吳軍所有,北京即告危急。在軍事上異常被動的形勢下,李自成被迫西撤,途中,將吳三桂父吳襄及家屬三十餘口全部殺死。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二十九日草草即位於武英殿,三十日晨,倉皇撤離北京,率軍西行歸陝。與此同時,清、吳聯軍緊追不舍,長驅直入。五月二日進入北京,不久宣布遷都於此。這樣,以吳三桂獻關降清為轉折點,中國社會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而吳三桂獻關降清為清進據中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吳三桂也因此得到了新主人的最高獎賞:山海關之戰剛剛結束,攝政王多爾袞即於軍中承製,給吳三桂進爵為平西王。他請兵擊敗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願望,又得到了南明政權的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建立伊始,便將他遙封為薊國公,還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軍。一時之間,吳三桂這樣一個在政治漩渦中掙扎圖存、反復投機之人,竟然被戴上了「純忠極孝、報國復仇、裂土分藩」的「世間偉人」的桂冠,成為了明清之際風靡一時的人物!
2.殺故主晉爵親王
清兵入關後,由於各種政治勢力的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收買的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盡管如此,作為降清的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有著相當大的距離。首先,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在清兵入關之初,這一旗號因有利於清政府聯合漢族地主階級共同鎮壓李自成起義軍,也一度為清朝統治者所容許。但從長遠看來,這一旗號又和清政府取代明朝、建立其對全國的統治的總目標相矛盾。其次,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余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系。對南京福王政權,他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朝政府對其外示優寵,內存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根據清政府的指令,順治元年(1644)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順治二年八月,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復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三年之後,清朝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余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對「新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在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之後,順治八年,清朝政府又命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余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四年,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順治十六年,下雲南。十八年,師出緬甸,擒斬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勛。因此,清朝對他也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順治十六年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又以擒斬桂王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就這樣,吳三桂以千百萬抗清義軍的頭顱博得了清政府的信任,並使自己攀上了一生中權勢的頂峰。
後人對於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是兩極化。
有人認為,由於他作為漢人,卻與清朝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加上曾殺死永曆帝、明朝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因此故經常有人拿「現代吳三桂」這個稱號來攻擊對手。 吳三桂
也有人認為,在動盪的明清交際時代,吳三桂不過是忠於他和他的家族利益行事,所謂漢奸評價實在太過苛刻。更有人指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的吳梅村本人,最後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
現玉田縣南部窩洛沽鎮,仍保留著完整的《吳氏家譜》,其中記載,吳三桂引清入關的原因,皆因李自成逼迫吳三桂投降,未果,一怒之下,在北京殺吳家百餘口,原文如下:「李賊進京,於宣武門外,殺吳家百餘口.....」,並未聞怒發沖冠為紅顏。家仇所使,這才是他引清入關的真正原因。
史書點評
《清史稿》:聖祖初親政,舉大事書殿柱,即首「三籓」。可喜乞歸老,曷嘗言撤籓?撤籓自廷議,實上指也。三桂反,精忠等響應,東南六七行省皆陷寇。上先發兵守荊州,阻寇毋使遽北。分遣禁旅屯太原、兗州、江寧、南昌,首尾相顧,次第漸進,千里赴斗而師不勞。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籓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1]
❹ 平西王吳三桂算什麼級別的王爺
滿清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前者為一字王,如睿親王;後者為二子王,如和碩親王。 但是「平西王」顯然特殊時期的產物,自不能一般而論。很明顯,將「三藩」歸入這兩類都不合適。 「三藩」是由於三位漢臣在滿清入關過程中立功巨大而不得已實封的爵位,自康熙削平三藩之後,縱觀清朝,再無類似王爵。 「三藩」中實力最強的是平西王,「三藩」有封地、有軍隊、能開府、可自行任命官吏,儼然獨立王國,從這些方面看,平西王吳三桂地位、權力在一般的親王之上,可謂超品的王爺。
❺ 鹿鼎記平西王親信具體爆些什麼
本服可以爆出寵物高級技能書(爆率30%) 別服可以出人物技能書(爆率5%)
❻ 平西王吳三桂什麼時候在雲南起兵發動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發動叛亂。當時,清兵部郎中黨務禮、戶部員外郎薩穆哈、郎中席蘭泰正好出巡貴州。得到吳三桂叛亂的消息後,他們連夜趕到鎮遠,打算由此馳驛北上,回京報警。然而,這時鎮遠的驛站已為叛軍控制,他們沒有辦法,只好跑到湖南沅州的驛站,才得到了驛馬。從沅州到北京,全程約4000里左右。黨務禮等人揚鞭疾馳,日夜兼程,沿途不斷更換新的驛馬,終於在11天後到達了兵部衙門。下馬後,幾個人抱著門前的樑柱,半天說不出話來,良久才恢復正常。清廷聽了黨務禮等人的匯報,才准確地知道了吳三桂叛亂的情況。這個故事,後來被稱為「飛馳告變」。此後,清朝的皇帝曾多次講述這一故事,來說明置郵傳令的重要性。
❼ 吳三桂的平西王在清朝諸王算什麼級別
他的「平西王」爵位,在滿清的封爵體系中是最高的「親王」級,尊貴程度僅次於皇帝。比「郡王」高了一級,再往下排是「貝勒」、「貝子」等等。如樓上所說,滿清體制中「伯爵」以上即列入「超品」,也就是地位超過了普通官銜中最高的「正一品」了。
吳之所以被封這個爵位,是滿清為他的漢奸行徑做出的獎飾,對與當時投降滿清的漢族官員來說是少有的「殊榮」了。要知道,滿清入關後被封為「世襲罔替」的八個本族開國元勛「鐵帽子王」(含著名的多爾袞、多鐸等人),其中也只有6人是「親王」,尚有兩個低一級的「郡王」。
不過吳的「親王」並非「世襲罔替」,也就是說,每傳一代就要降一級。吳的兒子襲爵後,只能被封為低一級的「郡王」,孫子則只能封「貝勒」,以次類推。如果一直這樣傳下去,用不了一百年,就成了芝麻綠豆的小官了。這一條是不能與襲爵不降級的滿清「鐵帽子王」相比的。
❽ 鹿鼎記平西王近衛什麼地方有
暈。。。這個沒有固定地點的!!!
平西王近衛是打圖挖寶的其中一個BOSS來的。
多少級都有的,根據你的等級來提升的。
❾ 西南、平西王、劉志遠、什麼朝代
好像是五代中的後漢
❿ 封國制什麼時候取消的,清朝初年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算是封國嗎。
他的「平西王」爵位,在滿清的封爵體系中是最高的「親王」級,尊貴程度僅次於皇帝。比「郡王」高了一級,再往下排是「貝勒」、「貝子」等等。如樓上所說,滿清體制中「伯爵」以上即列入「超品」,也就是地位超過了普通官銜中最高的「正一品」了。 吳之所以被封這個爵位,是滿清為他的漢奸行徑做出的獎飾,對與當時投降滿清的漢族官員來說是少有的「殊榮」了。要知道,滿清入關後被封為「世襲罔替」的八個本族開國元勛「鐵帽子王」(含著名的多爾袞、多鐸等人),其中也只有6人是「親王」,尚有兩個低一級的「郡王」。 不過吳的「親王」並非「世襲罔替」,也就是說,每傳一代就要降一級。吳的兒子襲爵後,只能被封為低一級的「郡王」,孫子則只能封「貝勒」,以次類推。如果一直這樣傳下去,用不了一百年,就成了芝麻綠豆的小官了。這一條是不能與襲爵不降級的滿清「鐵帽子王」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