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戲戶外材料投放有哪些
A. 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材料投放注意什麼
讓我們把目光投放在當前幼兒園,不難發現開展戶外幼兒自主性游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活動形式單一、材料投放過於隨意、教師控制過於頻繁、沒有有效利用戶外場地、劃分不夠科學,等等,使得幼兒對戶外游戲活動興趣不濃厚,效果可想而知。下面我們從科學規劃場地、投放適齡材料、教師有效指導三方面闡述有效開展戶外自主游戲的策略。
一、科學規劃場地是開展戶外幼兒自主性游戲的前提條件
科學規劃場地不僅影響戶外游戲活動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和持久性。有研究指出,空間的分隔會影響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效果,還會影響幼兒的社會性交往。因此,科學規劃場地確實是開展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無論戶外場地的空間有多大、無論把場地分割成幾個區,都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進行具體規劃。
多樣性的戶外場地是開展游戲的重要資源,幼兒園的小山坡、沙池、小樹林、草地等,都能在統一規劃下物盡其用。我園戶外場地狹小,只有三個戶外可利用的空間:大操場、小曬台、樓頂大曬台,怎麼利用有限的資源更好地開展活動?我們專門組織老師分組討論:可以開設哪些活動區?在什麼地方設置?需要多大的空間?各區域之間如何更好互動?等等。對本園游戲區域的設置進行統一布局,充分挖掘現有空間與材料,合理規劃,巧妙利用,做到既讓環境充滿童趣,又在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幼兒各種游戲活動。如:大操場草地上設置成集平衡區、鑽爬區、攀爬區為一體的綜合游戲區,擺上長木凳、長梯凳、樓梯,供幼兒走平衡或在下面鑽爬;三棵大樹分別繫上麻繩編成的爬網、軟梯、竹竿,供幼兒攀爬;小曬台屋頂裝上鋼塑雨棚,設置成角游區,布置成「客家小劇院」、「客家小吃一條街」等;四樓大曬台設置成建構區,投放紙箱、可樂罐、木製、竹製等建構材料,引導幼兒開展主題建構。
戶外游戲區域的劃分和建置,極大地開發了幼兒園的環境資源,根據各區的特點,我們每天分時段、分年段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由於科學地劃分場地,讓幼兒能打破班級界限,互相交往,互相合作。以班級為單位,輪流交換活動場地,為幼兒到游戲區域進行自主游戲活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投放適齡游戲材料是引發幼兒積極參與自主游戲的心理基礎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需要的游戲材料有所不同,教師應熟練把握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為其投放適宜的適齡游戲材料,才能吸引幼兒積極參與游戲。
所謂適齡的材料,是指材料要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興趣愛好、發展水平相適宜,能引發幼兒高效的活動、積極的發展。我們在材料的投放上要考慮適齡、有趣、有挑戰性、成功感的材料,它們能激發幼兒參加的熱情,調動積極性,增強游戲的趣味性。如:我們為小班幼兒投放游戲性、情境性、趣味性較強的材料,把戶外活動場地和游戲設置得猶如游樂場,投放「打怪獸」、「給小動物餵食」、「荷葉下躲雨」等游戲材料,幼兒玩得愉快;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且喜歡探索、喜歡挑戰,於是我們為他們提供一些低結構的運動材料,如:玩玩板凳,投放一人一條板凳,引導幼兒主動探索一個人玩的玩法:鑽、爬、抬、拖等,他們很快發現幾個人玩會更好玩,可以合作、競賽,如:疊疊高、挑擔子、過彎路、下斜坡等;中班幼兒合作、協調等方面不如大班幼兒,但他們也喜歡挑戰,於是我們投放「賽馬」、「闖關」等游戲材料,讓他們盡情其中,玩有所獲。
因此,我們一定要針對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科學選擇和投放游戲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教育功能,引發幼兒的自主游戲興趣,強化幼兒的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教師有效指導是提升幼兒自主游戲水平的關鍵因素
如今的戶外自主游戲活動已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同樣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領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所以,盡管我們強調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的自主性,但並不意味著戶外游戲活動就等於自由活動,教師只要以旁觀者的身份站在一旁維持秩序,或為幼兒添加一些游戲材料就可以了,教師仍然有責任對幼兒的戶外游戲活動進行有效指導,只是指導過程中應該更多的是隱性指導,更要注意指導的有效性、藝術性。
