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游戲躲避炸彈營救小動物
Ⅰ 我想找一十多年前玩過的小游戲,裡面有一個類似於小人一樣的小動物,放炸彈,炸出來很多的小鬼。
炸彈人吧,每關最後有個門,一炸門能炸出怪來,時間到的話會出現許多金幣怪。這個游戲在小霸王上有好幾個版本,一般玩得都是1代,在gba、ps上也有這款
Ⅱ 如何組織幼兒參與游戲活動反思
幼兒游戲是學校幼兒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游戲是一種群眾體育活動,一方面可以鍛煉身體,另一方面對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下面是愛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反思,供大家閱讀!
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反思篇1
游戲是童年時代的夥伴,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游戲是佔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是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兒獲得快樂的原動力。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而區域游戲又是幼兒一日游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游戲過程中,幼兒的各種能力、意志品質得到了發展,促進了幼兒個性的形成。區域活動的開展是充分發揮幼兒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如何合理組織好小班幼兒的區域活動,積極引導幼兒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品質,真正體現區域活動的真諦,這與了解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學習特點有較大聯系。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學習特點,只有對幼兒的學習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合理、正確的指導。
一、游戲初期階段
幼兒表現:我只要玩——單一、獨佔地玩
幼兒在家習慣於獨自玩玩具,到了幼兒園,他只要玩自己喜歡玩的玩具,不管別人怎麼樣,他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不會等待更別說輪流使用。相應措施: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發動幼兒從家裡帶一些自己喜愛的玩具到幼兒園來,這樣幼兒在活動時能與自己熟悉並喜愛的玩具為伴,就會有親切感、安全感。教師只提供一些簡單材料。由於幼兒剛接觸游戲,水平很低,不會互相謙讓,自己玩喜歡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時就不願意給,所以教師要提供數量充足的相同玩具。相應措施:(1)活動時間靈活。幼兒在家裡自由慣了,一下子就規定他們在某個時間才可以進入活動區,他們會感到壓抑,所以設置活動時間要靈活一點。如有的幼兒一入園,就讓他到活動區去,以轉移其入園時不愉快的情緒。(2)活動地點隨意。在活動區內,可以讓幼兒自由走動,不要硬性規定、限制他們在某一區域內活動。(3)活動內容自主。在活動時不強行分配,可以暫時滿足幼兒獨享玩具的願望,逐漸要求幼兒學會與他人合作、分享。
二、游戲發展階段
幼兒表現:我也要玩——模仿、交換玩、一起玩
幼兒入園以後,自理能力逐漸增強,開始適應幼兒園生活,並產生了較多的模仿行為。他們不再局限於玩自己的玩具,嘗試學著和小朋友交換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們還常常模仿老師的樣子,自己做小老師。
相應措施:(1)這一階段,幼兒之間互相比較熟悉了,開始有一起玩的願望,老師抓住機會,強化他們的這種合作趨勢。活動過程中要及時幫助幼兒協商、解決發生的問題,保證幼兒活動正常開展。(2)培養幼兒分享精神。由於幼兒年齡小,角色意識很弱,再加上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活動時常常會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小的錯誤。因此,不能過分強調游戲的逼真性。三、游戲提高階段
幼兒表現:我想要玩——發揮想像、創造性地玩
這個階段的幼兒對於活動區已經比較熟悉,進入活動區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選擇性和堅持性。他們在活動中常常很快完成一區的活動,然後會選擇其完全沒有安全意識。
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反思篇2
一次游戲活動時間,我讓幼兒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可是一慣當老鷹的曾一名小朋友卻遲遲不動,像很委屈似地低著頭,問他怎麼了,他竟然說:「老師,我想玩『小雞捉老鷹』的游戲!」「為什麼?」我急忙問道。曾一名仰著小臉,滿懷希望地說:「老鷹一次次捉不到小雞,小雞們更不怕它了,越來越勇敢,一看到老鷹就去追趕它!」啊……
看到這個場景,我首先想到的是,為什麼要讓一個孩子「一貫的當老鷹」呢?其餘的大部分孩子一定就會一貫的當小雞,還有一個孩子一貫的當母雞了!這樣的「老鷹」,說實在話,其實也真的沒有「喜歡當」的理由!游戲的特點之一就是自主性,趣味性!所以,假如我遇到以上這樣的場景,我會幫助曾一名,教他做個勇敢、厲害的老鷹!
