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花燈有關的體育游戲
❶ 古人娛樂有斗蛐蛐、看花燈、飲酒斗詩等,還有哪些古代人受歡迎的娛樂方式呢
古代人受歡迎的娛樂方式還有聽戲,打牌下棋,運動。因為古時候人們沒有手機電視或者電腦,所以說只能自己尋找有趣的東西。
最後投壺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的禮節之一就是請賓客射箭。客人不能拒絕。如果一個成年男子被邀請,但不射箭,這將被視為一個恥辱。後來,有些客人真的不會射箭,所以他們用箭來扔酒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宴會上投擲罐子而不是射箭已經成為一種游戲。它在戰國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在唐代得到了延續。
這些就是古人的娛樂方式,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沒有電腦、電視、手機等一系列可以打發時間的東西,所以只能使用這些娛樂方式。
❷ 小班社會教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燈籠
賞析思路:
元宵節來到之際,街上各種各樣的花燈吸引了孩子的視線,多彩的花燈備受幼兒的青睞,漫畫《玩燈嘍》通過讓幼兒欣賞生動直觀的畫面,感受玩燈的樂趣,體驗其中的親情與友情。
主題目標:
1、感受與爸爸媽媽、小朋友一起賞燈 、做燈、玩燈、做元宵、吃元宵的快樂,讓幼兒體驗節日的氣氛,了解元宵節的的來歷及習俗。
2、愉快地參加元宵節各種活動,能快樂地融入集體活動中。
3、初步嘗試用語言、藝術等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感受。
具體活動安排:
1、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燈籠、玩燈嘍(漫畫)
2、甜甜的元宵(綜合)
3、賣湯圓(打擊樂)
4、提著燈籠走小路(體育)
❸ 還有哪些傳統的游戲項目
游戲名稱:切西瓜
1.游戲方法:
全班手挽手圍成一個大圓,選一名同學從同一地點異向圍繞大圓用手外側作為大刀模仿切西瓜的樣子依次切其挽手部位,其他同學喊兒歌(切,切,切西瓜,不切一個,就切倆)當喊「切倆」的時候,挽手的兩個人便松開手異向圍繞圓跑,誰先跑回原處,誰作為切西瓜的人,前一名切西瓜的人站在現在現在切西瓜人的位置上,則繼續游戲。
2.游戲規則:
(1)切西瓜的同學必須按兒歌節奏依次切西瓜
(2)被切到的兩個同學必須異向圍繞圓圈跑動,不得穿插大圓
游戲名稱:木頭人
1.游戲方法:
場地上畫出一定范圍為游戲區。選一名同學為捕捉人,其餘學生為木頭人分布在游戲區內。
游戲開始,木頭人在游戲區自由活動,捕捉同學追逐木頭人,當快要追到時,木頭人呼喊「木頭人」後則站立不動,捕捉同學可以追逐別人也可以看守。其他同學想辦法營救呼喊木頭人的同學,如用手觸摸其肩部、身體、手臂等部位後方可繼續游戲。如果被捕捉到與其交換角色,游戲繼續。
2.游戲規則:
(1)參與游戲者不得跑出遊戲區
(2)呼喊「木頭人」後不得走動,營救後方才得到自由
(3)呼喊「木頭人」後捉到的不算,捕捉人不得總是看守一位同學
游戲名稱:夾寶前進
1.游戲目的:
通過這個游戲培養學生的眼力和夾、踢包準確度,發展學生單、雙腳控制毽子的能力和跳躍能力。
2.場地、器材准備:
在地上畫如右圖所示的格子,每人或每組具備一個毽子。
3.游戲方法:
學生自願結成兩個小組,猜丁殼決定哪組先跳,先跳的組第一個人站在半弧中,將毽子拋進1區,然後單腳跳進1區將毽子踢進2區,依次踢到3、4區,在4區另一隻腳放下瞬間將毽子夾住,雙腳跳起將毽子發射到5區後,兩腳跳過田字格,單腳跳進5區,將毽子依次踢進6、7、8區,再從8區雙腳將毽子夾起發射到1區,做單、雙腳交換跳,跳進1區,雙腳夾包跳出1區進半弧的同時將毽子從身後接住算成功。按同樣的方法本組人繼續,當有一人失敗,本組算全部失敗。另一組繼續。如果本組選手全部成功,下一輪將升級,即游戲者,站在圓弧處,將毽子直接拋擲2區,然後單腳跳過1區,到2區按上邊的方法進行游戲,依次方法升級直至將毽子直接拋擲8區,游戲者全部通過為止,以先跳完的組為勝利。
4.游戲規則:
(1)單腳踢毽子時,另一隻腳不得落地。落地算失敗。
(2)進級拋毽子時,如果拋擲出格子時算失敗。
(3)通過田字格時必須按指定方法通過,否則算失敗。
5.教學建議:
初學者,可以在「日」字格中練習踢毽,夾毽;當熟練後再在「田」字格中練習,讓學生熟練的做踢,夾包。
6.注意事項:在做這種游戲時,每組的人數不要過多,教師要講清游戲規則。
郭建利
2008-06-16 17:40:34
游戲名稱:請兵點將
1.游戲方法:
學生分成若干隊,自願結成兩隊一組面對面站立,間距約10?15米左右,同排人手挽手,一隊為請兵隊,一隊為應戰隊。
游戲開始,請兵隊先請(口號:雞激靈,大馬城,馬城開,給小朋友們送馬來);應戰隊(口號:沒馬);請兵隊(要兵);應戰隊(口號:要誰);請兵隊(要X X),應戰隊中被請到的X X兵,則從本隊快速跑向對方用身體藉助力量速度的力量將其中同學的手挽手撞散,並選回自己認為或隊友認為的強兵強將成為自己的隊友。如果沒有將其撞散則成為對方的俘虜兵。
