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丁聰湖北哪裡人
㈠ 姓丁的名人有哪些
1、丁密
東漢岑溪人,字靖公,以孝順而知名,父母亡故,在墳邊築屋守三年,相傳有雙鳧(野鴨)飛抵屋旁小池,見人而馴伏,時人以為是其孝行所感應。
2、丁聰
中國著名漫畫家,1916年生於上海,三十年代初開始發表漫畫。曾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作品有《魯迅小說插圖》、《丁聰插圖》、《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眾多作品的插圖。
3、丁復
漢初人,隨高祖劉邦舉兵於薛,後助高祖平定三秦,破項羽將龍且於彭城,官大司馬,封陽都侯。
4、丁允元
南宋常州人,字叔中,淳熙(公元1174-1189年)間任少卿,後因忠諫貶官潮州太守,撥田租興學養士,築橋利民,百姓"名宦祠"祀之。
5、丁蘭
東漢河內郡人,少年母逝,用木頭雕母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鄰居張叔,酒醉罵木像,用手杖擊像頭。丁蘭怒而打張叔,被捕。傳說告別木像時,像為他落淚。
㈡ 嘉善現在有哪些名人記住是現代
沈天慧:(1923~2011.1.2.),中國科學院院士,分析化學、半導體化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浙江嘉善魏塘鎮人,祖籍浙江杭州。
張鍾俊:(1915~1995),自動控制專家。生於1915年9月23日。浙江嘉善人。歷任武漢大學、重慶大學教授。1949年後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顧功敘:(1908~1992),地球物理學家。生於1908年6月25日。浙江嘉善洪溪鎮人。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地質部地礦司副司長,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曾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和中國地震學會的理事長。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尚蔭:(1909~1989),病毒專家。1909年3月3日生於浙江嘉善陶庄鎮。歷任武漢大學教授、校長,湖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沈國舫:(1933.11.15~ ),著名造林專家,生於上海,原籍浙江嘉善。曾任林業大學校長,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林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
程裕淇:(1912~2002),地質學家。生於1912年10月7日。浙江嘉善魏塘鎮人。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2年當選倫敦地質學會榮譽會員,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找到昆明富磷礦,突破中國沉積磷礦床的發現。指出鐵礦找礦方向;提出鐵礦類型組和鐵礦成礦系統以及所有礦床的成礦系列的概念,促進了成礦學研究。闡明中國各時代變質岩系、岩帶的特徵,從而促進了變質學的發展。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地質部副部長,1982年3月17日,世界上最老的地質學學術團體——英國倫敦地質學會頒發給他榮譽會員證書。中國人得過此證書的只有兩個,一是建國前(1937)年的翁文灝,二是建國後的程裕淇。他曾任全國政協第四、五屆委員,第六、七屆常委。
孫道臨:(1921.12.18~2007.12.28),原名孫以亮,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導演、朗誦藝術家。祖籍嘉善,生於北京。1943-1944年先後加入中國旅行劇團、國華劇社、南北劇社, 演出話劇《雷雨》、《日出》、《家 》、《茶花女》等。翌年入清華影片公司,參加拍攝影片《大團圓》 。後參加遠東影業公司、昆侖影業公司,拍攝《大雷雨》、《烏鴉與麻雀 》等影片。因在《烏鴉與麻雀》中扮演華先生,1957年於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 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導演。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
丁悚: (1891~1972),字慕琴,浙江嘉善人,典當朝奉出身。自幼喜繪畫。曾師從周湘,在周氏創辦的圖畫傳習所習畫。初攻西畫,善於素描,繼研習國畫,擅長描繪人物、仕女和佛像。歷任上海美專、同濟、晏摩氏、神州、進德等校的教授,並為上海《申報》、《新聞報》、《神州日報》等重要報刊作插圖,還兼任《上海畫報》、《健康家庭》等刊物的編務工作。其子是著名漫畫家丁聰。
錢能訓:(1869~1924),中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內務總長。字傒丞。浙江嘉善人。29歲中進士,翌年留館為翰林。歷任湖北、廣東鄉試主考官,廣西學政,刑部主事、員外郎等。1911年以布政使護理陝西巡撫職。1924年6月5日卒於北京。