我想,既然曾一名能夠一貫的當老鷹,既然是滿懷希望的對老師說那些話,表明他是多麼的想捉到小雞,表明曾一名還對自己存有希望,只是想得到幫助,讓自己可以捉到小雞!所以我會給於幫助!
找到原因,我准備對症教育!「曾一名,想想你為什麼會一次次捉不到小雞呢?」讓孩子自己找找原因,是否是因為個子過矮,跑的速度過慢、轉身的靈敏性不夠,不會聲東擊西麻痹母雞媽媽……..然後,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找對原因,尋求對策!
為了讓曾一名學會掌握方法,我示範給他看。我扮作一名老鷹,給曾一名小朋友一個學習的機會,讓他學到捉小雞的訣竅!師:「老鷹家族的孩子,都是勇敢的、厲害的,要有過硬的本領才行啊!我是一隻老鷹,讓我教給你捉小雞的本領,好嗎??你可要用心學習啊!」然後教師示範游戲,請曾一名仔細觀察,學習技巧。然後在游戲中指導孩子,運用技巧!相信孩子在掌握要領之後,會勝任老鷹的角色,激起游戲的興趣,才會自主投入到游戲中去!
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反思篇3
《3-6歲兒童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為了讓孩子們積極參與戶外游戲活動,促進身體健康,我主張要組織情境化的戶外游戲活動。
1、要求情景化的原因是孩子們的年齡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戶外游戲中容易出現難組織的問題,如果咱們如果單純強調紀律,又會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所以才會要求進行情境化的戶外游戲,吸引幼兒的參與興趣。
2、情境化的具體要求是:通過場景的創設,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的扮演,讓孩子們在充滿趣味性的的游戲情節中,依賴游戲材料的支持,主動、愉快地進行基本動作的練習。同時也能讓讓幼兒在扮演角色中獲得真實的內心體驗,在動作技能鍛煉的同時獲得情感的熏陶。所以游戲本身的情節設計才是最主要的,它是促進孩子們主動積極有興趣的參與游戲的關鍵。像汪裕芳老師上的音樂游戲,就是通過設置火車從火車站開往各地的情境,並且配上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使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游戲中得到升華。
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學藝術就是在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就肯全力用腦去做事情。」情境教學就是一種促使教學過程變成能引起幼兒極大興趣,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教育方法。在體育活動中,教師應根據班級幼兒的身心特點,運用故事、游戲、音樂等形式,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創設情境引導幼兒在愉悅的環境中進行鍛煉。
一、運用故事創設情境
幼兒活潑好動、思維活躍,且注意力易分散,重復動作技能的練習會使他們易於疲勞,產生厭煩情緒,以致經常出現教師難以實施教學的現象。因此,把體育活動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展開體育教學,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在人景動情中促進各項教學目標的達成。比如,在執教小班體育活動內容「練習手膝著地向前爬、往後爬」時,設計擬人化的「小螞蟻運糧」故事情境,構思了有趣的故事情節——螞蟻寶寶跟著螞蟻媽媽出門玩,在草叢里發現了糧食,但在把糧食運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種種困難,如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氣、遇到大甲蟲等。在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中,「螞蟻寶寶」時而興奮、時而緊張,積極主動地完成了一系列動作鍛煉要求。
二、運用游戲創設情境
游戲是幼兒特別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在體育活動中教師可選取優秀的游戲內容,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讓幼兒以不同的角色,藉助體驗角色情感、探索角色生活和創造性地表現角色行為等方式來滿足自己身體、心理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體育活動中往往要根據一定的體育任務來設計游戲情境,將身體動作、情節、角色以及規則組成等融入其中。比如,大班體育活動「勇敢的士兵」,其主要目標是綜合練習幼兒的投擲、跨跳、側身鑽、匍匐前進等能力,培養幼兒勇敢的精神。為此可以創設如下游戲情境:過封鎖區(跑)——爬越電網(墊上匍匐前進)——跳過矮牆(跨越)——跳躍雷區(單腳交替跳)——鑽隧道(側身鑽)——掃射敵機、奪碉堡。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幼兒既掌握了基本動作,達到了鍛煉效果,又發展了動作想像力。又如,在體育活動「飛快行動」中,將教學任務貫穿於「動物大營救」的游戲情境之中,幼兒扮演小救護員,抬著擔架,走過獨木橋(積木)、跳過小河(繩子)、鑽過樹林(椅子),將受傷的小動物抬回救護所。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幼兒根據游戲情節的變化、自我角色的參與,自然地進入活動狀態,走、跑、跳、繞、抬等動作得到練習,並能體驗到完成某一任務所帶來的成功感。
三、運用仿生物聲形動作創設情境
運用仿生物聲形動作創設情境,讓幼兒模仿象行、馬奔、兔跳、鳥飛等工作,能達到入景動情、寓教於樂的目的。比如,在進行大班跳躍教學時,針對跳躍的某個動作讓幼兒模仿某種動物的動作。如側跨跳動作,引導幼兒模仿蜜蜂在花叢中從這朵花飛到那朵花的動作。又如蹦跳動作,引導幼兒想像草地上有許多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在吃草,有的在玩耍……並讓幼兒把小兔蹦跳時的動作模仿下來。諸如此類情境的創設能調動幼兒的思維,促使幼兒在有趣的動作模仿中習得動作。
當然,體育活動中可運用的情境教學法遠不止上述三種。教師在體育活動中設計情境時要注重把握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並根據教學需要把握住情境創設的三個時機:
1.開始階段創設情境。在體育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創設情境以導入活動或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比如,主動提出開一個小動物運動會,讓幼兒戴上相應的動物頭飾進入後續的活動情境之中。
