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燈虎是哪個傳統游戲的俗稱
㈠ 關於中國古代的游戲有哪些
戲法 我國戲法出現在距今四千年的夏朝。變戲法者用幾粒豆子捏在手裡,忽有忽無,變來變去。我國手彩戲法就是從這幾粒豆子開始的,所以人們稱「彩豆」為手法之祖。現在的古彩戲法即由此演變而來。
元宵、燈節和魚龍舞 陰歷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唐代以來有觀燈的風俗,所以又叫「燈節」。西漢時漢明帝提倡佛教,曾下一道諭:不論士族庶民,一律在元宵節懸掛燈籠,以示對佛的尊敬,故而漢時燈節尤盛。以後,元宵燈節不僅懸掛彩燈,而且雜以百戲,吹彈歌舞,已發展成狂歡節了。宋朝,燈節盛行舞龍燈,又稱「魚龍舞」,舞龍燈原先是祈雨的儀式,逐漸演變成民間游藝,在民間流傳甚廣。
爆竹 葯制爆竹 據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燒竹,爆裂發聲,乃有「爆竹」之名。唐代又稱「爆竿」。到宋代,人們才開始用多層紙張密裹火葯,接以葯線,玩時點燃葯線,引起火葯爆炸發聲。還發明了將許多小爆仗用葯線串連在一起,引燃後響聲不絕的鞭炮。
焰火 「煙火」亦稱「焰火」,始於我國宋朝,以多層紙裹,內裝葯劑,點燃後火花四射,呈現出各種顏色,並幻成各種人物景象。古代傀儡戲中的「葯發傀儡」,就是用此製成。
謎語和燈謎的古稱相傳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已有謎語,時稱「度辭」。謎面又叫「喻體」,謎底又叫「本體」。到明朝,杭州一帶文人興起猜燈謎,又叫「燈虎」。燈謎是把寫在紙條上的謎語張懸在碧紗燈上,猜中者有賞。燈謎比一般民間謎語要復雜些,大都有特定的「謎格」,如「卷簾格」、「鞦韆格」、「徐妃格」等。謎語和燈謎是我國人民逢年過節的娛樂活動之一。
風箏 相傳春秋時公孫般削竹為鵲,作木鳶,以窺敵城,可以說是最早的風箏。後來用紙代木,稱為紙鳶。
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傳入。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玩者在板上或站或坐,兩手握繩,前後擺動,使之越搖擺越高,是我國古代婦女們的娛樂用具。
斗雞 以雞相鬥,舊時多用以消閑、取樂。相傳戰國時即已流行。斗雞者必須先選擇勇猛善斗之雞,即毛疏而短,頭堅而小,足直而大,身長而結實,雙目有神,走步穩重。斗雞分三個回合,直到其中一隻被打敗為止。
鬥蟋蟀相傳唐朝已有鬥蟋蟀游戲,到宋朝尤其盛行。
倒包子(本地方言),中國民間傳統娛樂項目之一,因其具有較強的刺激性、挑戰性、戲耍性而成為古代青少年和兒童最喜歡的娛樂項目,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屬鞦韆類娛樂設施。因成年人娛樂後,大多出現旋暈,嘔吐症狀(似嚴重暈車暈船之狀)俗稱倒包子。是古青州清明節獨特的娛樂項目之一。
蹴鞠是中國古代足球運動特有的稱謂,是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體育項目和娛樂方式。「蹴」即用腳踢,「鞠」是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的意思,又叫「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鞠在其在發展演進中對世界體育,尤其是足球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四年七月十五日,國際足聯確認:中國古
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足球起源於中國淄博臨淄。
㈡ 打燈虎兒是哪個地方的稱呼
打燈虎兒是保定的稱呼。
打燈虎兒是保定的稱呼,上元節的燈市歷來有猜謎的活動,俗稱打燈虎,據說,是從《史記》李廣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出來。燈謎是一種漢族傳統文字游戲,屬於傳統猜燈謎的一種形式。它也是漢民族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
螢火蟲又名夜光、景天、如熠_、夜照、流螢、宵燭、耀夜等。
㈢ 燈謎是中國傳統習俗,可是為何只有元宵才有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