朱學范:(1905~1996),浙江嘉善楓涇人(今上海金山楓涇人)。大革命時期在上海參加工人武裝起義,曾任上海郵務工會常務委員,上海總工會主席,全國郵務總工會常務委員。抗戰期間,與陝甘寧邊區總工會代表在漢口發起組織中國工人抗敵總會籌委會。1939年任中國勞動協會理事長。1944年被選為國際勞工組織理事會理事。1945年9月與解放區工會代表組成中國工人統一代表團出席世界工會大會,當選為世界工聯副主席。1948年2月到達東北解放區,同年8月與解放區工會共同發起召開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並連任第七、八、九屆全國總工會副主席。1949年參加新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並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後,歷任郵電部部長,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1992年12月任民革中央名譽主席。
黃菊:(1938~2007),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1938年9月生,浙江嘉善人,196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3年3月任國務院副總理。2007年6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9歲。
倪天增:(1937~1992),前上海市副市長。祖籍嘉善縣西塘鎮,生於浙江寧波。1982年,倪任上海市城市規劃建築管理局局長助理。1983年4月,倪任上海市副市長,分管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提出上海近期東西建築發展軸總體構思。1992年6月因突發心肌梗塞,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終年僅54歲。
張鳳:(1887~1966),字天方,浙江嘉善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秀才,辛亥革命前夕入光復會,民國6年(1917年)執教於浙江第一師范,深得省教育廳長馬敘倫賞識。民國11年公費留學法國。民國13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民國34年被聘為上海市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委員。解放後歷任浙江省考古學會常務委員、省文史館館員。
趙憲初:(1907.10.27~1998.4.17),名型,字憲初。出生於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教育家、上海市特級教師,原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被教育界公認為一代名師。曾任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教務主任。建國後,歷任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副校長、校長,上海市數學學會副理事長。
朱念慈:(1920~2003.9.6),浙江嘉善人,現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扇面書法家,擅長於真金扇面書法,醉心於甲骨、篆、正、草體的千字文、回體文等扇面創作。其作品以萬字扇見長,廣為海內外博物館收藏,並為國家領導人贈送國際友人之禮品。1984年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範。1988年在中國工藝美術老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上,被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夏荷生:(1899~1946),嘉善魏塘鎮人,被譽為江南「描王」。先後入上海潤余社和蘇州光裕社。紅遍江、浙、滬地區,成為評彈界一顆巨星。1986年6月23日至24日,上海市曲藝家協會舉行紀念彈詞名家夏荷生逝世40周年紀念會。會上播放其演唱的錄音片斷,總結其藝術成就。
顧錫東:(1924~2003),戲劇作家。浙江嘉善人。顧錫東是浙江劇作界的領軍人物。他一生創作上演了60餘部劇目、5部電影以及各類戲劇曲藝理論文章200餘篇。他的作品深受觀眾喜愛,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較大影響,推動了浙江戲劇的發展和繁榮。作品多次獲國家級獎項。同時,顧錫東還為扶持浙江越劇「小百花」,培養中青年戲劇影視創作、表演人才作出顯著貢獻。
林正范:(1949~ ),男,浙江嘉善人,原杭州師范學院(現杭州師范大學)校長。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理論研究。
范崇武:(1907~2011 ),浙江嘉善西塘人,193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電機系,1935年起在清華大學電機系任教授,是清華大學電機系創始初期的教師之一。曾任北京第三地方工業局局長,北京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等職,是前國家總理朱鎔基的老師。
丁當:原名吳嫻,浙江嘉善人,當紅歌手,屬相信音樂旗下,五月天、梁靜茹和品冠的師妹。1998年畢業於嘉善第四中學。1999年丁當決定背上背包一個人出去尋找她的音樂之夢。酷愛唱歌的她離開家鄉後,輾轉湖州、寧波等地的歌廳唱歌。兩年後,她在杭州世貿中心酒吧相對穩定下來。在那裡丁當度過了6年時光,所有的酸甜苦辣在2003年5月有了一個結果——滾石唱片公司正式簽與她簽約。成名曲有《我愛他》、《猜不透》等,長時間占據台灣點唱排行榜第一,其中第三張專輯《夜貓》在台灣G-music榜上榜長達29周,創造內地歌手在此榜單的紀錄。
南派三叔:原名徐磊,出生地嘉善,現居杭州。畢業於嘉善高級中學,大學學的專業是電子商務、網路編程,現在他不僅有自己的外貿公司,同時也是近年來崛起於網路的暢銷書作家。他創作的《盜墓筆記》系列以驚悚、詭異的風格爆紅於網路,受到大批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㈢ 楓涇古鎮出了哪些名人