2.游戲規則:
(1)應戰者不得從挽手的手臂下鑽過或跳過。
(2)挽手的同學不得故意鬆手
王自芳
2008-06-16 17:39:41
游戲名稱:請兵點將
1.游戲方法:
學生分成若干隊,自願結成兩隊一組面對面站立,間距約10?15米左右,同排人手挽手,一隊為請兵隊,一隊為應戰隊。
游戲開始,請兵隊先請(口號:雞激靈,大馬城,馬城開,給小朋友們送馬來);應戰隊(口號:沒馬);請兵隊(要兵);應戰隊(口號:要誰);請兵隊(要X X),應戰隊中被請到的X X兵,則從本隊快速跑向對方用身體藉助力量速度的力量將其中同學的手挽手撞散,並選回自己認為或隊友認為的強兵強將成為自己的隊友。如果沒有將其撞散則成為對方的俘虜兵。
2.游戲規則:
(1)應戰者不得從挽手的手臂下鑽過或跳過。
(2)挽手的同學不得故意鬆手
趙起雲
2008-06-16 17:38:23
抖空竹
抖動時姿勢多變,使繩索翻花,做出「過橋」、「對扔」、「串繞」、「搶高」等動作,也有以壺蓋等器具代替單軸空竹而游戲的。抖空竹的技巧頗多,有「仙人跳」、「雞上架」、「放捻轉」、「滿天飛」等諸般名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其中「螞蟻上樹」系將長繩一端系於樹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迅速將飛轉的空竹拋向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將其穩穩接住,令觀者驚嘆不已。
抖空竹的動作,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一般玩的空竹約200~300克,也有為了練勁的把空竹做的比較大從1~幾公斤的都有。一個小小的上下飛舞的空竹,玩者用上肢做提、拉、抖、盤、拋、接、下肢做走、跳、繞、騙、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隨、頭做俯仰、轉等動作,要在最有利的一剎那間來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種動作,過早過晚都要失敗,這就需要做到反應快、時間准、動作靈敏、協調。而跳躍時,則不但要跳,腰部動作也很重要,上肢隨同擺動,有時頸部也要運動。連續跳躍,心跳可以加速。
抖空竹運動量可隨意控制,可視自己的體能來確定運動量。不必與人爭搶沖撞。不受場地限制、佔地小、器具簡單投資少男女老少都可參加。其抖法多種多樣,有單人抖、雙人抖、多人抖;有正、反、花樣抖等一百多種玩法
付雨
2008-06-16 17:36:57
拔河
游戲方法 在場地上畫3條平行的短線,間隔 l.5米,居中的為中線,兩邊的為河界。拔河繩中間繫上一根紅帶子作為標志帶,下面懸掛一重物垂直於中線。參賽的兩隊人數相等,同時上場。每隊選一名指揮員,其餘隊員左右依次交錯分別站在河界後。拔河繩的兩側,裁判員發出「預備」口令後,雙方隊員站好位置,拿起拔河繩,拉直做好准備。此時標志帶應垂直於中線。待裁判員鳴哨後,雙方各自一齊用力拉繩,把標志帶拉過本隊河界的隊為勝方。
規則
裁判員鳴哨後才能用力拉,隊員不得在地面挖坑或藉助其他任何外力。根據比賽性質確定每局的比賽時間,勝負以標志帶過河界垂直面為准,每兩隊之間採用三局兩勝制決定勝負。比賽可根據參賽隊的多少決定比賽用淘汰制或循環制進行。若採用循環制判定名次,按積分確定,積分高者名次列前,每勝一場得2分;兩隊積分相等則按彼此之間勝負判定,勝者名次列前,負者名次列後;若3隊或3隊以上的積分相等,則按勝負局數的比值決定,比值高者名次列前,比值低者名次列後;若仍相等,則視為並列。
爾春麗
2008-06-16 17:35:42
踢毽子
動作方法:A、單足踢就是同學站在規定范圍內用左腳或右腳連續踢。
規則:踢毽時身體不能出半徑1米的圓范圍,在規定時間內掉毽可以馬上撿起繼續踢,如毽子出界必須撿回再踢,相同時間內,數量多者為勝。數量相同壞的次數少者為勝。
B、盤踢就是在規定范圍內用左右腳內側交換踢,計數時以左右腳各踢一次為1個。
規則:踢毽時身體不能出半徑1米的圓范圍,在規定時間內掉毽可以馬上撿起繼續踢,如毽子出界必須撿回再踢,相同時間內,數量多者為勝。數量相同壞的次數少者為勝。
C、磕踢就是學生站在規定范圍內用雙腿的膝關節交換踢,以各腿膝關節觸擊毽子一次為1個。
規則:踢毽時身體不能出半徑1米的圓范圍,在規定時間內掉毽可以馬上撿起繼續踢,如毽子出界必須撿回再踢,相同時間內,數量多者為勝。數量相同壞的次數少者為勝。
❹ 幫我找些關於花燈的資料,謝謝!!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台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艷奪目 花燈郵票
。
編輯本段起源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編輯本段歷史傳說
隋朝傳說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磙磙,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元宵節花燈