2.基本階段創設情境。在體育活動的基本部分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情境。比如,大班體育活動「搭障礙練跳躍」的教學內容就是跳過障礙物。為此,可以設計學青蛙跳田埂(小長凳)、小河(繩子)
Ⅲ 怎樣開展學齡前兒童身體健康活動
淺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3~6歲的學前兒童是心理發展、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其特點是可塑性強,但在心理發展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較低,自我意識薄弱,極易受環境及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認識、情感、個性、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適應等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目前我國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忽視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養,致使在兒童中普遍存在著獨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難、任性、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創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兒童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為偏差,如孤僻、攻擊性行為、膽怯、多動、吸吮手指、情緒障礙等等。這種狀況如不加以重視,勢必影響幼兒的發展。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幼兒園教育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應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質的基礎。因此。各地幼兒園也進行了相關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也相繼拉開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
一、幼兒園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知行脫節現象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幼兒健康教育」,「幼兒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健全的身體是一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因此保護幼兒的健康,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何謂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於良好狀態,而不是單純地指不患疾病。即健康不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個方面共同構成健康的整體定義。在幼兒園內,很多教師已經明白健康的新概念,並且也知道維護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視並未化作行動上的體現。在幼教實踐中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或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現象並不少見,她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醫生或專職心理教育者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不重視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保護,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紙上談兵。
(二)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橋梁和依託
目前,在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中,並無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數教師尚未接受專門的心理教育培訓,致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心理教育的內容比較零散,更不要說構建心理教育體系了。教師們對心理健康的知識是零星的,缺乏系統性,也缺乏相對固定的教育時間保證,對什麼是心理健康,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幼兒容易出現哪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評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師們很茫然,雖然想對孩子進行心理維護,卻因相關知識的缺乏而無從下手。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或成為一種時髦的口號,卻沒能扎實地實行,當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出現時,教師們或熟視無睹,或束手無策,進一步加劇了幼兒不良的心理。
(三)忽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
教師的職業是一種崇高的特殊的職業,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然而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職稱評定、業務競爭、應試教育、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生活中的壓力和工作中的競爭,會讓教師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顯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成長起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要讓幼兒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遺憾的是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
