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手腕屬於傳統體育游戲嗎
❶ 掰手腕算極限運動嗎
不算。扳手腕是人人都能完成的運動,不算高難度運動,只是輸贏不一定。
極限定義
極限運動是由多項成型運動項目以及游戲、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動作演變來,參與人群以年輕人為主的高難度觀賞性體育運動。人類在與自然的融合過程中,藉助於現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身心潛能,向自身挑戰的娛樂體育運動。它帶有冒險性和刺激性,除了追求競技體育超越自我生理極限「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外,更強調參與、娛樂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礙時所獲得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同時,它還體現了人類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保護環境的美好願望,因此已被世界各國譽為「未來體育運動」。
CX——中國的極限運動:
CX的全稱「CHINA X-GAME」,由中國極限運動協會首屆舉辦於1999年,是中國極限運動的權威賽事,是極限運動專業人才以及廣大愛好者的嘉年華盛會。
運動由來
極限運動本身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些挑戰性高的非奧運非世界運動會項目廣義上都可以叫做極限運動,比如蹦極、攀岩、懸崖跳水等等。但是狹義的極限運動單指各個大型極限運動會中包含的成型的項目,比如極限摩托車、極限輪滑等等,由於運動會中的這些極限運動經過長時間的系統發展已經有了規模,組織嚴密,規則完善,比賽合理,因此很多項目正逐漸被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吸收,比如小輪車競速已經成為奧運項目,滑雪板U型池也是正式的冬奧項目。那麼這些極限項目的出身簡單來說就是兩種,一種是由一項成型運動演變來的,比如極限摩托車就是由motocross分化出來的,極限滑雪是從普通的滑雪演變來的等等。而另外一些是從游戲、生活和工作中演變來的,比如滑板、攀岩等等。國際上的極限大賽有很多,但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每年夏季和冬季各舉行一次的EXPN極限大賽,每年的參賽項目都有些微妙的改變,一些形成組織並有完善規則的新興項目在不斷被吸納,而一些開展已經非常廣泛,群眾基礎雄厚的項目則被請出,比如直排輪滑已經不是EXPN的項目就是這個道理。
項目分類
極限運動的項目許多都是近幾十年剛誕生的、方興未艾的體育項目,根據季節可分為夏季和冬季兩大類,運動領域涉及「海、陸、空」多維空間。
夏季極限運動主要比賽和表演項目有:BMX、滑板、難度攀岩、速度攀岩、空中滑板、高山滑翔、滑水、激流皮劃艇、摩托艇、沖浪、水上摩托、笨豬跳、輪滑的U 台跳躍賽和街區障礙賽、100米和200米等運動項目。 由於極限運動有其「融入自然(自然、環境、生態、健康)、挑戰自我(積極、勇敢、愉悅、刺激)」的「天人合一」的特性,使得極限運動在歐美各國的風靡程度簡直可以用瘋狂、魔力來形容。以滑水和滑板為例,僅在美國,滑水愛好者就有110萬之名,職業滑水隊、表演隊更是星羅棋布, 已經成為許多城市重要的都市文化「大餐」;而滑板運動的發燒友更是多達450萬之眾。 由於滑板運動太過驚險、刺激,在20世紀60年代,滑板運動曾受到有關國家政府嚴令禁止,一度淪為「地下項目」,一直到80年代中期,滑板項目才重見天日,使這項「都市魔幻」卷土重來,其聲勢之在、影響之廣,以致於成為許多精明廠商眼中的「印鈔機」。滑板天皇巨星托尼·霍克(Tony Hawker)和安迪·麥克唐納(Andy Mcdonald )在許多年輕人眼中無疑是和喬丹(籃球)、皮特·桑普拉斯(網球)一樣的超級偶像。
❷ 體育課選課民族傳統體育是什麼呀
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
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游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盪鞦韆、劃龍舟。