唐朝治世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 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志。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台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台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里,男丁從農歷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神話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 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 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 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 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編輯本段分類
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綉、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 花燈
地方戲曲【花燈】。清乾隆中葉,由於昆明商業發達,外省會館、行業會館紛紛建立,各地流行的戲曲聲腔和戲班也隨之而來。為適應地方語言習俗,經歷代藝術的加工改造,明清小曲與民歌小調逐步結合,形成了昆明花燈。早期演出是與會火(社火)結合。會火由燈會(燈班)組織舉辦,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期間活動,演出前要舉行"迎燈神"儀式,並由管事向各處投送燈帖。演出隊伍由寫有"太平花燈"的大燈和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的各形彩燈領隊,隨後依次是過山號和文武樂隊、獅燈龍燈隊、武術雜耍隊、高蹺、旱船、跑驢、秧歌、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裝的劇中人物或"鷸蚌相爭"、"大頭寶寶戲柳翠"等故事人物,沿途表演,向接了燈帖的人家祝賀。此種"賀燈"邊走邊演,稱之為"過街燈"。以後發展為在村鎮街道廣場演出,被稱為"簸箕燈"。節目有本地的花燈小戲《打棗竿》、《金紐絲》、《倒扳槳》等,以及移植的明清小曲《城鄉親家》、《瞎子觀燈》、《打漁》、《朱買臣休妻》等劇目。經整理,已挖掘出傳統曲調1200多首,大體包括情節簡單的舞蹈、歌劇、小故事劇三種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劇目不斷創新。在抗日戰爭時期組成農民救亡燈劇團,演出《張小二從軍》、《新四郎探母》等新題材劇目。如今,新劇目同傳統劇目穿插演出,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傳統戲曲。
編輯本段種類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花燈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藍燈、龍鳳燈、稜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龍燈,亦稱「龍舞」,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許多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 花燈
宮燈,是中國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花燈藝品。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製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現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宮燈的製作十分復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1915年,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榮獲金獎,受到國際好評。其後,宮燈逐漸向實用方向發展,出現各種吊燈、壁燈、台燈和戳燈等。中國的宮燈製作以北京最為著名。 走馬燈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聲譽傳遍海內外,以廣東走馬燈為最佳。