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時期有哪些游戲
㈠ 我國古代有哪些游戲
1,握槊
握槊是流行於宮廷的一種博戲。相傳此博戲是北朝魏宣武帝時從西域傳來的「胡」戲。「槊」指棋子或者棋盤,亦是擲骰子行棋以賭輸贏。
2,射覆
射覆是用巾盂等物覆蓋東西讓人猜。而《紅樓夢》第62回提到的以詩文進行射覆與此完全不同,覆者先用詩文、成語、典故等隱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也隱寓該事物的另一詩文、成語、典故等揭出謎底。得飽讀詩書的人才能玩。
3,簸錢
簸錢又稱打錢、擲錢、攤錢。參與者先持錢在手中顛簸,然後擲在台階或地上,依次攤平,以錢正反面的多寡決定勝負。
4,鬥百草
鬥百草這種游戲雖有一定的博弈性質,但更偏重玩耍娛樂性,輸贏在其次。女子好此戲,參與者比誰的花草種類多、品種新奇,有時是插戴在頭上展示。
5,斗雞
《全唐詩》提到「斗雞」一詞有50餘處,其中把「斗雞」與「走狗」或「走馬」連用或對應的就有近10處,這項運動賭博性質明顯,後代總是和不務正業聯系在一起。
㈡ 中國古代有哪些益智游戲
華容道
鏈接:
華容道是古老的中國民間益智游戲,以其變化多端、百玩不厭的特點與魔方、獨立鑽石棋一起被國外智力專家並稱為"智力游戲界的三個不可思議"。它與七巧板、九連環等中國傳統益智玩具還有個代名詞叫作"中國的難題"。
㈢ 古人都玩些什麼游戲
圍棋、斗禽、雙陸、擊鞠、抖空竹
1、圍棋
圍棋,是一種策略型兩人棋類游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朝),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2、斗禽:
斗禽包括斗雞、斗鴨、斗鵝、鬥牛、斗馬、鬥蟋蟀、斗鳥、斗魚等等,這類游戲雖然不是由人直接參與爭斗,但卻是以動物之間的相鬥、角力為內容的游戲活動。
3、雙陸:
由握槊演化而來。又稱「打馬」,因為雙陸的棋子稱「馬」。博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行道,「馬」作椎形,黑白子各十五枚,兩人相博,擲骰子得彩行馬。
4、擊鞠
擊鞠(也就是現代的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唐代較為盛行。游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擊球,擊鞠所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面還雕有精緻花紋。
5、空竹
空竹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漢族民間游戲用具「陀螺」演變而來的。陀螺是遠古時代就出現的玩具,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常州圩墩遺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中出土了陶陀螺。
㈣ 中國傳統文化游戲有哪些
成語接龍、象棋、圍棋。
1、成語接龍。成語接龍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字游戲。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還是體現我國文字、文化、文明的一個縮影,是老少皆宜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成語接龍規則多樣,游戲公平、公正。
2、象棋。象棋是中國傳統棋類益智游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已有記載。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主要流行於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
㈤ 古代兒童游戲有哪些
放風箏。
放風箏是民間傳統游戲之一,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里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
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濰坊市被稱為風箏之都。
風箏起源: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兩千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故稱為「紙鳶」。
㈥ 古代文化常識有關游戲
1.請問古代傳統游戲有哪些,例如曲水流觴那樣的
古代比較有趣的傳統罩拍游戲很多,猜拳行令、博弈比箭等都是,僅就文化含量高點的試舉兩例:
投壺
投壺,亦稱射壺,是一種既登大雅之堂、又入巷陌平康的傳統游戲。是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燕飲中用以娛樂賓客的一種投擲游戲。