古鎮楓涇文化底蘊渾厚,名人輩出,近現代名人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一代圍棋國手顧水如、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國畫大師程十發、漫畫家丁聰等。
㈣ 漫畫著名人物丁聰
我愛太湖縣的丁聰
㈤ 下面是丁聰先生的一幅漫畫《兩代人的反應》,請根據漫畫展現的內容,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聯系現實,寫
例文傳統要與現代接軌 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之一,高中課文中也有一些篇目,記得閱讀的時候覺得寫得很好,但真到劇場聽戲,隨著台上演員「啊哦咿」的演唱,恐怕大多數年輕人也會像丁聰先生漫畫中的這位少年一般,腦袋低垂,雙眼緊閉,呼呼大睡吧。 為什麼傳統戲曲吸引不了青少年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戲曲展現的生活遠離我們吧。你看台上的這位演員,穿的是演出用的古代服裝,一唱就是半天的「啊哦咿」,唱的多為地方音,叫人很難聽得清楚;而且一句唱詞往往拖上半天,能把人急死!完全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的特點,也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欣賞習慣。想要吸引青少年而得到傳承,只怕難了。 因此我認為,戲曲要與現代生活接軌。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內容改造起,不要老是一些傳統曲目,內容上要創新,要表現現實生活。古代的戲曲作品,不也是表現那個時代的故事嗎?為什麼到了現代社會,戲曲還要唱著那些老掉牙的歌子呢?我認為,只有表現現代人熟悉的生活,才能擁有更多的觀眾。 要表現現代生活,裝扮上也得有所改變,不能還是傳統的那一套,讓人分不清時代。另外,唱腔也應該改變。地方戲特別應該像京劇一樣,將普通話作為標准唱腔,便於聽懂內容。當然了,一拖半天的「啊哦咿」恐怕也得跟上時代的節奏,不然誰耗得起啊! 有人會說,這樣一改變,還能叫中國戲曲嗎?我想還是可以的。我們牢牢保留了中國戲曲為中國觀眾服務、為現代生活服務的核心,摒棄一些不合理的舊形式,有什麼不行呢?如果死抱住傳統不放,那將既沒有新的作品問世,又沒有新的藝術方法補充,那麼,這樣的戲曲,隨著能欣賞的老觀眾越來越少,最終恐怕只能進歷史博物館了。 其實,與現代生活接軌的豈止是戲曲,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很多已經開始和現代生活接軌了。如畫家們用毛筆創作國畫作品,就不再僅僅局限於描繪古代的人物和山水,而是展現現代生活,齊白石、張大千、范曾、黃永玉等等國畫大師,誰不是用古代的筆墨、藉助現代的手段展現現代生活的呢?而書法作品的與時俱進,不僅表現為在臨摹古人墨寶中展現書法家的個性,同時也創造出了新風格的字體。其他傳統藝術能與現代接軌,為什麼戲曲就不可以呢? 只有接軌,傳統藝術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才能吸引青少年,才能在繼承中傳承下去。 例文點評 例文作者認真研讀了漫畫,抓住漫畫中少年對戲曲毫無興趣而沉沉睡去的現象,反思為什麼戲曲不能吸引青少年,進而提出了戲曲需要創新的觀點,並重點說明了該如何創新以及創新的價值意義。為使自己的說法更加合理,作者列舉了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創新而得以發展的實例加以證明,終能自圓其說,較好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全文思路清晰,緊扣主旨,有理有據,是一篇較好的習作。 ㈥ 名人名字的軼聞
1、1902年,14歲的李四光便獨自一人去省城投考新式學堂,領取報名表後,也許是有些激動,他竟在姓名欄內填入自己的年齡「十四」兩字。好在他及時發現了錯誤,遂在十字下面加上「八子」,成為「李四」。然而李四這名字又太俗,他見大廳中央掛著一塊「光被四表」的匾牌,又急中生智,在「李四」後面填了個「光」字。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李四光的機靈。 ㈦ 丁姓的來源,丁姓的族譜,丁姓的祖先,丁姓的名人 。 來源:源於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族譜:《上海雲間丁氏譜一卷》《江蘇濡須蘇南丁氏宗譜十六卷》《浙江蕭山蕭南歷墅湖丁氏宗譜六卷》《安徽懷寧丁氏宗譜七卷,首三卷、末一卷》《山東丁氏族譜四卷》等。 祖先: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姓。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尚,俗稱姜太公。 名人:汝南太守丁通;交州牧丁宮;並州刺史丁原﹔三國時孫權的大將丁奉;隱士丁覽﹐頗受曹操贊賞的才子丁沖及其二子丁儀、丁 廣和兄弟丁斐等。諸葛亮帳下的丁立、丁咸;明朝畫家丁雲鵬;清時有丁寶楨、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緒年間﹐任江蘇巡撫,是洋務運動中的活躍人物。 (7)dota丁聰湖北哪裡人擴展閱讀: 丁姓的一些文物遺存: 1、丁氏故宅,又稱丁氏庄園,是清乾隆年間「丁百萬」家族遺留下來的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體現了膠東地區的民俗風情,展示了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 2、丁氏故宅位於山東龍口市黃城西大街,佔地3.106公頃,建築面積8042平方米。丁氏故宅是目前中國規模宏大、舉世聞名、保存較好的「四合院」式建築群。1985年8月被龍口市政府定為博物館並對外開放,199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㈧ 采訪成功人士的采訪稿 采訪稿要寫出采訪的具體內容,准確的表達出被采訪對象的意思。 