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戲如何進行評價
1. 幼兒自主游戲點評怎麼評價
游戲是兒童建構自我認知、發展經驗與技能、獲得精神世界發育的基本手段,是幼兒與外部世界進行對話的中介與橋梁。只有幼兒的自主自發實踐是無法自然達成教納宏圓育目標的,教育意義的發生必然要有教師的介入,而評價就是教師介入、參與和引導幼兒游戲的基本手段之絕臘一,它可以為幼兒的游戲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和良好的鷹架支持。
2. 如何引導幼兒自主游戲的活動點評
一、幼兒園自返物主性游戲活動的作用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活動強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主體性、自由性,即游戲活動要以幼兒為主要中心點圍繞開展,要充分滿足幼兒游戲需求和身心發展需求,要尊重並漏鍵液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在自主性游戲活動下,幼兒教師更多的是處在旁觀者、引導著的亮液位置,所以自主性游戲活動也能夠讓幼兒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情況,針對性制定有利於幼兒個人發展的教學策略,及時發現幼兒教育存在不足的地方,優化幼兒教育效果。
3. 學前兒童游戲的評價方法有哪些
怎樣評價學前兒童游戲活動。
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一種模式,有其固有的基本特徵 。我國教育工作者通常把游戲特徵歸為四個方面:
第一,游戲是幼兒主動的、自願的活動;第二,游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圍的生活;第三,游戲沒有社會的實用價值,不直接創造財富;第四,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而這游戲的基本特徵,也就成為評價幼兒園游戲的重要依據。
1.游戲應當是體現幼兒的自主性。一個真正「好」的游戲,游戲者――即幼兒是自主的,游戲不會過於注重結果而更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的體驗,是一種沒有受評價制約的活動,是一種充滿安全感、勝任感和成就感的活動,而同時,它又蘊含著一定的教育目標。 例如 :在游戲活動中,老師提供了大量的運動材料,高低不同的跨欄、重重疊疊的輪胎、大小不等的軟墊等等,幼兒進入活動區中就開始自由選擇材料進行游戲,他們推翻了教師疊好的輪胎重新搭建山坡;跨欄也變成了「敵人」的封鎖線,他們在欄下匍匐前行,軟墊被遺忘在一邊沒有人關注,而老師看到了幼兒的需要,及時增添了沙包、雙梯、長凳等,幼兒的游戲更加豐富了……這是一個游戲,它產生於幼兒自己的興趣,由於老師對信息的及時捕捉,有力地推動了游戲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評價幼兒游戲得好或不好、沒有制止幼兒對原有場地布置的「破壞」,而是觀察並支持著幼兒,而同時,幼兒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得到了運動、合作、競爭、想像、語言、建構等多種能力的發展。
2、游戲應當更注重幼兒體驗的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幼兒最愛玩的游戲「老狼老狼幾點鍾」,這是一個傳統游戲,幾十年甚至近百年不衰,正因為一代代幼兒的喜愛,才賦予了這個游戲頑強的生命力。而許多老師卻不太願意組織幼兒玩這個游戲,原因是老師們都愈來愈重視游戲的教育價值,而「老狼老狼幾點鍾」卻「太
陳舊」、「沒有創意」、「教育功能不強」……,於是老師們開始吃力地尋找或設計更「新」、更具有「教育意義」的游戲,即使採用了這個傳統游戲,也總是千方百計地將眾多的「教育因素」不斷地加入到游戲中,例如將老狼的報時改為「看時鍾」或「加減法的運用」,將逃跑改為按老師的規定指令動作跳,這樣做確實是提高了幼兒在數學或動作技能上的發展,但是不是也使游戲在教師的主觀控制下降低了原有的趣味性、忽略了幼兒的游戲過程中的愉悅感受呢,因此,老師們可以做的是:重視這類幼兒非常喜愛的游戲,更深入地去分析游戲本身蘊含的價值,分析幼兒喜愛此類游戲的內在原因,引導幼兒自己來拓展游戲的情節、豐富游戲的內容或材料,而不要生搬硬套,強加一些令幼兒卻步的內容於游戲之中。
4. 對幼兒園大班幼兒自主游戲的評價
幼兒園大班的幼兒也就五歲,她們謹橘在幼兒園里加入的是一個團隊,受的是統一化管理,每天的活動以及學習都有老師帶領,在有限的團滲學習之後,老師要帶領她們做一塌晌脊些游戲,鍛煉她們積極反應,集體精神,協調,合作。自主游戲要在老師的看護下保證安全是可以的,但不可以時間過長,如果時間過長的自主游戲就等於保姆帶孩子,只要不哭,一個玩去。
5. 教師應如何來評價幼兒的自主性游戲 很急!!!