(四)家園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
現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長們呵呼備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嬌寵溺愛,有求必應;另一方面,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極大提高,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值不斷上升,幼兒在物質的極大滿足中卻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部分家長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環境不良,人際關系的緊張,不正確的教養態度,常會引發幼兒不同的心理問題和社會行為問題,如愛發脾氣、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任性、退縮、易哭泣、過分敏感等;幼兒園中也常見到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幼兒,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攻擊性強等;而家長們並不認為幼兒的心理出現問題,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明顯滯後。
另外有些家長過分強調尊重孩子的個性,一味地欣賞鼓勵孩子,造成幼兒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老師糾正幼兒不良習慣的嚴格要求也當成不尊重孩子,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
二、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一)重視知行統一,把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教育活動中
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視,而沒有完善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系統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內容相支撐,是不能很好落實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視落實到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當中。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制定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主要內容與途徑,同時結合各學科教學,運用教育技能技巧,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如開展主題系列活動「我是健康小明星」,從各個領域有意識地滲透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扎扎實實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強心理健康系統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幼兒教師。因此,就要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邀請專業人員系統培訓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內容、方法。掌握幼兒的心理健康內涵:積極的情緒特徵;良好的意志特徵;對現實(包括社會、集體、他人、自己)的良好態度特徵;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根據幼兒年齡及心理發展的特點,選擇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情緒、性格、意志品質。如通過孩子們所熟悉的動畫人物、故事、游戲等來完成教育活動。日常工作中,首先要給幼兒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幼關系,創設自由寬松的活動環境。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盡力給每個幼兒創設成功的機會,滿足他們成功感的需要等等。其次「愛字當頭」,用愛心體察兒童的內心感受,及時幫助幼兒排除不良的情緒,緩解內在的心理壓力;適時滿足幼兒的心理安全需要;最後適當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讓幼兒學會人際交往的技能,更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如引導孩子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時可讓幼兒增加交往頻率,真誠關心同伴,學會寬容別人,進行換位思考,啟發幼兒怎麼樣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歡,融洽人際關系,讓幼兒學會與人交流、溝通,減少消極情緒的產生,可有效避免幼兒受到傷害。教師逐步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定期交流應用心理學知識、管理教育幼兒的經驗和體會,可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減少孩子們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三)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加強教師的心理維護,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俞國良博士打比方說,心理問題就像煮餃子,可能在幼兒園就「下鍋」了,但到高中、大學才浮上來。心理問題一旦產生常常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由此可見幼兒心理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師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他們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心理發展。