(2)掰手腕屬於傳統體育游戲嗎擴展閱讀
表演項目: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 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
結婚這天,男家親族騎馬迎接,女家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里程內互相追逐。
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❸ 哈薩克斯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什麼
哈薩克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有馬上摔跤、滑雪、哈薩克族摔跤、掰手腕、擲白骨頭、賽馬、賽走馬、狩獵、叼羊、姑娘追、拍打毛線球、躺倒拔河、盪鞦韆等。此外還有多義波等棋牌類比賽。
❹ 童年游戲的身體對抗
人數要求:2人以上
場地要求:小型空地
道具要求:(無)
規則說明:不需要任何運動器具,把一條腿抬起來,放到另一條大腿上。用手抱著抬起的腳,單腿在地上蹦。玩的時候大家都用抬起的那條腿膝蓋來攻擊別人,可以進行單挑獨斗,也可以進行集體項目,以腳落地為輸。運動性:鍛煉腿力和培養集體意識,而且規則明確、競技性強,更因為具有安全性而得到了極大推廣。可操作性:男孩子都喜歡。
評價:這是很經典的一個游戲,而且韓國娛樂節目《情書》中也玩過這個游戲。可見,這不僅僅是少兒玩的,成年人也可以玩。 握手平衡
人數要求:2人
場地要求:場地不限
道具要求:(無)
規則說明:兩個人反位站立,四個腳在一條之線上,擺出類似於馬步的姿勢,前腳相抵。兩個人的手握在一起,通過向對方施力和放力,盡可能是對方失去平衡而獲勝。
評價:這種游戲的架勢頗有一點「太極」的感覺。不僅適合於任何年齡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也可以玩。
推手平衡
人數要求:2人
場地要求:場地不限
道具要求:(無)
規則說明:兩個人面對面站立,相隔一定的距離,用雙手推對方。首先失去平衡而挪動腳步者為輸。
評價:看似簡單的游戲,卻還是有一定的技巧性,用力過小,容易被對手推到,用力過大,容易撲空而失去平衡。
繩索平衡
人數要求:2人
場地要求:場地不限
道具要求:繩索
規則說明:兩個人面對面站立,那一根足夠長的繩子呈S形繞在兩個人腰上。通過雙手控制繩子的「收」與「放」,盡可能使對方失去平衡而獲勝。
評價:這個游戲與上面兩種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流行程度也不如以上兩種(大概是因為需要道具),但是可玩性也很強。 人數要求:2人以上,人多為佳
場地要求:小型空地
道具要求:(無)
規則說明:每個人只能單腳著地,互相推,盡可能把對手推出界外或者使他雙腳著地。
評價:很簡單的游戲,小時候似乎玩的也不多,但我覺得這確實是一項有趣的運動。 人數要求:6人
場地要求:小型平坦空地
道具要求:(無)
規則說明:騎馬打仗,一種中國傳統民間兒童游戲。唐朝李白也曾在《長干行》中說:「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是小孩子拿竹竿當馬騎,在房間里跑來跑去。長大一些的孩子就不再騎竹馬了,變成互相當馬,背在背上。一個人背著另一個人,被騎的就是馬。主要在沙地上打,否則摔下來太疼。首先十幾個孩子分成兩撥,然後自願組合,兩人一組,一般比較高大的孩子當馬,把另一個背起來,然後兩撥人就上馬開打,對沖。騎馬的人可以用手拉扯對方,只要把人從馬上拉下來或使對方連人帶馬一起摔倒,對方這一對就得下場。直至對方一對都不剩。當馬的孩子不準動手拉扯對方,但可以用身體去撞對方的馬。做一匹好馬是很要學習一些戰術的:一般開始對沖的時候都是兩三對一起沖到對方最厲害的一對面前,合力給他拉下來。但也不是太奏效,因為對方總會有別的人保護。所以大部分情況是比較厲害人和對方正面拉鋸,不厲害的就想辦法迂迴到對方後面去偷襲。如果迂迴的時候受阻被幹掉也只好認倒霉了。騎馬打仗。 人數要求:2人
場地要求:一張桌子
道具要求:(無)
規則說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手掌相握,另一種是手腕接觸。
評價:掰手腕算不上游戲,但是流行程度很高,也是不錯的鍛煉力量的方法。 人數要求:2人以上