《禮記·投壺》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根據文獻記載,投壺盛於春秋,是在室內、堂上或庭院當中,置一廣口大腹、壺頸細長的酒壺,以壺口為目標,賓主按規定的距離(離壺五至九尺),跪坐於壺的周圍,依次將一根根柘木或棘木做成的矢向壺口投去(矢的形狀一頭尖,一頭齊,頗似沒羽之箭,故名)。矢有三種長度,室內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以投中者為勝,負者須飲酒。有專職的「司射」於旁監督,並以算籌記錄比賽成績。為了不使投的箭躍出,壺內實有小豆(赤豆)。
《左傳》上就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
投壺在戰國秦漢時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知識分子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於是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
在流傳過程中,游戲的難度增加了,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名目,還有人別出心裁在壺外設置屏風盲投,或背坐反投。宋代司馬光曾著有《投壺新格》一書,詳細記載了壺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計分方法。宋代以後,投壺游戲逐漸衰落下去,不再像漢唐那樣盛行,僅斷續地在士大夫中進行。
民國時期,軍閥孫傳芳倡導尊孔復禮,拉攏一些知名學者行投壺之事,章太炎也列名其中,魯迅先生因此表示不滿,以為是「既離民眾,漸入頹唐」的徵兆(《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照他看來,投壺是脫離民眾的士大夫階層的風雅之事。
其實在古時,民間以投壺為樂的現象就很普遍。在明清小說中,社會底層的三教九流都玩此道,《金瓶梅》十九回中,有西門慶與應伯爵以及李桂姐等在「院子內投壺耍子」的描寫;《鏡花緣》里的那位「烏投壺」,能玩出「蘇秦背劍」、「鷂子翻身」、「朝天一炷香」、「張果老倒騎驢」等許多花樣,可見這種游戲在民間的普及程度。
鬥茶
唐宋時飲茶,多是將採下的茶葉蒸熟烘乾研碎成細末,加入香料,放入水中烹煮煎熬成茶湯。
宋時流行鬥茶,又稱茗戰,就如今天的茶水質量鑒定比賽。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三打兩勝,先比湯色,以純白為上,是蒸時火候恰到好處的標志,湯色發青為不足,色灰則太過,色黃為茶葉採摘不及時,湯色泛紅就是炒焙過頭了。
再比茶湯碗面上泛起的湯花(沫餑),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就會形成「冷粥面」,緊咬盞沿久聚不散,反之,湯花泛起會很快散開,鬥茶就是根據茶葉水線出現的早晚,來判定優劣。
范仲淹有詩說鬥茶:「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宋時除鬥茶外還有分茶,就是用茶壺注水,在茶湯面上作畫形成各種圖案,有水丹青的美稱,今天已失傳多時了。
2.關於中國古代的游戲有哪些
戲法 我國戲法出現在距今四千年的夏朝。變戲法者用幾粒豆子捏在手裡,忽有忽無,變來變去。我國手彩戲法就是從這幾粒豆子開始的,所以人們稱「彩豆」為手法之祖。現在的古彩戲法即由此演變而來。
元宵、燈節和魚龍舞 陰歷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唐代以來有觀燈的風俗,所以又叫「燈節」。西漢時漢明帝提倡佛教,曾下一道諭:不論士族庶民,一律在元宵節懸掛燈籠物銷羨,以示對佛的尊敬,故而漢時燈節尤盛。以後,元宵燈節不僅懸掛彩燈,而且雜以百戲,吹彈歌舞,已發展成狂歡節了。宋朝,燈節盛行舞龍燈,又稱「魚龍舞」,舞龍燈原先是祈雨的儀式,逐漸演變成民間游藝,在民間流傳甚廣。
爆竹 葯制爆竹 據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斗液燒竹,爆裂發聲,乃有「爆竹」之名。唐代又稱「爆竿」。到宋代,人們才開始用多層紙張密裹火葯,接以葯線,玩時點燃葯線,引起火葯爆炸發聲。還發明了將許多小爆仗用葯線串連在一起,引燃後響聲不絕的鞭炮。
焰火 「煙火」亦稱「焰火」,始於我國宋朝,以多層紙裹,內裝葯劑,點燃後火花四射,呈現出各種顏色,並幻成各種人物景象。古代傀儡戲中的「葯發傀儡」,就是用此製成。
謎語和燈謎的古稱 相傳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已有謎語,時稱「度辭」。謎面又叫「喻體」,謎底又叫「本體」。到明朝,杭州一帶文人興起猜燈謎,又叫「燈虎」。燈謎是把寫在紙條上的謎語張懸在碧紗燈上,猜中者有賞。燈謎比一般民間謎語要復雜些,大都有特定的「謎格」,如「卷簾格」、「鞦韆格」、「徐妃格」等。謎語和燈謎是我國人民逢年過節的娛樂活動之一。
風箏 相傳春秋時公孫般削竹為鵲,作木鳶,以窺敵城,可以說是最早的風箏。後來用紙代木,稱為紙鳶。
鞦韆 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傳入。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玩者在板上或站或坐,兩手握繩,前後擺動,使之越搖擺越高,是我國古代婦女們的娛樂用具。
斗雞 以雞相鬥,舊時多用以消閑、取樂。相傳戰國時即已流行。斗雞者必須先選擇勇猛善斗之雞,即毛疏而短,頭堅而小,足直而大,身長而結實,雙目有神,走步穩重。斗雞分三個回合,直到其中一隻被打敗為止。
