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玩游戲治療焦慮症
⑴ 青少年焦慮可以放任他玩網路游戲嗎
青少年焦慮不可以放任他玩兒網路游戲,如果他養成網癮,整個人就廢了,對於孩子的疾病恢復和未來發展都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在這里給家長們支招幾個招,看是否能夠有一些效果!
1、學會自我鬆弛:長時間緊張以及壓抑的情緒讓很多青少年也會沉悶不已。這類青少年一定要學會自我鬆弛,要努力採取一些方法擺脫負面的情緒。可以在自己精神狀態很好的時候,想像一些危險的場景,讓自己在這種想像中去適應內心的恐懼的事物和場景,慢慢的就可以適應自己以前難以面對的環境。
焦慮症是我們所熟知的一種精神類病症,患有這種疾病之後,絕大多數患者會長時間處於緊張焦慮的情緒當中,這自然會給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甚至發展到最後有效患者會傷害到自己,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可能出現焦慮症,而現在因為青少年的學習壓力比較大。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多學習一下相關方面的知識,做好應急准備,幫助孩子走出焦慮的漩渦,恢復正常的生活!
⑵ 你是如何緩解焦慮的
消除緊張焦慮恐懼心理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放鬆療法、保持樂觀、學會傾訴、學會適應、適當轉移注意力、注意休息等。
1.放鬆療法:進行身體放鬆可以減輕緊張焦慮恐懼心理帶來心慌、肌肉緊張、顫抖、面色蒼白、出冷汗等不適,使症狀得到緩解。放鬆方法有深呼吸、運動等。
2.保持樂觀:要時刻保持樂觀,積極面對各種困難,進行正面的自我暗示,我可以、我能行,從而化解緊張焦慮恐懼心理。
3.學會傾訴:人與動物的區別是我們有語言的交流,有情感的宣洩。所以,與最親近的人進行溝通、交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宣洩出來。
4.學會適應:對產生緊張焦慮恐懼心理要學會勇敢地面對,這是消除它最好的方法。讓自己去適應它,而不是去躲避它,因為躲避終究不是辦法。
5.適當轉移注意力:如果最近存在緊張焦慮恐懼心理,也可以轉移注意力,減少空虛時間,暫時緩解心理壓力,如到郊外走一走、看看外面的風景、聽聽舒緩的音樂、看看書籍。
⑶ 我有焦慮症和強迫症,可以通過玩游戲轉移目標從而緩解嗎求大神分析。
可以,我前段日子在節食減肥,漸漸的我就換上了焦慮症和暴食症,我想著打游戲和看小說來轉移目標,可以說挺成功的,完全轉移目標,之後我就開始做各種事情,把一天都充實,現在我反倒自律多了
⑷ 焦慮症患者可以玩電腦游戲嗎
不僅可以玩,而且還建議你玩,當然不建議玩那種血腥暴力的游戲,玩一些休閑益智的游戲,分散注意力,使焦慮的情緒得以緩解,其實現在很多的電腦游戲都可以起到減壓的作用。人生苦短,即時行樂,希望朋友你不要再焦慮,把在現實中的焦慮忘掉,到虛擬世界中去尋找快樂,祝你找日康復。
⑸ 媽媽看不慣孩子玩手機游戲一身壞毛病3個妙招先改變焦慮的自己
聽過這樣一則故事:
孩子夜哭,妻子踢了丈夫一腳:快去看看,孩子怎麼哭了?孩子夜裡不哭,妻子踢了丈夫一腳:快去看看,孩子為什麼不哭?丈夫很郁悶:為什麼孩子哭或不哭,我都得挨一腳?
這或許是一個幽默故事,孩子夜裡哭令媽媽焦慮,但孩子夜裡不哭卻更令媽媽不安……總之,生活中,媽媽們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讓自己焦慮的「依據」,比如說:
1. 孩子上學快遲到了,他卻還是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怎麼叫都叫不起來,你說焦不焦慮?
2. 和孩子溝通,三句話都沒聊到就瞬間「短路」了——你叫他用心學習,他叫你趕緊出去(離開孩子房間),你說能不焦慮嗎?
3. 孩子不聽話,沉迷游戲,手機不離手,軟硬兼施,打罵交替一點效果的沒有,該怎麼辦啊,太焦慮了!