這個要從幾個方面來評價,我一般先是從孩子的作品或者游戲結束孩子們的收獲來評價,其次是在教師觀察幼兒游戲的時候,有一些需要重點指導的或者孩子在游戲中玩得好,創意多的來點評下,最後就是針對這些問題或者好的方法,給孩子一些建議或者小任務,這也是為了讓孩子在第二天玩得更好,也是有目的的去玩,而不是不目的,亂玩! 以上是我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有不對的地方我們可以多交流~
6. 小班戶外自主游戲教案應從哪些角度,形式進行評價
示例:
通過開展戶外游戲活動,能夠從知覺、聽覺、視覺等方面提高幼兒參與的主動性,並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品德與習慣,滿足幼兒今後全面發展的需求。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幼兒學前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幼兒接受的第一階段教育。通過開展學前教育工作,能夠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小學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戶外游戲屬於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幼兒的喜愛。
所謂幼兒戶外自主游戲,就是教師根據活動場地的特點,科學劃分游戲區域,以年齡段為單位開展的混班活動。結合不同階段幼兒的年齡特徵,以及幼兒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投放各種材料,幼兒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則能夠實現動作的發展與體能的訓練,著重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
7. 如何評價幼兒游戲
教師應該讓幼兒成為游戲評價的主角,多給幼兒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分享游戲時的感受,討論感興趣的問題,給幼兒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機會。 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自己的多方面的情況,在游戲的玩耍中,不同年齡的幼兒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而,教師在對游戲中的幼兒評價時,要著重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特點進行評價,對於方...式的運用,則要考慮結合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幾種評價方式後,選用下面的幾種評價方式: (一)開門見山型 即在游戲後的講評中直接點題。當老師在游戲中發現了有價值的內容時,在游戲中先和幼兒產生互動,以游戲者的身份來豐富該游戲中幼兒的經驗,這樣在介紹時幼兒就會顯得不緊張,也會樂意分享介紹。然後在點評時直接點題,採用「渲染」的方式開頭:「今天呀,XX和平時不一樣了,你們看,XX多了些什麼呢?」從而引起幼兒的關注並急於聆聽不一樣的地方。 適用於:一些新的游戲環境的豐富和創設;或向幼兒介紹新的游戲玩法或游戲規則的糾正和建立。 (二)情感宣洩型 即讓孩子表達自己在游戲中的感受,引發經驗交流。當大家都熱衷於自己的游戲情節時,老師常常是用:「今天你有什麼事想告訴大家呀?」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幼兒進行游戲的回憶,不管是開心事和不開心的事情,在聆聽幼兒的介紹中,老師可以及時捕捉到「閃光點」,通過和孩子的互動,讓幼兒發現問題,自主討論,自主得出結果。 (三)經驗回放型 即讓孩子回憶平時的生活經驗,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在討論某一個游戲情節時,幫助幼兒對已有的經驗進行回顧,引起幼兒產生認知沖突,從而讓幼兒自主意識到某一游戲該如何正確進行。例如:針對小吃店服務員服務不周的情形,在點評時,老師會拋出一個問題:「你們去飯店吃飯就是站著的么?」針對小吃店沒有點菜單的情況,點評時又會以「你們平時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是怎麼樣點菜的呢?」