走馬燈通常是在燈中置一轉輪,在其上貼好用彩紙剪成的各式人物、花鳥等形象,輪下點燃蠟燭,熱空氣上升,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也就隨之轉動,畫面連續不斷,動感很強,引人入勝。紗燈是用麻紗或葛麻織物作燈面製作而成,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紅紗燈亦稱紅慶燈,通體大紅色,在花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貼有金色的雲紋裝飾,底部配金色的穗邊和流蘇,美觀大方,喜慶吉祥,多在節日期間懸掛。影紗燈則以各色麻紗蒙制,上面多繪花鳥蟲魚、山水樓閣等,並配上金色雲紋裝飾及各色流蘇,更是五彩繽紛,爭奇斗艷,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
編輯本段特點
現代花燈藝術已經逐漸脫離傳統花燈的做法,創新出具有地方獨特風味的藝術品。它的創作難度很高,融入的技術也較復雜,取材也比較寬廣活潑。 花燈
現代花燈的創作必須融入:結構、力學、電學、美學、材料學等專門學科以及創意,是目前所有藝術創作中,難度最高的一種。但是因為每年燈會的展出能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觀賞,所以演變成目前台灣各項觀光活動中,最有吸引力的項目,也是最能代表台灣藝術的項目之一。
編輯本段內容
茶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誌書有許多記載。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戲曲的程式規律,逐漸發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著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曲故事,被稱為「燈戲」和「花燈戲」。由於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流布地域的方言、音樂素材和風格以及受鄰近姊妹藝術影響的不同,各種花燈戲在劇目題材、聲腔結構、表演特點上,都各有特色,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盡相同。 花燈在形成了載歌載舞的形式以後,藝人們經過多年實踐,將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和民間武術加以藝術加工,創造和發展了風格不同的文、武花燈。文花燈秀麗灑脫,武花燈健美剛勁。 花燈舞蹈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花燈舞蹈有隻舞不唱的如《獅舞》、《猴子彈棉花》等,有集體性的歌舞,如《連廂》、《拉花》等。花燈戲的行當,原來只有男女二人,以後才分為生、旦、丑三個行當,當花燈戲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眾多的劇目以後,又增加了其他行當。 有關民間花燈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燈歌舞發展成花燈劇的年代,目前尚無准確資料予以證實。根據已有文獻,明中葉即公元1454年前後,雲南楊林人蘭止庵曾寫過《性天風月通玄記》傳奇;清初(1657年)雲南人何蔚文寫過五個傳奇劇本。這是目前已知的雲南最早的戲劇創作活動。清康熙年間(1701年)雲南開始出現專業戲班,曾有四個戲班在昆明建立樂王廟。清乾隆年間(1746年)秦腔、石牌腔、楚腔、弋陽腔等傳入雲南。另據元謀花燈藝人張萬育稱,元謀花燈相傳已有十三代。此外,在花燈的曲調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掛枝兒、打棗竿等,都是流行與明萬曆以後直到清初的民間小曲。據此推算,作為一個劇種的花燈,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雛形燈籠了。
編輯本段設計
花燈的製作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材質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紙、竹、綢緞、木是很常見的傳統素材,塑膠、玻璃紙、壓克力……等則是現代的材料。其實只要能透光,花燈的製作材料並沒有限定,連水果、廢棄紙盒、鋁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燈的變化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盞盞的燈除了像是黑夜裡的小螢火蟲,不同的造型也訴說著提燈人在新年的願望。可愛的小叮當和溫馨的維尼熊……等是現代文化的新造型,而傳統的十二生肖則配合年節作替換,不斷出現許多現代較喜愛的新造型,足可榮登花燈造型的排行冠軍,得到人們的喜愛。 作龍是動物裡面最難、最復雜的,因為人家說:「畫虎、畫皮,難畫鼓。」因為作人物的話只要左右不對稱,看起來就會怪怪的。有些花燈的學員很想要做這個題材,尤其是作觀世音神像的時候,花燈師父通常會勸他不要做,不然就是作卡通一點、簡化一點,那如果做的很逼真又不正確的話,會變的很難看。 古時後做花燈用的是竹子,如果用鐵絲來做的話會發現,這個結構的方式像再蓋房子一樣,而且你想要做什麼都可以用鐵絲把它做出來,就像突然找到一條路,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有一種這種感覺,另外一種就是:一調鐵絲可以任意的給你形狀,而且思考方向不只是一個方向,可能這個方向,要它鼓一點,在這個方向的時候,它卻凹一點,一條鐵絲它可以有很多的變化,等於說用方向來講話,它不只是四面八方,是三百六十度無線空間的地方它都可以去旋轉、去彎折,這個來訓練我們的思考能力應該是蠻不簡單的。