4. 聽過大量親子講座,看過無數育兒文章,甚至定期帶孩子看心理醫生,但就是不見效,你說不焦慮那是假的!
父母焦慮會給家庭以及孩子的成長,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呢?
1. 焦慮情緒讓人無法進行正確有效地思考
大學時期曾經有個教心理學老師,講過一個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故事:
「有一年,我的老公的初戀情人,來到了我們居住的那個城市,發信息給我老公,說想見一面敘敘舊。
我無意中看到信息後,簡直氣爆了——他怎麼可以這樣?他怎麼可以瞞著我和初戀情人保持聯系?他難道還想破鏡重圓,重續舊情?!
我當時真的很焦慮,於是對著我老公大發怒火,把心理學知識全部拋在腦後,果斷踐行市井婦人的慣用伎倆:一哭二鬧三上吊……」
其實,搞清楚事情的原委之後,她才知道是自己誤會了老公,因為她老公壓根就沒有想要去赴約,舊情重續更是無從說起;所以,焦慮情緒是魔鬼,占據了人的理性大腦,讓我們無法進行正確有效的思考,就像俗話說的:
「安慰別人的時候一套一套,安慰自己的時候,只想找個繩子套一套!」
2. 焦慮情緒會傳遞給我們的家人,導致全家焦慮
著名的「踢貓效應」想必大家都聽過:老公在公司被老闆無情訓斥了一頓,把一肚子氣帶回家裡,對著妻子橫挑鼻子豎挑眼,這里看不慣,那裡看不慣;
搞得妻子心裡也很不爽啊,到了晚上陪娃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就成了媽媽的出氣筒:「你怎麼那麼笨,你是豬腦子嗎!」結果,孩子最終把壓抑的痛苦,發泄在貓身上,一腳把貓踢飛……
其實,早知道這樣,等老公回到家,還不如先讓他把貓踢飛(請善待動物)來得痛快,因此,焦慮情緒不會憑空消失,如果不加以疏導,它就會肆無忌憚的在家庭中蔓延開來,搞得家裡雞飛狗跳。
3. 焦慮思維會延續到孩子的下一代
美國家庭教育心理治療師 薩提亞 在書中寫道:
「熟悉感發揮著一個強大的作用:人們日復一日觀察到的和經歷過的事,會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影響,(導致)多數人會選擇熟悉的人,就算不舒服,也不會選擇不熟悉的人。」
比如說,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女人,她們擁有一個殘酷的父親,但是等到她們自己談婚論嫁的時候,卻還是選擇了一個殘酷的丈夫;
或者說,某些男人,有一個非常嘮叨的媽媽,雖然不甚反感,但是長大後,他們自己卻還是娶了一個同樣愛嘮叨的妻子,不是因為遺傳,他們只是在追尋一種熟悉的家庭模式。
因此,如果父母動不動就感到焦慮,感到坐立不安,這種思維習慣,就有可能延續到孩子的下一代,影響孩子的擇偶標准以及看待問題的視角和態度。
4. 焦慮情緒會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瑞士心理學家 貝特·薩勒 在其著作《行為背後的心理奧秘》說道:
「在擔心、失望、恐懼、焦慮等情緒困擾下,很多身體上的疾病就真的會出現。那些自認為身體狀況不佳的人,患心肌梗死的概率是常人的4倍。」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調侃道:「真倒霉,怕什麼來什麼!」,其實是因為焦慮情緒,導致我們看待問題的時候,選擇了消極負面的視角。
就像小時候學騎單車,越害怕撞到前面的樹,卻還是不偏不倚地撞了上去——負面消極的思維,吸引負面消極的能量,最終影響到我們的身體機能,並嚴重危害到我們的健康。
那麼,焦慮的情緒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源於早期的經歷或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
作家 梅爾茲 在其《人性的開拓》一書中說道:
「大部分的自我信念,都是從我們過去的經驗、成功、失敗、屈辱、勝利、以及他人對我們的反應——特別童年早期的經驗所形成的。」
因此,當我們遇事火急火燎心煩焦慮的時候,這不一定是我們真實的想法,而是大腦將以往存儲在大腦深處的記憶畫面「自動播放」了。
比如說,小時候,我們的父母凡事總表現出火急火燎焦慮無比的樣子,甚至把這種焦慮情緒,通過打罵的方式傳遞給我們,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會將這部分記憶保留下來;