戶外游戲活動指導的核心是幫助幼兒提高游戲的計劃性、目的性、有效性,引導幼兒學會選擇,學會共處與分享,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材料,而不是僅僅管理紀律,控制紛爭與噪音。教師是環境的提供者,也是戶外游戲活動的觀察者、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如何讓教師的有效指導提升幼兒自主游戲水平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探索挖掘教材,引發幼兒游戲發展。
教師以積極的態度挖掘和利用各種適宜幼兒的游戲內容和資源,綜合其他教育元素,多方位地引發幼兒游戲發展。
(1)「舉一反三」的創意空間。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舉一反三地運用游戲材料,使活動持續有效、創意無限。如:在認識竹子後,讓孩子自由探索其玩法,跨越、投擲、平衡,等等,孩子們是天生的發明家,他們在探索出各種玩法的過程中,提高了運動能力;認識紙後,了解了民間造紙,角游中開辟了一個民間「造紙」作坊,還引出另一個「紙漿造型工藝廠」的誕生。這樣既激發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又體驗了成功的快樂,使活動生動、持久。
(2)「有機整合」的組合運用。單一的玩法會讓人倦怠,而富有變化的組合則會創造精彩。幼兒園有寬闊的戶外場地,有多樣化的游戲區域,將它們進行有機整合,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游戲「炸碉堡」,先創設情境,然後提出要求,過小河(平衡區)―翻高山(攀爬區)―炸碉堡(投擲區),最後完成炸碉堡的任務。該游戲開展巧妙結合各游戲場,使活動體現綜合性、創造性、挑戰性。
2.善於有效觀察,提高幼兒游戲水平。
在戶外寬敞、自由的空間里,要求教師具備善於觀察、適時指導的能力。因為只有認真、完整觀察幼兒,關注幼兒的一言一行,對於其能力的發展,游戲中的表現我們才有較為客觀的認識,指導時做出適宜的調整策略。如:建構游戲「楊成武紀念碑」,用積木疊紀念碑快壘好又倒塌,急得幼兒滿頭大汗,求助老師,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的紀念碑,下面的底座和上部的碑身有什麼不同?怎麼拼搭才不會倒塌?幼兒認真觀後說出答案,可找不到搭底座較大的木塊,看到周圍的鞋盒,想到辦法了:鞋盒裡面多放幾塊小木塊,蓋上鞋蓋就可當底座,幾個鞋盒疊成紀念碑底座,上半部分再用較小積木往上搭,就牢固了。由此可見,教師要善於觀察、敢於放手,引導幼兒挖掘材料更多的價值,在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的基礎上,對幼兒的行為做出回應,巧妙介入,有效指導,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3.解讀幼兒行為,滿足幼兒不同需要。
先賢有言「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必定存在差異。我們不能單純從字面上保持尊重幼兒差異性的認識,真正在活動中做到「尊重個性,區別對等差異性」。如何解決教育個體的不均衡性問題,就必須因人施教。首先,提供的材料具有層次性,可滿足不同個體、不同能力幼兒的選擇。如:跳躍區中為幼兒提供用自然物製作的跨欄架,如若干大小不一的紙盒、磚塊、沙袋,幼兒可以直接使用跨欄架,也可以根據自己跨欄的水平,疊放、組合進行跨欄、跨寬、跳高等。其次,創設戶外游戲具有遞進性,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如:過小橋,從較寬的到窄的小橋練習再到負重過小橋、花樣過小橋,難度逐漸遞增,能力弱的可就練習單純的過小橋,而能力強的幼兒則挑物過小橋、兩人對面過小橋,等等,既實現鍛煉目標,又充分滿足幼兒的需要,獲得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擴大自由的活動空間,使孩子從狹小的空間走出來,發揮戶外游戲活動相對自由、自主、輕松愉快等優勢,根據環境特點、幼兒年齡和水平,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輔助材料,追隨孩子的腳步提供適宜的支撐力量,讓孩子大膽地、自由地去感受、去體悟、去探尋、去挖掘,讓他們在自己能夠支配掌握的世界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B. 娃娃家材料投放有哪些
材料如下:
為了豐富「娃娃家」里的活動,教師應多投放一些操作材料,尤其是可操作性強的材料。那些成品游戲材料雖然外形逼真,但功能固定,用法單一,留給幼兒自由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較小,幼兒不容易根據需要進行象徵性改造。