編輯本段製作
不同的花燈照片(19張)元宵一到,燈籠走俏。若有閑暇,自己動手做燈籠也是不錯的主意。做不了街面上賣的那些「大塊頭」,找不到什麼鋼絲、鋼板這樣的材料,那就利用竹條、宣紙、筆墨做一個簡簡單單的紙燈籠吧。手制紙燈籠的材料和工序都十分簡單,既能設計自己喜歡的式樣圖案,又能使節日平添許多樂趣。 第一步,製作骨架。紙燈籠比較簡單的形狀是立方體或圓柱體,最好選用可以彎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銜接的地方用細線綁緊。如果不好找,細長條狀的硬紙板和燒烤用的竹簽也可以,結實程度和柔韌性會有所欠缺,但擺在室內也是很不錯的裝潢。 選材 1、將竹子放在蒸氣室內(或加熱半小時),然後取出,置陰涼處晾乾,但不得過分乾燥,也不能放在強光下暴曬。 2、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條所需的長度,以燈籠大小而定。 扎骨架 以交叉方式編織完成燈架,燈架中間,扎數圈竹圈於燈壁上。 製作燈身 在文房四寶店買幾張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糊好後,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看起來更為雅緻,很像古式的宮燈。如果不太擅長書畫,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供參考。用一張薄紙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樣,再將這張薄紙和深紅色宣紙重疊在一起,用單刃刀片將字跡挖掉。拿掉薄紙,紅宣紙上就出現了鏤空的字跡。用白色宣紙做燈身,紅宣紙糊在裡面,燭光或燈光從鏤空處映射出來,效果相當漂亮。 製作光源 如果放在室內,只需要在燈籠里點一根普通蠟燭;如果想提著出去,最好用燈泡和電池做一個簡單電路。也許看起來有一點點粗糙,但在元宵佳節里點上一盞自己的花燈,恩~別具風味! 裱糊 先將稀釋的糨糊,均勻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紗布,即將剪好的紗布輕附在燈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後再粘貼二層做燈籠用的單光紙(如沒有單光紙,細棉紙亦可。)注意,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須干凈,裱糊的紙也必須糊得沒有接縫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晾乾 將燈籠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 彩繪 1、彩繪或剪貼:以個人所需圖案彩繪或剪貼,如人物、八仙、花鳥、仕女等。 2、書寫文字:彩繪後,依情況來決定是否書寫文字。等文字、圖案完全乾後,燈籠就大功告成。
編輯本段階段
老燈時期
辛亥革命前,流行於雲南各地的花燈統稱「老燈」。分花燈歌舞和花燈小戲兩類。前者表演時載歌載舞,無故事情節,如各地的《拉花》、《團場》等;而後者則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但仍以歌舞為主,如《打魚》、《鄉城親家》、《包二接姐姐》等劇目。
新燈時期
新燈」即為經過革新後的玉溪花燈。辛亥革命後,雲南在各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玉溪地處雲南中部,臨近昆明,交通便利,其農業、手工業、商業均較發達。辛亥革命所帶來的自由之風使見多識廣的玉溪人不再對原有的玉溪花燈感到滿足,變革之風悄然興起。花燈藝人們開始從滇劇和曲藝善書中移植、改編了一批劇目,如《蟒蛇記》、《金鈴記》、《白扇記》等。在音樂上引進了[十杯酒]、[虞美人]、[昭通調]等曲調,並將[出門板]、[五里塘]等傳統曲調改編成板腔體式。此外,還學習了滇劇的表演藝術和化妝,這一系列變革,使玉溪花鼓改變了其以往的以歌舞為主的表演形式,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舞台上。新式花燈的出現,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城裡觀眾的歡迎,很快影響到全省。
紅軍燈、救亡燈、學生燈