鬥蟋蟀 相傳唐朝已有鬥蟋蟀游戲,到宋朝尤其盛行。
倒包子(本地方言),中國民間傳統娛樂項目之一,因其具有較強的 *** 性、挑戰性、戲耍性而成為古代青少年和兒童最喜歡的娛樂項目,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屬鞦韆類娛樂設施。因成年人娛樂後,大多出現旋暈,嘔吐症狀(似嚴重暈車暈船之狀)俗稱倒包子。是古青州清明節獨特的娛樂項目之一。
蹴鞠是中國古代足球運動特有的稱謂,是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體育項目和娛樂方式。「蹴」即用腳踢,「鞠」是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的意思,又叫「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鞠在其在發展演進中對世界體育,尤其是足球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四年七月十五日,國際足聯確認:中國古
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足球起源於中國淄博臨淄。
3.古代小孩子的游戲有哪些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1.放風箏
放風箏是我國傳統游戲,也是清明節的習俗。嘿嘿,它還有許多有趣的名字:風琴、紙鷂(yào)、紙鳶(yuān)。鷂和鳶都是鳥的名字,風箏身上寄託著我們先人想要飛翔的願望呢。大家知道第一個風箏是誰做的嗎?哈,那正是魯小班的祖祖祖爺爺魯班的手筆啦。這么有趣又好玩的游戲當然深受小孩子們的喜愛,就算是現在也是盛寵不衰。
2.蹴(cù)鞠(jū)
蹴鞠是不是看起來有點眼熟呢?沒錯,這就是我國古代的足球。你可別驚訝,蹴鞠在距今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開始流行了呢!蹴鞠一開始是作為軍事游戲,後來慢慢地為皇室所喜愛,最後傳到民間。你知道嗎?曹操可是一個超級球迷呢!國足呀國足,有如此深厚的背脊,你還不加把勁?
3、騎竹馬
李白有首詩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可見這騎竹馬也是古代兒童特別喜歡的一種游戲。大家一定很好奇什麼是竹馬?這「竹馬」非馬,而是一根竹竿。騎竹馬就是拿一根竹竿子「騎」在兩胯之間,一手握住竿頭,竿尾就拖在地上,裝作騎馬的樣子。所以,古時候稱和自己一起玩的朋友叫「竹馬之友
4.古代主要以什麼游戲為主
由於缺乏系統的古代休閑活動的研究資料,我們只能根據對休閑娛樂活動的普遍理解來組織展品。
在查閱大量相關書籍的基礎上,我們將展覽分為樂舞百戲、博弈娛樂、體育娛樂和民俗娛樂四個部分。 在古代,欣賞樂舞百戲是當時人們的一項重要消閑活動,也是貴族階層展示其財富的一種方式。
後來樂舞逐漸演變成為一項專門的藝術表演形式,而不是一項嚴格意義上的休閑活動,但在古代生活中,它仍然是佔有重要地位的娛樂形式,我們選取了一些對大眾頗有影響的活動,如傀儡戲、皮影戲等展品。 博弈類項目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娛樂活動,也是中國古人崇尚哲學思想並將其融入休閑活動的一種體現,是能體現中國人思想和哲學內涵的活動。
為完整展示這項娛樂活動,我們選取了六博、雙陸、打馬格錢幣、象棋、圍棋以及詩酬、-具等文物作為展示內容,一方面展現出古代博弈類項目的社會參與程度,另一方面展示古代不同類型的博弈活動方式及演變過程。 體育娛樂是古代一項經久不衰的娛樂活動,是人們勞作之餘開展的體育運動,也是古人常見的休閑方式。
中國古代流行對抗性不強、講究技巧的運動,這與中國的儒家思想相一致。在這種文化背景影響下,表現技巧的蹴鞠、步打球、捶丸等項目就成為當時眾多文人的愛好。
本次展覽選取了一些表現此類活動項目的展品,讓觀眾在了解這些活動形式的同時了解其社會背景,達到增長歷史知識的目的。 民俗娛樂集大眾性和普遍性於一體,展覽中我們既表現了文人士大夫階層所喜愛的金石收藏、書畫創作等活動,也展示了在年節之際平民百姓前往廟會觀看雜耍、觀龍舟賽等活動,更有一些反映兒童游戲的文物。
㈦ 中國的傳統游戲有哪些
翻花繩、解綳綳、羊拐、跳橡皮筋、捉迷藏、騎馬馬、拔紙牌、折紙、七巧板、變虎貓、剪紙、滾鐵環、丟手絹等
1、翻花繩
翻花繩,中國民間流傳的兒童游戲。在中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法,如線翻花、翻花鼓、挑綳綳、解股等等。這是一種利用繩子玩的玩意,只需靈巧的手指,就可翻轉出許多的花樣。在馬來西亞,翻繩用的繩子一般是橡膠圈,國外的材料則有毛線、麻線、呢絨繩或棉紗繩等。
用一根繩子結成繩套,一人以手指編成一種花樣,另一人用手指接過來,翻成另一種花樣,相互交替編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編翻下去為止。這個游戲最大的樂趣在於翻出新花樣,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2、解綳綳
一種民間兒童游戲,多為土族女孩所喜愛,可能來自漢族相同的民間兒童游戲。一般兩人玩,玩時用一根細線繩,然後由另一人雙手用挑、穿、勾等方法改變原來的圖形兩人輪流解綳,綳構出各種幾何圖形,能者為勝。
3、丟手絹