而非成品游戲材料,尤其是一些廢舊物品,如包裝盒、瓶子、布頭、棍子、石頭、樹葉、木塊等,可以一物多玩,具有靈活、多功能、耐用、成本低等優點。很明顯,非成品游戲材料比成品游戲材料的可操作性更強。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多為幼兒准備一些用法多變的非成品游戲材料。
簡介:
材料是人類用於製造物品、器件、構件、機器或其他產品的那些物質。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20世紀70年代人們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譽為當代文明的三大支柱。80年代以高技術群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並列為新技術革命的重要標志。
C. 小班自主游戲材料收集有哪些
小班自主游戲材料收集有卡紙、彩筆等。
幼兒園室外體育游戲投放材料有戶外體育區域活動中材料色彩鮮艷、器材新穎或有聲響,都能極大的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他們會來嘗試一番,仔細琢磨這些器材的玩法活動中,將幼兒發展所需的基本動作在有限的環境中呈現,教師所提供的材料能讓幼兒自由選擇,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幼兒可以自由選擇玩伴和活動內容。使活動場地和材料具有開放性。
如果活動材料具有可變性,那麼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就會增加,在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會不斷變化玩法。如:跳圈、走梅花樁等,當幼兒玩了好幾次後,他們會改變材料的用途,把兩只手臂和頭伸入圈內當成小烏龜;幼兒還會把梅花樁重新組合,使之呈現出新的活動方式,既提高了活動的難度,又能重新激起幼兒玩的興趣和再探索的願望。
D. 小班戶外運動區可以投放什麼材料
可以投放高蹺 平衡木 跳圈 鑽爬等器械
在落實《指南》健康領域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感到,戶外體育活動是幼兒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為了增強幼兒體質,提高身體素質,培養幼兒走、跑、跳、鑽、爬、攀登等技能的有效活動形式。組織幼兒戶外體育活動不僅要追求健身娛樂,更要具有益智育德、促進發展個性等價值。那麼,如何在《指南》的引領下開展好這些活動呢?以下是本人的一點小構思:
一、根據年齡、個體差異投放材料
根據「最近發展區」原則,在投放活動區材料時,一定要明確幼兒年齡及身心發展特點。如在投放鑽爬區活動材料時,小班幼兒年齡小,膽子小,動作發展不夠靈敏與協調,那麼,鑽爬器材可大些、高些。在投擲區內,應提供適合於投遠和投准兩大類活動材料,用於投遠的沙包在重量與大小上應有所不同,距離上有近有遠,材料則應多種多樣,如布飛盤、飛鏢、紙球、流星球等。跳躍區內提供適合調高矮、跳遠、跨跳等活動的多種器材,比如橡皮筋、繩、棒組成的跨跳欄等等,在投放材料時,應利用一物多玩,考慮到幼兒發展的差異性,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情況,鼓勵他們一物多玩或利用現有器材進行組合搭建,挖掘組合搭建材料的功能,讓幼兒體驗創造、運動帶來的快樂。如在組織幼兒玩自己製作的紙球時,鼓勵幼兒玩出多種花樣,踢紙球射門、拋接練習、用紙球當子彈互相追逐射擊,趕小豬,不用手拿球玩,夾球比賽(夾在兩腿中間跳著走,夾在腋下跑,放在脖子底下低著頭走),讓孩子們創造多種玩法,提高了幼兒鍛煉的興趣,發展了幼兒自主創造的能力。
二、根據需求、靈活變通材料
在一段時間內材料的投放是相對固定的,但幼兒的興趣會不斷發生變化,如果環境構成後固定不變,幼兒的自主活動就不能充分的展開。所以,在反復的游戲中,教師一定要考慮如何呈現、如何變化材料、如何使這些熟悉的材料充分發揮其應有的魅力,讓幼兒保持適度的新奇,持續的探索、發現游戲的新玩法。這時,材料的靈活組合變通就很關鍵,如廢舊輪胎、竹梯、長凳的不同組合就可以搭建出高低不同、難易不同造型各異的小橋、小山坡等供幼兒練習爬、走,同時,提供多種多樣的輔助材料來滿足幼兒不斷發展的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動態性的游戲過程。總之,我們一定要針對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科學選擇和投放活動區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教育功能,來激發幼兒的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
當然,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戶外環境中的元素,根據環境特點、幼兒年齡和水平,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輔助材料,追隨孩子的腳步提供適宜的支撐力量,激發孩子與大自然積極互動的內驅力,提升每個孩子在親身體驗後的經驗,讓戶外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自主探索、自主游戲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