1936年,紅二方面軍長征途中經過雲南姚安時,當地藝人編演了《洋人鬧中華》、《抓兵曲》等小戲歡迎紅軍,時稱「紅軍燈」。抗日戰爭爆發後,雲南戲劇工作者王旦東和花燈藝人熊介臣等組成「雲南農民救亡燈劇社」到昆明、玉溪、普寧、通海和廣東曲江等地演出。他們以玉溪花燈曲調為基礎,編演了《抗戰十二花》、《抗戰十二將》等花燈調和《張小二從軍》、《槍斃羅小雲》、《漢奸暴》、《新投軍別窯》、《茶山殺敵》等花燈戲。這些劇目均有文學劇本,改變了原花燈劇目的「提綱戲」狀況。他們還將《義勇軍進行曲》的音調引進花燈音樂,創作出一支新的花燈調--復仇調。解放戰爭期間,在昆明學生運動中和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中,曾編演過《農村一家》、《血海深仇》等新劇目,時稱「學生燈」。 四、「燈夾戲」時期。1938年,雲南農民救亡燈劇團被迫解散,花燈藝人熊介臣在昆明、玉溪一帶教燈、唱燈。1946年熊介臣在昆明慶雲茶室連唱三天花燈,受到歡迎,該茶室隨後改為花燈園子,成為雲南第一個花燈劇場,從此形成固定的職業班社。為適應職業演出的需要,花燈藝人開始大量移植滇劇劇目,如《四下河南》、《滴水珠》、《硃砂痣》、《狸貓換太子》、《紅燈記》、《紗燈記》等,同時進一步學習吸收滇劇的表演程式、服裝道具、舞台裝置等。這種以花燈曲調唱滇劇劇目的方式,時稱「燈夾戲」。
編輯本段芷溪花燈
閩西,是客家人的祖地,有著獨特的風土民情。連城的芷溪鬧花燈,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芷溪鬧花燈,有著近300年的歷史。早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 年),芷溪人楊燕山任官於蘇州,夫人吳二姑系蘇州人氏,酷愛蘇州的花燈和鑼鼓,於是把花燈、鑼鼓從蘇州傳入芷溪。 花燈大多由99個小花燈組成,有的106盞。每一盞燈內裝琉璃杯,點的是純清的花生油或茶油,無煙明亮,渾身晶瑩剔透,熠熠生輝。寶蓋頂上有一紅線系在一根弓形竹竿上,供擎燈人握住。每座花燈添油後近 15 公斤。由於是"紙包火",故擎燈人擎燈時總是小心翼翼的。他們都經過嚴格的訓練,至少得"步伐穩""燈不晃 "才行。 鬧花燈時,鼓樂隊在前頭,隨後就是光彩奪目的花燈了。燈由一人高擎著,周圍有許多人像群星拱月一樣護衛著。遠看花燈,像一簇聚集起來的夜明珠,明晃晃,亮晶晶,五光十色。近觀花燈,每一座都由成百盞小燈組成。花燈分上下兩部分。部稱為寶蓋,軸心有兩層走馬燈,左右相反旋轉;四周是各式各樣 的燈,又分為三層 :上層是牡丹花蕾燈,5盞;中層是鳳蠻燈,6盞;下層是整魚燈,6 盞。這些花燈造型精巧美觀,整頭羽末,往往綴有成串五顏六色的細珠,煞是好看。下部是花燈主體,軸心是寶傘花壺燈,四周12串,分內外兩層:內層是六角宮燈,或是牡丹燈,花缽燈;外層是花籃燈。 芷溪每年農歷正月十一鬧花燈,花燈少則十幾座,多則幾十座,甚至100多座。要是站在高處遠遠看去,那花燈首尾相接,明燭夜空,燦爛輝煌,蔚為壯觀。[1]
編輯本段重慶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起源
秀山花燈是中國西南地區花燈藝術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雜技、紙扎藝術為一體的民間文化現象和民間表演藝術,是中國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秀山花燈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於武陵山區的土家族聚居地區。 秀山花燈表演每年從正月初二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十六以後叫"厚臉燈"。秀山花燈的傳統表演,場地不限,院壩、堂屋、街頭巷尾,只要有一個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於各地花燈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風格、表演內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場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燈",就需要傳統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張,表演的二人在幾張桌子重疊高度的桌面上進行花燈二人轉表演。花燈小戲,需要"搭檯子",簡易布景,一般是在壩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腳樓上表演。歷經數百年的發展,秀山花燈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
歷史起源