場地要求:比較空曠的平地,」己「字形的對抗劃線。
道具要求:無
規則說明:游戲以推,拉等身體對抗為主要手段,具有一定危險性。游戲前約定游戲總人數並分二組;各從大本營出發,以一方腳踩入對方大本營的」三角劃線區「為勝。區域劃分:我方城池,對方城池,城外。雙方隊員,不可直接從一方城池進入另一方城池,以腳觸地為判定依據,違者,當離開此局,不可再幫助本方人員。可相互對抗區域:城內對城內,城內對城外。城外的人不可對同處城外的人進行身段對抗。當城外的人與城內的人正處於對抗中,」城外人對城外人不能對抗「的規則失效。從大本營出發到城外,有二個直線位置,是游戲的主要對抗區域。也是游戲中對抗強度比較大的地方。危險度較高。 人數要求:5人以上
場地要求:平滑的牆面,牆面長度不少於4M
道具要求:(無)
規則說明:分為兩組,分別站在牆的兩側,由力量較大者往中間開始與對方進行身體對抗,不能用手,單純以身體力量。雙方組員要同時加入,以保持相互之間的公平。中間的人被擠出去之後,人數少於4人時決出勝負,剩餘人數多的一方勝利。
評價:這是一個南方鄉村的學生在冬天的時候才會玩的游戲,由於當時很多地方的教室冬天都很冷,目的是為相互之間取暖。這種游戲受傷的可能性相對以上的游戲而言要大,但是由於是課間的游戲,為了保持身體的溫度而進行的短時間的運動,比獨自小跑要得到的溫暖要多。
❺ 掰腕子用的是哪部分肌肉掰腕子能代表力量大小嗎
對於掰腕子來說很多人都會發出全身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覺得掰腕子就能代表整個力量,也覺得胖人就會得冠軍,瘦人就不一定能贏過。胖子其實掰手腕所有的發力還有整個過程,不一定能贏得比賽。最主要的當然是看前臂肌還有二頭肌三角肌,這些臂力一定要綜合地用力才能贏得掰腕子的決賽。這只是一種很小的游戲,在20世紀的時候,很多地區通常會拿掰腕子作為比賽成為臂力,腕力的一種運動。
肢體力量因此我們想要在扳手腕的時候能引起掌聲,一定要鍛煉肢體上的力量,通過做俯卧撐,平時舉啞鈴都可以鍛煉手臂的肌肉,讓肌肉更發達。在生活中雖然掰手腕是一項特別簡單的游戲,但並不是體育正規的運動,在掰手腕的時候只要樂在其中就可以了。
❻ 扳手腕比賽的國際規則到底是什麼
1、參賽者統一採用右手(互握拇指,不戴任何防護物)進行比賽,雙方右手肘著檯面,並成一直線。左手可握住比賽台上的握把,軀干不能觸及比賽台。
2、比賽採用3局2勝制,每局比賽1分鍾,每局中間休息1分鍾。
3、比賽的預備階段,雙方選手的肘部必須處於中間,肘部屈曲度由選手們自行確定。手與肩膀的距離不允許少於一個拳頭的位置。開始口令一律為「預備、開始!」。
4、比賽中,拳頭端部離檯面小於10厘米或觸及對手決勝墊者輸;任何時候,選手肘部都要和墊板接觸,單腳離地、肘關節離檯面或離開規定范圍者輸。
5、在相持情況下,每局時間終止時,以扳向己方者勝
6、比賽時選手第一次犯規將受到黃牌警告,當盤犯規兩次則當盤輸。雙方同時犯規,先犯規者輸
7、發現下列為犯規動作:
1)採用下蹲動作;
2)將對方手腕往己方處下拉;
3)雙腳離開地面;
4)搶令;
5)肘離開肘墊;
6)鬆手;
7)手腕和自己的身體接觸;
8)危險姿勢且不及時改正;
9)不與裁判配合,延長擺正手位的時間。
8、參賽選手不得蓄長手指甲。
9、若選手的比賽姿勢存在受傷危險時,裁判有權停止比賽。裁判的判決就是最終判決。
10、比賽中,選手要謹守公平競賽原則,禁止任何有違體育精神的行為。
(6)掰手腕屬於傳統體育游戲嗎擴展閱讀:
提醒
掰手腕也要做熱身活動因掰手腕而骨折的病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掰手腕靠的是爆發力,他猛然發力,肱骨周圍的肌肉突然收縮,當力量超過骨頭承受能力時,就骨折了。
掰手腕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通常情況下,大家都是在非運動狀態下進行掰手腕,這時得先做好熱身運動,把手臂活動開來。而且在掰手腕過程中也要注意循序漸進地用力,不要一開始就猛地發力,否則可能會導致骨折。」
12年11月28日,青島城陽區人民醫院就接診了一名肱骨骨折的17歲大男孩。導致他骨折的原因就是掰手腕。
❼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都包括那些項目