在若干年後,當我們也為人父母遇到同種境遇的情況下(例如:孩子不聽話),大腦就會自動「重溫」往日的「焦慮畫面」,讓我們措手不及,就像很多父母懺悔道:
「每次對孩子生完氣,我都非常懊悔,但是當時就是剋制不住自己」
受我們大腦儲憶認知和生理狀態的影響
已故的 蒲雷斯考特.萊基 是自我意像心理學的一位先驅,他認為個性是一組觀念系統,而各個觀念之間是互相牽制,不符合此系統的觀念會被排斥,不被取信,也無法引導人的行為;與此系統相符合的觀念,則會馬上被採納。
如何理解 蒲雷斯考特.萊基 所說的「觀念系統」呢?用中國人熟悉的話來說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人的大腦就像兩個可以來回切換的「朋友圈」;
其中一個「朋友圈」看到的全是消極的一面,你給它半杯水,它看到的是半杯水喝完後的絕望,感到無比焦慮;而另外一個朋友圈,總能看到還剩半杯水帶來的喜悅以及無限的可能;
另外,這兩個「朋友圈」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冤家」——有你沒我,有我沒你;那誰來決定此刻我們的大腦處於哪個「朋友圈」中呢?
這就取決於我們的生理狀態,這個也不難理解,比如說,有時候我們沒有休息好,或者過度工作(感覺身體被掏空),導致身心疲憊,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就處於消極「朋友圈」中——看問題總是看到消極的一面;
就像一個媽媽說的:「我在兒子身上找不到任何的優點,都是毛病,急死我了(焦慮)」,相反,當這個媽媽充分休息,心情放鬆平緩後,她又想起來前幾天母親節的時候,兒子還給她送了一束花(我的兒子還是很不錯的);
很明顯,此刻她的大腦切換到了積極的「朋友圈」中,世界潛能開發大師 安東尼.羅賓 在其著作《激發無限潛能》中寫道:
「儲憶認知和生理狀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此,若要改變心態,就要改變自己的儲憶認知及生理狀態。」
父母如何才能有效緩解焦慮的情緒呢?
(一)選擇積極正面的視角,來詮釋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作家 梅爾茲 曾說:
「一個人的一切行動、情感、行為、甚至才能,永遠與自我意識相吻合,你將遵照你自認為是什麼的人而行事。」
說白了就是,我們無法在他人(孩子\丈夫)面前,偽裝成一個與自我意識不吻合的人,哪怕勉強偽裝,也會被對方輕易識破並且無情拆穿;
就像一個初中生所說的:「有時候媽媽明明不喜歡我的這種行為,但還是假裝能接受的樣子,其實這樣反而讓我感到特別不自在。」,正如薩提亞所說:
「除非一個家庭使用真實、直接而單一含義的表達方式進行溝通,否則不會帶來彼此的信任和關愛。」
那父母如何才能夠改變自我意識,真實地向孩子表達父母的看法(意見)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可以選擇用積極正面的視角,來詮釋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比如說,有一個媽媽對於孩子整天玩游戲這件事感到非常頭疼,經常因為這事跟孩子吵得不可開交。
但是,當這位家長用積極正面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玩游戲的這件事時,他卻發現,相比那些偷偷刷空父母銀行卡的錢,來購買游戲裝備的孩子,他的孩子顯然好太多了——孩子玩游戲基本不花錢,全憑實力打出來的。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用積極正面的視角,看到了孩子的這個閃光點,與孩子的溝通是否就找到了一個真實而正面的切入點?例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
「你太厲害了,打游戲從來不花錢,沒讓父母操心,這一點非常好!」
如此,我們就強化了孩子「不讓父母操心」的這個點,當孩子接受了這個(我是一個不讓父母操心的人)自我意識之後,就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也會爭取做到不讓父母操心了。
(二)主動隔離負面消極的信息——你說什麼?我聽不到哦
有人向剛過完金婚的老奶奶請教婚姻幸福的秘訣,老奶奶先是沉默,然後不緊不慢地從褲兜里掏出一對軟膠耳塞,然後緩緩地說到:
「人在生氣或沖動的時候,難免會說出一些未經考慮的話,而此時,最佳的應對之道就是充耳不聞,權當沒有聽到,而不要同樣憤然回嘴反擊。」