重慶渝東南花燈它起源於唐宋,延續於元明,興盛於清代,是一種集歌、舞、戲劇和民間吹打於一體的以歌舞表演為主的綜合性表演藝術。 渝東南 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其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花燈是一種古樸、詼諧、抒情優美,集歌、舞、韻白為一體,並以打擊樂、琴弦樂為伴奏的綜合藝術。據歷史記載,它起源於元代的"跳團團"(即男、女二人在方桌上載歌載舞,連說帶唱),明代又融入採茶戲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燈"之稱。後來,又發展為搭花台、花燈單邊戲和現代花燈劇。
表演程序
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請燈)、跳燈、辭燈。 在花燈中,設燈堂是帶有濃厚傳統儀式的表演活動。花燈班在出燈前,都要設燈堂,供奉"金花小姐"、"銀花二娘"神位,由燈師傅點燃香燭、燒紙錢敬奉花燈神,祈求、保佑跳燈人諸事順利,平安吉祥。祭拜儀式後,就在燈堂又唱又跳。由燈師傅先領唱《安位》、《唱位》、《開光》,其後,齊唱《起燈調》,並將要演出的曲調唱一遍。請燈儀式結束後,花燈班就可外出跳花燈了。 跳燈,是花燈的主要演出活動。花燈班都是在接燈人家的堂屋、院壩跳。先唱《觀燈調》、《祝賀調》,臨走時唱《謝主調》。 辭燈,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燈班就在河邊壩子舉行辭燈儀式,祭拜神靈,演唱《送燈調》,由掌調燈師傅領唱一遍春節期間所有演唱的花燈曲調(稱收調)。然後焚燒花燈及神位,並將跳燈人的衣服從火上拋過,祈求跳燈人一年平安。
表演形式
經長期的發展與演變,秀山、酉陽花燈的表演形式有:花燈二人轉(兩人表演的單花燈)、雙花燈(四人表演的雙花燈)、花燈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燈)、花燈戲(劇)等。 表演中,演員演唱的歌詞叫花燈詞。花燈詞濃郁的鄉土氣息,陳述內容,表達情節,抒發情感,吸引觀眾。其中,有些花燈詞吸收了漢族的一些民間小調以有採茶戲、花鼓戲等地主戲曲原唱詞。 除花燈戲外,表演只有一旦一丑兩個角色,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賴花子或別的名字。跳時,幺妹子頭梳長辨,身穿大襟羅裙,右手執綢邊花摺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著丁丁步,載歌載舞,表演天真活潑、詼諧、潑辣的角色。賴花子則把頭巾紮成"半邊月",身穿對襟衣,腰系紅綢帶,手拿大蒲扇,踩著矮樁步,用"風擺柳"的動作圍著幺妹子轉,表演滑稽、詼諧的角色,唱詞句型靈活,可長可短,既可長篇道上演唱,台下幫腔,演員與觀眾互相交流,融為一體。
❺ 看花燈 吃月餅 踩高蹺 做作業不同一類的詞是什麼
看花燈 吃月餅 踩高蹺 做作業不同一類的詞是做作業。
看花燈 吃月餅 踩高蹺 都與傳統節日活動有關。
而做作業與此無關。
❻ 急急急!!!求幼兒園教案一份,,(詳案)
第一周(2.18——2.22) (主題名稱?) 時間:2月18日 (星期 一) 上午—— 一、戶外活動: 1、重點指導:復習舊操,要求幼兒能認真聽音樂,動作準確、有力。 2、自選活動:跳跳馬、皮球、拖拉玩具、大型器械。 3、體育游戲:《接球》。 初步掌握雙手持大球手型和拋接球動作。 二、集中教育活動...:賞花燈 目標: 1、 知道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了解相關的民俗文化。 2、 能用快板式的節奏朗誦兒歌。 3、 理解兒歌內容,讀准字音:巧、宵、飄、嬌。 准備: 幼兒自帶春節活動的相片、元宵節賞燈時買的花燈 活動指導:(指導要點) 1、猜謎:湯圓。引出談話內容:元宵節 2、講解元宵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 讓幼兒圍成圈,相互討論自己知道關於元宵節的事,說說看過的花燈。 3、向全班幼兒介紹自己看過什麼樣的花燈。 大家相互討論說說,元宵節會吃什麼東西(湯圓),會做什麼事情(賞燈)。 4、教師用快板式節奏引導幼兒朗誦兒歌。 觀察與反思: 開學的第一天,幼兒很興奮,因為大家很久沒見了,有許多的話說,一些幼兒還帶來照片與大家分享快樂,穎瑩還帶了一個大蛋糕和小朋友一起慶祝生日,這一天大家都過得很開心。 下午——《結構游戲》 由於是開學第一周,而且是周一,結構材料清洗未乾,改為在教室進行區角活動。 時間:2月19日 (星期二) 上午—— 一、 集中教育活動:復習認識7以內的數 目標: 1、 復習認識1—7,能將數字與相應數量的實物匹配。 2、 熟練掌握7以內數字的順序,理解相鄰兩數的關系。 准備: 數字卡片、小鈕扣、各種實物卡片 活動指導: 1、 幼兒將數卡擺在桌上,教師舉任一卡片,幼兒馬上舉相應的卡片。 2、 教師舉數字卡,幼兒擺相應的實物。 3、 幼兒拿出自己的卡片,和朋友比大小。 4、 同組的幼兒排列數序。 5、 完成數學練習。 下午:——《勞動》 指導要點: 1、 請幼兒看看班級新添的玩具,老師洗干凈後要請小朋友幫忙整理。 2、 幼兒說說要怎麼整理? 3、 將幼兒分成四組,教師與幼兒一起整理玩具。 4、幼兒評價自己的勞動。 觀察與反思: 剛剛開學,小朋友學習和老師一起整理教室,積極性高,也能讓小朋友學習愛勞動,懂得愛護班級的玩具和環境。 