從而讓幼兒樂於說,急於說,在訴說中進行自主創設。 適用於:游戲中幼兒的行為出現偏離。 (四)及時干預型 即在游戲的過程中,直接用語言引導幼兒的游戲。當發現孩子游戲中的問題時,老師直接用語言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看到超市的物品未放整齊時,老師會說:「今天的超市怎麼這樣亂呀?」幫助幼兒回憶參觀超市的情境,將已有的經驗運用到游戲中。又如:當警察在隨意奔跑時,老師會問:「警察叔叔,你在忙什麼呀?」通過詢問幫助孩子審視自己的行為,回歸游戲的思維。 適用於: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或將已有經驗運用到游戲情節中。 (五)情境再現法 即對幼兒的游戲情境再現,共同總結經驗。讓孩子對於游戲的情節進行再表演,可以通過錄像的方式,讓幼兒在具體形象的視覺感知中,自己去欣賞同伴的模仿過程,自己作出判斷,通過相互的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積累游戲的經驗,從而增強對游戲的興趣。 適用於:孩子角色意識的明確和角色行為的豐富。
8. 幼兒園幼兒自主游戲表現評價
一、組織合理的游戲情景,提高自主安排活動的能力幼兒園的活動室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特定的教育環境。
我們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相信教師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與計劃者。只有為幼兒創造自選游戲條件,組織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自主能力的發展。
但由於老的游戲規則在小朋友的頭腦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今把"自主"或"自由"還給孩子時,他們卻無從下手、不知所措。所以,首先要從有利於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角度設置各個活動區,考慮材料與活動的搭配。
如不僅設益智區、美工區以發展操作能力,還設置玩具區(與娃娃家相結合),以促進社會性發展,積木區則有助於書、形結構能力的增強及社交能力的發展,還有語言區、自然區等。活動區的創設要考慮幼兒實際經驗與興趣,依據其年齡與身心發展水平提供環境材料,並有計劃地投放或變換適宜材料。
同時注意環境創設、自選游戲的開展與其它環節和活動的相互配合聯系,共同實現教育目標。 例如,通過合理組織積木區游戲情景,幼兒開始學著安排自己的活動,從不成功到成功,從獨自一人到合作游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盡情地玩耍,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歡樂和喜悅,他們學會了安排自己的活動。
隨著活動內容的變化,游戲主題也不斷更新。有一次,居至誠用智高樂積木搭了一輛自行車,完成後很得意地拿著自行車在桌邊轉來轉去。
突然,發現語言區的小朋友在表演《小熊過橋》的詩歌,於是他停下來,走到他們面前說:"這輛自行車送給小熊吧!省得它害怕,它在電視里(上海野生動物園里有過小熊的表演)不是會騎單車表演嗎?讓它騎過去不就行了嗎?"就這樣,一首新的詩歌表演開始了。從他微笑的臉上看出,他正分享著他們的喜悅。
這位小朋友由設計師變成駕駛員,又由駕駛員變成了觀眾,角色轉換地那麼自然,沒有指導教師,沒有同伴幫忙,玩得非常開心。在一次次的自選游戲中,幼兒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投放豐富材料,發展自主運用的能力游戲中,材料是重要組成部分。平常,我總將游戲材料以區為單位僅僅有條地分類放置一起,教師在選擇游戲材料時,往往只是考慮局部利益,忽視材料之間的聯系,因而降低了材料的使用效益。
如有一次,幼兒出現了"搖獎"的游戲主題,他們將飲料瓶當作搖獎器,准備用乒乓球代替獎球,可是由於作為體育器具的乒乓球放置在另一個地方,這一主題便一閃而過,是孩子失去了很好的想像、創造的機會。如何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益,發展幼兒自主運用的能力呢?通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條經驗: 1、新舊材料之間應保持一定比例(盡量少提供過於現成的材料)根據兩個同年齡班的游戲中投放不同比例的新舊材料,幼兒的表現結果如下表: 通過表可以看出,如果新舊材料數量相等,幼兒互相交換材料的現象較多,但創造性行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舊材料多一倍,幼兒就會忽視舊材料。