丟手絹,又叫丟手帕,我國傳統的民間兒童游戲。開始前,准備幾塊手絹,然後大家推選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蹲下。游戲開始,被推選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外行走。丟手絹的人要不知不覺地將手絹丟在其中一人的身後。
被丟了手絹的人要迅速發現自己身後的手絹,然後迅速起身追逐丟手絹的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奔跑,跑到自己的位置時坐下,如被抓住,則要表演一個節目,可表演跳舞、歌謠、講故事等。
4、跳橡皮筋
跳橡皮筋(港澳地區常稱跳橡筋繩)是經典的兒童游戲之一。1960年代至1990年代間極為流行,尤其深得女孩子喜愛,是兩腳交替跑跳中完成各種動作的全身運動。它以跳躍為主,穿插著點、邁、勾、挑、跨、碰、壓、踢、絆、攪、繞、盤、踩、掏、擺、頂、轉等十幾種基本動作,同時以各種技巧動作編排成組合動作,配合歌謠,跳出各種花式圖案。
5、滾鐵環
滾鐵環,舊時傳統兒童游戲,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全中國。玩家手捏頂頭是"U"字形的鐵棍或鐵絲,推一個直徑66厘米左右的黑鐵環向前跑。有的還在鐵環上套兩三個小環,滾動時更響亮。
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鐵環的動作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巧。個人活動、集體競賽均可。有50米或100米競速、有100米障礙(如繞樹叢、過獨木橋)、4×100米接力等比賽項目。
㈧ 中國傳統游戲
中國傳統游戲有:
葉子戲:葉子戲是一種游戲紙牌,類似於陞官圖,兼用骰子擲玩,最早出現於唐代,被認為是撲克、字牌和麻將的鼻祖。葉子戲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撲克牌雛形,撲克的多種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被人接受的就是現代撲克起源於中國的「葉子戲」。葉子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並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因此,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橋牌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
撲克牌最早起源於中國的紙牌。相傳早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愁而發明,當時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又稱「葉子戲」,據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十二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游戲從中國帶到了歐洲,隨即引起了歐洲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很容易學,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行起來。西方人在中國紙牌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歷經勝牌、惠斯特牌、橋牌等幾個階段,最後演變為現在的撲克牌。
鬥草: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壑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游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斗」。
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采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採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便贏。因此玩這種游戲沒點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是不行的。
㈨ 七巧板自古就有,還有哪些游戲是古代流傳下來的
從古代就有的游戲有九連環和華容道。
你還知道梁襪哪些?
㈩ 中國古代有哪些娛樂活動
以下是我了解的幾個中國古代的一些娛樂活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六博
兩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稱六博。六博的對陣雙方各有六枚棋子,在一張方形棋盤上行棋。棋盤有棋路,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置魚棋9兩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