正文如下: 時間:1999年8月21 日 地點:北京大學季羨林家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 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季羨林:(笑)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怎麼辦呢?我放學以後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閑書。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呢? 苗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 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舞一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笑) 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苗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冷了。爺爺,您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 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馬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笑)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 采訪成功人士的采訪稿的注意事項 1、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這種方法是一開始就提出硬性的、緊扣主題的問題,然後擴展為比較籠統的問題。它適用於采訪那些善於言辭、敏於思考、感覺自信的對象。開門見山會讓對方覺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對方覺得你懂行,值得交談。 2、由淺入深,追問問題,發掘未知的細節。深度報道的提問有許多尖銳的問題,有時難免讓記者碰壁,采訪對象要麼 拘謹不安,支支吾吾,談不到要害,要麼有心拒絕,閃爍其辭,加以敷衍。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追問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寬泛的話題緩解氣氛,逐漸引入正題;或旁敲側擊,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細節。 ㈨ 楓涇古鎮65歲老人要門票嗎 摘要 在鎮上觀光不會要門票的,如果要進入景點的話,要收門票的。 ㈩ 中國史上,姓丁的名人有哪些 1、丁謂(966-1037),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河北。北宋初年宰相、奸臣。與王欽若等人並稱為五鬼。先後任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封晉國公。前後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錢文奉(錢鏐之孫)的幕僚,任節度推官,遂為長洲人。 通籍後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後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2、丁士美(1521-1577年),字邦彥,號後溪,淮安府清河縣(今屬淮安市)人,幼而聰敏好學,長而淹貫經史。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諭德、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兼教習庶吉士、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歷事三朝,輔導二帝。 3、丁度(990年—1053年),字公雅,開封(今河南開封)人,祖籍恩州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北宋大臣、訓詁學家。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丁度登「服勤詞學科」進士(榜眼),授大理寺評事,累官至端明殿學士。慶歷六年(1046年),升任樞密副使。慶歷七年(1047年),官拜參知政事(副相)。 皇祐五年(1053年),丁度去世,贈吏部尚書,謚號「文簡」。 4、丁雲鵬 (1547~1628)明代畫家。字南羽,號聖華居士,安徽休寧人。天啟五年(1625)尚在作《白馬馭經圖》,瓚子,詹景鳳門人。書法學鍾、王。畫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無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絲發之間而眉睫意態畢具,非筆端有神通者不能也。供奉內廷十餘年。 5、丁魁楚(?—1647年5月8日),字中翹,號光三,河南永城馬牧鄉丁老家人,明末大臣。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明亡後,丁魁楚與瞿式耜、呂大器等擁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清兵南下後。 丁魁楚以三百餘艘載黃金二十萬兩、白金二百四十餘萬兩入岑溪,投降清將李成棟,許以兩廣總督的職位。清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四月初四日,被開腸破肚,至夜斷氣。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