而將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擺弄、操作上;當新舊材料比例在1:2或1:3時,材料的使用效益率最大,幼兒容易創造性地使用新舊材料。如在"醫院"主題中教師投入放大鏡、小推車以後,新的主題"食品檢驗所"和"流動采血車"產生了,幼兒還在游戲中賦予舊材料新的意義:放大鏡不僅用來看"病人"的五官,還可以用來檢查食物的新鮮程度。
醫療小器械不僅為"病人"治病,還可以為"采血獻愛心"活動服務。幼兒的游戲水平明顯提高;如果新舊材料比例在1:10 以上,幼兒容易產生爭搶或忽視新材料的極端現象,從而不利於游戲情節的發展。
但如果我們只投不取,不及時拿走舊材料,也會導致新材料比例失調,動態變化不明顯,從而難以引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操作動機。 2、開放性、可轉化的材料想像、創造是幼兒游戲的特徵。
在保證安全衛生的前提下,任何材料的使用沒有過多的約束,這樣可以發展一物多物、以物代物、創造性地使用材料的能力。角色區的小朋友把操作區的珠子當"湯圓",把科學區的七巧板塊又當成了做點心的"刀",泥工板當成了"扇子",膠粒積木當成了"梅花樁",圖書當成了"屏風"。
有人說,這樣的東西不會讓丟失或毀壞嗎?自選游戲就是要求幼兒在玩結束後,把物品歸放原處。 3、建立班級"材料庫"。
我在活動室內廁(我們班分前後兩個活動室)開辟了"材料庫",將游戲材料按用途、性質等歸類,集中放置在一起,目的是方便不同需要的幼兒取用。這樣不僅能使幼兒了解材料的相互聯系,更好地用於游戲,還能幫助幼兒學習歸類,並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
三、注重遊戲指導,增強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自選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充分活動的機會,提供了豐富的玩具材料和多樣化的活動類型。幼兒在活動中與外界客觀環境與多種材料、教師及夥伴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使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但隨之而來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平常幼兒遇到問題總是找老師,以求得到圓滿解決,他們意識不到"我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活動過程中具體體現出來了。
平時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要用心去了解幼兒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
9. 安吉大班老師怎麼對一個戶外自主游戲講評
幼兒進行戶外自主游戲,是幼兒 自主發起的游戲,教師不會成為游戲 的主導者。雖然教師不直接控制游戲 內容,但是教師可以用語言啟發幼兒 思考,支持幼兒的游戲行為。幼兒們 自發地組織了一個關於新聞小記者的 游戲,一部分學生扮演普通人,一部 分人扮演小記者。但是這個游戲是第 一次玩,孩子們只是看見電視上有記 者采訪晌此渣,但對自己的工作職責還是摸 不著頭腦,不知道該采訪什麼,該怎 么采訪。這個時候,教扒弊師就可以啟發 性地引導: 「你們可以采訪一個零食鋪, 今天賣了多少東西出去了,賣的都是 什麼?」等孩子們采訪回來後,教師 可以引導地問 : 「你們采訪了那麼多內 容啊,但是忘記了怎麼辦呢?」孩子 們自然地會想到用筆記下來。 「但是你 們還不會寫字啊,怎麼辦呢?」一個 幼兒接著回答 : 「我們可以畫下來啊。 」 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既了解了 小記者該做什麼事兒,又發揮自己的 腦力來解決問宴悄題,這都歸功於教師的 語言介入。 總之,在幼兒自主游戲活動中教 師的介入很有必要,教師可以起到很 好的啟發與引導作用。教師的介入, 既要發揮幼兒自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又要合理地介入,把孩子引向正確的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