1、「彩月亮」是苗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上古時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為戰爭失敗,分散隱入深山菁林。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頂上立一樹桿,桿上系紅腰帶,然後令男女青年繞桿對月吹笙跳舞。於是失散的部落民眾聞笙紛紛聚集於樹桿之下,大家立誓團結,發奮振興部落。
「彩月亮」在歷史的長河中已嬗變為慶祝豐收和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喜慶活動。
「莊稼黃,蘆笙狂」每年金秋時節,苗族的「彩月亮」就開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著明月圍著兩棵花桿歌舞。如果你有幸參與他們一起「彩月亮」你就會聽到這樣的腔幫:
「唱歌要唱一對對,單人一個唱不成,單絲一根不成線,獨木一根不成林。」「唱歌還要一雙雙,少了一個唱不響,少了一個唱不好,我來跟哥把腔幫。」
能在15米的高桿上吹奏蘆笙,完成各種驚險而優美的動作。集蘆笙﹑舞蹈﹑雜技和苗族風情於一體,是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一顆奇葩。
2、「較腳勁」是仡佬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項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了生存,他們常年奔走在貴州高原陡峭的山間小道上。腳力柔弱,稍有閃失就會跌入萬丈深淵;不練就一雙鐵板腳,就爬不上難於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沒有扎實的腳勁就走不出野獸出沒的大箐林;雙腳無力,在涉江過河時就會葬身魚腹。
為了練就過硬的腳勁,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勞作之餘,尋一寬闊的山間草地,互相用腳比試。比賽雙方通過腳的壓、勾、掃等動作使對方失分,勝者則獲得人們熱烈的掌聲。這項民間體育活動,就逐漸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傳統體育運動。
3、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古近期就有了燦爛的農耕文化。由於苗族人民遷徙居住在深山箐林,開墾的田土和耕種的莊稼常被野獸糟蹋破壞。為了驅趕野獸,他們創制了「響節」。「響節」又稱「雞幾棒」:或「挑桿」,「響節」除了用來對付野獸,還可以用來馴養家禽。在古代,由於戰爭頻繁,還用作戰爭中攻城的火器。後來,「響節」逐漸演變成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強身健體的傳統體育項目。
「響節」通過用「響節」棒挑、擲、擊、敲、打等動作,訓練人們的靈敏度、奔跑速度、判斷力等。以此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龍」這一體育項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戰中為營救自己的首領演變而來。
傳說苗族先民的首領被敵方以談判為名關押,關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顧一切,赤足從火龍背上踩過。又以一把把利刀插進絕壁,架成刀梯,攀上懸崖,救出首領。此後了今天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5、《蓮花十八項》起於清朝光緒年間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盛行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烏江中下游一帶。這一民間舞蹈取材於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納了貴州高原的靈氣,體現了土家人獨特的民風,展現了土家人粗獷而豪邁的性格。《蓮花十八項》要求所有舞蹈者張開雙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和關節,在有力而清脆的擊打聲中,盡情抒發心中的激情,《蓮花十八項》的基本動作有「上九響」「下九響」之分。因而被稱為「蓮花十八項」。表演時,要求拍打節奏統一,動作協調,舞蹈時不計人數,不受任何場所限制,茶餘飯後,田間地頭,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項群眾性的健射舞蹈。該項目於1999年貴州參加全國第六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並獲表演項目一等獎。