老奶奶的話道出了生活的真諦,生活在浮躁的社會中,難免充斥著各種不良的情緒,例如孩子和同學鬧矛盾,或者被老師批評,丈夫工作不順利,被同事誣陷等等;
當這些負面消極的信息被家人帶回來後(生氣、埋怨、斥責等),我們千萬不要陷入其中;否則,猶如揚湯止沸,也像用乾柴去救火,只會把事情越搞越糟,這個時候,你想不焦慮都不行。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主動隔離負面消極的信息,就像森林著火,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一股腦的沖進火海,而是盡快設置防火隔離帶,別讓大火蔓延開來;
同樣道理,孩子(或丈夫)一回家,沒有個好臉色,動不動就發脾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提醒自己——「森林」著火了,我要主動隔離負面消極的信息,就像金婚老奶奶的那對軟膠耳塞——你說什麼?我聽不到哦。
(三)理性地思考分析,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
古往今來,往往是那些理性思考,並且擁有足夠耐心的人,才能夠避免焦慮,從而笑到最後。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和老對手司馬懿干仗,就顯得耐心不足了;
又是派人三番五次去敵營請戰,又是送司馬懿女人的服飾(當時有輕視女性的風俗),意思就是說:司馬懿你這個膽小鬼,不敢應戰,還是回去做個「閨房小姐」吧。
而且在軍營中也是沉不住氣,大事小事都要抓,而且起早貪黑胃口不好吃得少,結果沒兩下就一命嗚呼了,雖然留下個「鞠躬盡瘁」的好名聲,卻逃不過因心力交瘁(焦慮)而敗北的事實;
倒是司馬懿能夠沉得住氣,盡管被對手指爹罵娘甚至各種侮辱,依舊理性的堅持自己的原則——只守不戰,體現出了軍事家的格局以及足夠的耐心。
其實,經營家庭、婚姻,教育孩子,何嘗不是一場戰斗?如何守住內心的底線和原則,如何與「對手」周旋,以換取最後的勝利(幸福和諧的家庭),是每一個父母不可不專研的智慧啊!
⑹ 焦慮症會有玩游戲的慾望嗎
焦慮症也有玩的慾望,一但去玩,沒有預想到自己的成績,到時候也會讓自己更加的焦慮。
游戲裡面明明可以得第一了,沒有得到第一,那就會更加的使自己焦慮。
⑺ 得了焦慮症怎麼治療
1、對患者們的心理治療: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病,那麼在此建議患者們可以進行心理的治療,可以進行心理咨詢來治療調整焦慮症的病情。心理治療有放鬆訓練,可以讓患者們的內心放鬆、肌肉放鬆,緊張的神經放鬆,通過呼吸來調節,讓身心放鬆來消除雜念,這樣就可以減少焦慮症的情緒出現。
2、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當患者們焦慮情緒出現的時候,可以轉移注意力,分散一些,這樣就可以減少焦慮情緒的增多的,例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看電影、玩游戲、登上、游泳和親人朋友逛街吃飯等,這些都會適當的轉移患者們的焦慮情緒,從而減少焦慮症的出現,當患者們的注意力分散就不會有過多的焦慮。
3、葯物的治療:焦慮症是有葯物的,西葯的效果是很見效的,可以抑制緊張的神經,起到安神的作用,緩解神經疲勞,如果是較為嚴重的焦慮症患者們,一定要堅持服葯1-2年,這樣才可以治療好焦慮症。而且患者們可以通過心理的治療配合著葯物的治療,兩者合一會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4、中醫的葯膳療法:通過飲食和中葯材的結合來治療焦慮症,焦慮的情緒我們是可以消除的,通過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以及中葯材的靜心安神的效果,就可以慢慢消除人的焦慮情緒,緩解神經的異常,讓神經放鬆,讓身心放鬆,這樣就會減少焦慮症的出現,而中醫的葯膳不僅可以治療疾病,還可以補充人體的營養物質,是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⑻ 請問焦慮症的病人可以玩電腦游戲么
心情放輕松的對待醫生的話吧~最重要是自己的感覺~你覺得你玩了不焦慮,你就不焦慮了~希望你早日康復,焦慮症很好治的~重要的只是你自己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