現實生活中,由於教師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工作辛苦煩瑣,加之社會的期望,同行的競爭,家長的苛求,這些都會對教師內心造成很大壓力,很容易造成內心沖突,影響著教師的情緒情感,如果不加以疏導,教師便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幼兒園應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加強教師的心理維護。工作中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工作氛圍、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師,激發教師們工作積極性,讓每位教師都能夠體驗成功,激發教師主人翁意識和職業幸福感;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有利的平台,體會成長的快樂,體會被尊重和被需要的心理滿足感。生活中真誠地關心教師,切實解決教師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師的自我調控,增強自我修養,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四)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注重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承擔著對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質的培養。因此家長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實施者,同樣需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種形式對家長加強心理健康系統知識的培訓,普及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對家長來說更顯重要。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們應創造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環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學會正確認識事物;做情緒的主人,以平靜的情緒對待生活中的矛盾,在逆境中保持心理的平衡,教育孩子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積極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注重勞逸結合有益身心健康;有心理疾病,應及時診治。
總之,加強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的聯系,廣泛利用園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幼兒園、社會、家庭合一的教育環境是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
上述內容轉自網路,不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疑問還請咨詢專業人士。
Ⅳ 如何在體育游戲中培養幼兒的運動興趣
體育游戲是由一定的情節、形式、規則和結果等幾個部分組成的綜合性活動。興趣是游戲的必備條件,是游戲活動本身獨有的特點,利用游戲形式,將基本動作技能的鍛煉寓於趣味性很強的游戲活動中,能充分滿足幼兒好奇、好動、好模仿、好表現等情緒化的心理需要,其教學效果是明顯的。因此,在選擇幼兒體育教學活動內容時,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的身心特點,以基本動作和活動方式的特點為依據,設計符合幼兒興趣和認知背景的體育游戲來激發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在實踐工作中,我的認識和體會如下:
一、積極愉快的情緒有利於培養幼兒對游戲活動的興趣。
德國美學家席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這句話說明游戲對人的重要,在培養幼兒積極情緒情感方面游戲亦同樣重要。對幼兒來說游戲可以用來發泄情感,從而使情緒情感更易於控制。象繪畫、塗色、玩泥、玩沙、玩水、唱歌、跳舞等都可以使幼兒表達自已不同的情緒情感,從而使幼兒感到輕松愉快。另外,幼兒在游戲,特別是角色游戲中能藉助象徵物體表現不良情緒。我認為指導幼兒游戲中成人不要過多禁止幼兒表達消極情緒,或只允許幼兒有「好」的表現。因為幼兒弱小無力,不能完全理解自已內心發生的事情。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某種程度的焦慮或不滿。而游戲正好可以使幼兒從這些不愉快的情緒中得到釋放和解脫,有利於積極情緒情感的發展。
游戲作為學前兒童的基本活動,發揮著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游戲有著其特有的重要地位。因此,游戲對積極情緒的培養,首先,體現在讓幼兒自主游戲。游戲是一種輕松、愉快、充滿情趣的活動,是幼兒最喜歡也是最經常的活動。在游戲中兒童感受的主要是積極情感,伴隨著歡笑的面部表情,反映的是與滿足、宣洩、盡情、自得、輕松等有關的內心體驗。正如弗洛伊德的觀點,游戲是由快樂原則支配的,所以游戲往往給人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幼兒園與家庭中要多讓孩子游戲,孩子在游戲中最容易獲得積極的情緒。游戲是自由的,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幼兒通過游戲自然地表達情感,將內心存在的問題通過「玩」暴露出來,使緊張、焦慮、恐怖等不滿消極情緒體驗得到充分地表達和發泄,使健康積極的情緒在身心放鬆的狀態下發展起來。在角色游戲中,明明扮演一位老師,他表揚小朋友,叫他們畫畫、折紙,得意的笑容掛在臉上;欣欣扮演一個媽媽,她假裝洗菜、燒飯,讓「小寶寶」不要哭,說「寶寶不哭,要開心點!」小朋友都玩得「咯咯」笑。他們在游戲中獲得了積極的情緒體驗,得到了當大人的滿足、自信,這種快樂是從「玩」中獲取的。他們不能從實際生活中體驗到,於是在游戲中獲取,使他們的情緒有所釋放與滿足。他們的游戲是自願的,不是成人所強迫的,讓孩子參加游戲、同他人玩耍、讓兒童在自己的活動和活動成果中體驗,從中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及得到對人寬容和忍耐的力量。游戲是自由的,讓幼兒自由選擇玩具,自由確定游戲主題,讓其自由發揮吧!