6、蘆笙是苗族的象徵,是苗家歡度節日必不可少的樂器。蘆笙有幾十個種類,幾十種曲調,蘆笙舞有上百個動作。表演的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奇異。其中有的清新活潑,有的歡快熱烈,有的輕松幽默,有的險奇優美,「蘆笙技巧」把音樂舞蹈與體育融為一體,生活氣息濃郁,深受苗族人民喜愛。
《金築蘆笙》難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過空中踩碗,滾舞、前翻、後翻、登梯、疊人等動作充分表現了力量與技巧的結合,整套動作朴實粗獷、剛柔相濟、動靜分明、造型優美,令人兒,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稱猴兒鼓,是苗族傳統打擊樂器。
「豐收苗鼓」流傳於貴陽花溪、孟關等地,是當地苗族群眾在豐收後舉行的一項舞蹈與武術相結合的體育活動。豐收後的苗寨,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在悠揚的蘆笙曲中,圍著苗鼓跳起了歡快的舞蹈。舞蹈時,姑娘手持手槌擊鼓,邊打邊跳,一套動作打完後更換另一套。擊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紡線,插身,打穀等勞動場面,舞蹈中還表現了苗族群眾喜愛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整個舞蹈鼓聲不停,歡笑不斷,鼓聲回盪著豐收的喜悅。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間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活動。它對抗性強,趣味性濃,不受場地大小限制。是一項鬥智斗勇,練功角力,又便於開展的活動。
其競技方式是:在地上劃一「界河」,比賽前運動員分開站立,比賽開始後,中線即不存在。比賽中,兩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將對方推
離原位為勝。在比賽中,可通過巧力取勝,但不能抓人或拉人。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鍛煉臂力和腿力。
9、「壘營盤」原名「營盤舞」。它取材於苗族先民為保衛而進行的防禦戰爭。表演者吹奏蘆笙,壘成營盤,形成圓圈,表示四方布滿勇士,營盤中央豎立帥旗,勇士們「四面開弓」「倒立」、「上肩」揮舞帥旗,舞象徵營盤堡壘堅固,士氣高昂。「壘營盤」是苗族同胞表達懷念先民們的歷史偉績和不屈不饒的英雄氣概而創作的舞蹈。隨著社會發展,如今「壘營盤」已成為苗族男女鬥巧的活動。它不受場地、音樂、人數限制。其特點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蘆笙舞曲的同時,進行翻滾、倒立、吊掛、倒背等技巧表演。動作節奏鮮明,剛柔相濟,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壘營盤」是畢節地區苗族人民最為廣泛流傳的娛樂健身活動。
10、「烏蒙鈴」原名「鈴鐺舞」,彝語「啃荷唄」。它取材於彝族先民開疆拓土,馳騁疆場的各種活動。最先是一個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節」時進行表演。流傳至今,以變成節日和慶典活動中的舞蹈。是畢節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傳統體育舞蹈之一。
「烏蒙鈴」表演時不受場地、音樂、人數的限制。鈴聲象徵著騎士在戰場上的高昂鬥志,羊皮鼓鼓點象徵著勇士出征的號角,手握若干只用綵帶紮好的銅鈴,腳踝上系鈴鐺,邊跳邊舞鈴聲悅耳,動作粗獷,剛勁有力。體現了烏蒙山區彝族人民淳樸,直率的性格。
「疊羅漢」「抱腰舞鈴」「相互背馱」「前後翻滾」「倒掛金鉤」「雄鷹展翅」等高難度動作,運動量大,造型美觀,舞蹈和竟技和諧統一。「烏蒙鈴」是一項頗受彝族群眾喜愛的健身娛樂活動。
11、「德沙呱」漢語譯意為「刺錘舞」。主要流傳在獨山縣上司鎮墨寨鄉
琴揚村一帶,是布依族一種特殊的,古老的武術舞蹈形式。
每逢昏喪嫁娶,民族節日,蓋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相集約會,揮錘起舞。
表演形式為男女群體性武術舞蹈,以手上舞刺錘動作為主,腳上動作為輔,名稱為「搶刺」「劈刺」「撥錘」「絞錘」「崩錘」「馬步」「弓步」「彈,踢,勾,鏟」等。舞姿遒勁有力,具有陽剛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無畏,熱愛家鄉,熱愛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錘,俗稱「狼牙棒」使用的武術套路是先防後攻,防多於攻,防中有攻,以防為主。
12、「弦鼓樂」是一種別具特色,歷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間傳統體育舞蹈,流傳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龍鄉祥寨村和都江鎮五坳坡一帶。
最早是專門為慶祝「開始插秧」和「開始織布」兩項祭祀活動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鼓身用整筒圓木刨光鏤空而成,兩頭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側嵌上一對牛角並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種,三弦代表紡織,水族的耕織文化由此可見一斑。
表演人數不限,表演時男女圍鼓吹跳,表演場面壯觀熱烈,動作以其特有的肢體語言,生動記錄了水族先民艱苦創業的歷程,表現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園,人旺糧豐的美好願望,它是水族人民間文化藝術中獨放異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項目。
13、這是苗族姑娘過「菜花節」時舉行的一個傳統表演。這個比賽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通過穿花衣裙比賽,既向人們展示了苗族婦女服飾的絢麗多姿,也表現了苗族姑娘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還體現了苗族同胞團結協作,和睦共處的集體精神。
❽ 民間游戲有哪些
民間游戲:
1、老鷹捉小雞
老鷹捉小雞,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是一種多人參加的益智娛樂游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這種游戲,對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合作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游戲需要至少三個人,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餘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運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
❾ 扳手腕游戲的目的和意義
掰手腕游戲的目的:是為了拉近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同時培養同學們勇於奮斗、頑強拼搏的優良品質。
意義是創設愉悅的游戲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親歷游戲過程,感受游戲活動中激烈競爭的場面。
❿ 請問下誰知道上海弄堂九子游戲具體內容
「打彈子、滾圈子(俗稱滾鐵圈)、踢毽子、盯核子(盯橄欖核)、造房子、拉鈴子(拉叉鈴)、刮片子(刮香煙牌子)、摜結子(翻麻將牌)、抽陀子(抽賤骨頭)」
摜結子 縫起一個小沙包,撿上幾顆稱手的石子,這大概是除翻香煙牌子外最受歡迎的游戲了。規矩多的還會搬個檯子,玩點花式;大多數時候也就是席地而坐,把自己玩成只「泥猴子」。