二、形象的情景設計有利於激發幼兒對游戲活動的興趣。
體育活動中的游戲情境法,是指創設一定的游戲情境,來組織幼兒進行身體鍛煉的方法。
1、因地制宜,創設游戲情境,積極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
幼兒園內的一些自然的資源,也是開展體育活動的一個寶貴資源。如:園內操場上的黃點子,這就為幼兒玩體育游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幼兒可以在裡面自由的玩「跳格子」、「走象棋」等體育游戲。又如在小班幼兒的體育活動《小手小腳的旅行》,教師利用園內現有的大型玩具以及水池,草地,攀登架等,創造了一個能幹士兵旅行的情境。鼓勵幼兒克服困難,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相反如果單一的機械性練習,孩子會覺得很枯燥,教師應將體育教學貫穿於富有童趣的情景活動中。例如:在體育活動《飛快行動》中,教師將活動貫穿於幼兒營救傷員中,幼兒扮演小救護員,教師又創設情境,隊員們抬著擔架,走過獨木橋(走積木)、跳過小河(繩子)、繞過樹林(椅子),將受傷的小動物抬回來。這樣幼兒很自然的進入活動,並投入的去充當角色並在其中主動鍛煉。讓幼兒走、跑、跳、繞、抬這些動作都得以練習。
2、提供適宜的材料,幫助幼兒插上想像的翅膀
體育活動的材料是幼兒充分開展活動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有研究顯示,在對小班的調查過程中發現,有 65.7 %的幼兒對於物品的假想能力,即能夠把一物多用、做到以物代物。可見,在活動中,幼兒具有很豐富的想像力。而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思維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顏色鮮艷的頭飾、造型可愛的娃娃,逼真的玩具,能使幼兒玩體育活動時更加的投入,激發幼兒游戲的慾望,從而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三、一些趣味的游戲規則有利於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人生最重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六歲以前形成。可見幼兒期是人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極為重要的階段,主題活動初期,無論什麼游戲幼兒都是興致勃勃的,爭先恐後亂作一團,教師喊破嗓子,很難維持秩序。注意力集中在各種好玩的器械上,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根據游戲情節將規則趣味性化。使幼兒的運動積極性促進整個機體的活動,加強代謝過程,提高活動能力。比如說:孩子愛玩大風和樹葉的游戲,老師先明確每個幼兒的角色,定好規則:小樹葉不能飄出所規定的范圍,然後請小樹葉輕輕飄,忽然大風來了,小樹葉的興趣就走向高潮,這時的小樹葉就毫不隱瞞地體現出各自的姿勢與神態。老師還可以賦予自己「總指揮」的角色和幼兒共同游戲。
四、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有利於激發游戲的興趣。
要讓幼兒由被動模仿變為主動探索,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創新;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的競爭,是智力的競爭,是人的創新與發明的競爭;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綜合實力,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而創新意識的培養正是我們傳統教育所欠缺的,幼兒期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黃金時期。關鍵是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如果學習活動只是機械模仿,那麼,幼兒僅僅是被動地去做教師要求他們做的事,即使他們學到了些什麼,也不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更不了解如何去做,長此以往,幼兒就會養成依賴性,影響主動性和自信心的發展。在體育游戲活動中幼兒大膽的去創造、嘗試、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作技能,又增強幼兒的體質,並使幼兒在生活中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創新、新的提高,其創造性培養就能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如在《孫悟空打白骨精》的游戲中,老師以「總指揮」的身份引導猴孫們觀察眼前的材料,並開動腦筋,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材料,通過這些障礙來營救受傷的師傅、師兄們。這樣,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使幼兒的體力活動與智力活動有機結合,教學目標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完成了。
五、根據能力差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有利於激發游戲的興趣。
每個集體中都有強有弱,有些孩子,運動能力比較強,在活動中不僅能達到老師預期的活動目標,而且還能創造性地想出了一種器械的多種玩法。還有個別孩子,運動能力比較差,相對自信心也較差,為了鼓勵能力差的幼兒對活動感興趣,能力有所提高,我們尊重個體的差異,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易到難慢慢引導,幫助他們,尤其是有過失敗經歷及不敢嘗試活動的幼兒,教師的態度會改變孩子做事的態度,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對活動的興趣。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形成活潑、向上的性格。
總之,幼兒對游戲的興趣不是生來就有的,我們老師要作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在活動中時時注意幼兒的實際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的活動,有意識的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興趣,要使幼兒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幼兒對某些事物或某個活動的興趣,多是直接的、暫時的、不穩定的,這種興趣多是由幼兒的好奇心引起的,一旦幼兒對它的疑問解除,興趣就消失。所以我們要注意使幼兒游戲活動與高層次需要聯系起來,與幼兒遠大的理想結合起來,在活動中我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著,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調整、不斷地總結,培養幼兒對體育游戲活動的興趣,讓孩子的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
Ⅳ 求一款小游戲,內容是操縱一個紫色的綿羊過關,躲激光,躲開炸彈,可以用鏡子反射激光,綿羊一跳一跳的.
紫色小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