規則玩法 檯子1張,骨牌6隻,結子1隻。持6隻骨牌擲向檯面,隨後將結子甩手拋向空中,接在手心,拋接之間將桌上6隻骨牌相繼翻成白色(正面)、橫式、豎式、最後翻成黑色(反面)為比賽終止。上拋結子需在10次內完成1式,超過10次的加次數10次後進入下式。結子、骨牌每落地一次(出檯面)判作二次拋結子。拋結子次數少者名次列前。
扯鈴子 這是個需要苦練和技巧性的項目,常常是一群小鬼傻愣愣地看著大人們把個茶壺蓋子耍得呼呼生風。
規則玩法 在5平方米的場地內放1隻鈴子,1付連繩的扯柃棒。運動員兩手各握一根扯柃棒,設法將場內的鈴子在扯柃棒繩子上轉動起來,並變換各種動作,時間為3分鍾。鈴子轉動為比賽開始,記1分;3分鍾內鈴子連續轉動,不出現落地記5分;鈴子在繩上、棒上、空中、地上每變換一種動作加1分,每落地一次扣1分。得分多者獲勝。
抽陀子 這大概是弄堂游戲里最宣洩情緒的一項了,不少大人在教育小孩時也會搬出「賤骨頭」作範本。
規則玩法 一般老上海人管它叫抽「賤骨頭」。一根棍子上綁一條牛皮筋,抽在地上轉的陀螺。陀螺有大有小,有木的有鐵的,還可以比賽,2個陀螺對撞,誰的被撞停就輸了。
套圈子 游樂園里的保留節目,一角錢換上十個圈圈,可每次總是眼看著要套中就被彈開。爸爸們往往是個中高手,一邊教育孩子不要上當受騙,一邊大顯身手。
規則玩法 在6米×2米的長方形場地內,從起套線1.8米處起放20個瓶子,間隔距離為縱向0.4米、橫向0.3米。准備直徑為11厘米的套圈10個。比賽時每人持10個圈,投10次。從起套線直線向前的瓶子分值依次為1、2、3、4、5分。未投中計0分。運動員腳踏或超過起套線為犯規,投中無效。根據運動員套中分值的總和計算,分數高者名次列前,如總成績相等,按單次分值最高者列前。
頂核子 花個幾分錢買包橄欖,吃完之後再小心翼翼地把核洗得乾乾凈凈就是現成的道具。1.5的視力就是這么操練的吧。
規則玩法 在場地內畫直徑10厘米、20厘米、40厘米三個同心圓圈,每圈線寬3厘米。核子(橄欖核)2個,一個放在圓心,一個由運動員手持。運動員身體須直立,用兩手指持核子,頂中圈心核子。每名運動員可進行5次頂核子,如未頂中圈心核子為0分,如頂中,以核子最後所落的位置計算得分。10厘米圈為1分、20厘米圈為3分、40厘米圈為5分、40厘米圈外為10分。頂核子時,頸部傾斜角度不得超過8.5度,手持核子不得低於頸部。根據運動員5輪得分總和計算成績,分數高者名次列前。
滾輪子 把廢舊鋼絲繞個圓,在天井裡一個人也可以玩上半天。用一些玩家高手的話說,這可是既有助於開發動手能力,又能提高平衡能力的項目。
規則玩法 在一個20米×4米的長方形場地內,放置3根圓柱。准備滾圈和鐵鉤各一個。聽到出發信號後,從起點用鐵鉤鉤住輪子向前滾動,在滾動中繞每根圓柱一圈後返回。不得用手接觸滾圈,如果輪子倒地,可在倒地處扶起重來,但需加時5秒。最終所用時間少者為勝,若成績相等,則按輪子倒地次數少者列前。
打彈子 幾乎每個孩子兜里都少不了幾顆花花綠綠的玻璃彈珠,除了從小夥伴那贏的,最直接的來源,就是家裡的水仙花盆。
規則玩法 最簡單的玩法是「互彈法」。一人將彈子彈出,另一人用彈子擊發,擊中者贏對方一枚,未擊中,對方擊發。另一種玩法是在地上挖六個拳頭大小的坑,前五個坑間隔一米,最後一個坑間隔兩米,為「主坑」。從第一個坑外一米處開始彈球,球不入坑則輪換。同一球連進五坑再進「主坑」後成為「主球」,「主球」可射殺任意其他彈球,被彈中的球算作失敗。其他球可通過連續擊中「主球」3次成為「新主球」。最後剩下的彈球為贏。
造房子 這應該是女孩子們的最愛了,拾塊紅磚,畫上房子,就可以拿「畫筆」當道具開始游戲了。大多數時候還會在最頂端寫上「大前門」三個字,那可是決定勝負的最高目標。
規則玩法 在長4米寬2米的平坦長方形地面上畫上四層樓房,依次將小方磚踢入每層樓房,按照樓房格子的安排進行單腳或雙腳跳躍,回到起點為完成。磚必須踢入指定樓層方才作數,跳躍時單雙腳不得踩線,跳錯樓層必須重跳。勝負依據運動員完成建造各層樓的時間進行比較,用時少者列前;用時相當以重跳、重踢次數少者為勝。
跳筋子「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哼著童謠,和著節奏,這應該是「弄堂九子」中流傳最長久的項目了。人多的時候總會由兩個高手分別率領兩隊比賽;人少的時候一跟橡皮筋加兩個小板凳,一個人也可以玩得熱火朝天。
規則玩法 依從膝蓋、垂手、腰部、肩胛、頭頂再依次往還的次序分9級進行比賽。每隊三人,將橡皮筋拉開成等邊三角形,對手三人須在標志物處按同一節奏、統一規定動作進行比賽。在任一高度未按同一節奏、統一動作和換位即為失敗,停止比賽。最終按完成規定動作級數高者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