時間:2月20日 (星期三) 上午—— 一、集中教育活動:一碗元宵丸 目標: 1、鞏固搓圓的技能。 2、體驗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 准備: 糯米粉,盤子,糖、碗、湯匙、火鍋 活動指導: 1、詢問幼兒吃過湯圓嗎?感覺怎樣?是什麼形狀的? 2、介紹做湯圓使用的各種材料,並示範湯圓的製作過程。 3、分組,分發原料、製作湯圓,教師主要指導幼兒搓圓 4、用鍋煮湯圓,煮熟後大家一起品嘗。並請個別幼兒代表送給其他老師吃 5、到小班和弟弟妹妹聯宜,請弟弟妹妹吃湯圓。 下午——《表演游戲》 復習上學期所學的故事,進行集體表演。引起幼兒對表演的故事的興趣。 時間:2月21日 (星期四) 上午—— 一、集中教育活動:元宵樂 目標: 1、 熟悉該段音樂,感知其中的歡樂情緒和樂句中的對話情趣。 2、 學會想像出遊和互相逗樂的情景。 准備: 磁帶、錄音機 活動指導: 1、 與幼兒一起回憶鬧元宵的喜慶活動,激發幼兒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2、 組織幼兒安靜傾聽音樂。 3、 教師有表情地哼唱曲調,並帶幼兒做相應的動作,啟發幼兒創編舞龍、逗樂、燃爆竹等動作。 4、 帶領幼兒跟隨音樂玩游戲:游戲前,讓幼兒自由結伴,並組成幾條舞龍隊。 下午——《角色游戲——》 活動指導: 1、 帶幼兒到新的游戲場地。 2、 向幼兒介紹游戲場地中各各角色的場地的分配。 3、 幼兒參觀游戲材料。 4、 幼兒與教師一起布置游戲場地,將游戲材料歸類擺放。 時間:2月22日 (星期五) 語言區:提供各類圖書,讓幼兒學習認真仔細閱讀。 提供 背景圖《波波豚的農場》、各種磁性動物貼,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創編故事表演。 美工區: 提供小剪刀、廢舊圖書,讓幼兒學習使用剪刀。提供油畫棒,水筆,圖畫紙、橡皮泥,讓幼兒畫一畫,捏一捏、折一折,體驗進行美術活動的快樂。提供顏料、紙筒、各種裝飾紙讓幼兒意願製作。 操作區:提供各種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塑料塊,讓幼兒鑲嵌。 提供幼兒智力拚圖、迷宮,讓幼兒拼插。 提供木頭打樁玩具,讓幼兒操作。 結構區:提供各種積塑,積木,學慣用不同材料蓋房子。 數學區:提供數字、鈕扣,讓幼兒進行1—10的數序練習。 提供七巧板,指導幼兒拼出各種圖案。提供數字階梯,讓幼兒感受數序 音樂區:提供各種打擊樂器、各種表演服飾、歌曲磁帶讓幼兒自選表演。 觀察與反思: 開學第一周,幼兒對老師提供的區域玩具很感興趣,幼兒能自由選擇區域材料進行操作,常規不錯。 上午—— 一、集中教育活動:做花燈 目標: 1、讓幼兒感受兒歌表現的節日氣氛 2、幼兒能較清晰、准確地發音 3、學做簡易的元宵燈 准備: 各色彩紙、剪刀、雙面膠 活動指導: 1、 和幼兒討論這周來學的本領,引出元宵節的花燈。 2、 讓幼兒討論:「花燈美在哪裡?」「我最喜歡的一盞花燈。」 3、 教師朗誦兒歌,讓幼兒學習以明朗的節奏朗讀兒歌,學會清晰准確地發音。 4、 教師示範做彩燈 5、 幼兒動手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下午——《娛樂游戲—奪球》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鍛煉反應力及身體動作的敏捷性。 2、培養游戲中的規則意識。 活動准備: 球同三分之二幼兒人數。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傳球游戲:幼兒分成兩隊,分別從上和下傳球。 二、基本部分 1、三分之二的幼兒拿取皮球,然後提出要求: 有球的孩子要保護好自己的球,沒有皮球的孩子可以動腦筋把別人的球奪過 來,每個人只能拿一個皮球。奪球的過程中,要多動腦筋,不能推拉別人或者硬搶。 2、教師和無球幼兒一起來進行奪球游戲,教師可以先奪球,然後轉換角色保護自己的球。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游戲。 三、放鬆部分: 兩人一組拍皮球,整理,回教室。
❼ 楚留香手游雲夢閑趣踩花燈怎麼玩 踩花燈玩法攻略解析
此圖表示閑趣玩法中的25個花燈:紅色為「亮燈」,灰色為「暗燈」。若用字元代表花燈,則左上角的花燈(A1),中間的花燈(C3)
圖中的位置只是為了方便做攻略,實際游戲中方向是可以隨意調整的
但方法是一樣的!
重點:找方框,標頂點,找暗燈,然後踩下去!
以上的解法看懂後,前六關對你來說已經可以輕松解決只要控制好跳躍的落腳點,就可以拿到900的滿分。並且將時間控制的盡量短,因為接下來的幾關可能就要耗費一些精力了。
❽ 正月十五哪兒有較大的燈會或者鬧元宵的活動可以去玩
今年元宵可以這樣玩第一站:洪梅「花燈節」
明天洪梅「花燈節」就正式開幕!
別再宅家啦!
來「中國花燈之鄉」洪梅看花燈吧!
屆時將一大波超呆萌超可愛的花燈上線
帶上孩子、女票一一打卡曬照朋友圈,最適合不過。
會場更是烘托出各種浪漫的氣氛,一派甜蜜蜜的感覺,很適合即將到來的情人節哦!
還有絢爛無比的東莞各種特色傳統花燈
配合大型射燈,現場燈光效果簡直就是一流的視覺體驗
花燈節有得吃有得玩更有多項專場活動助陣花燈節
洪梅花燈節除了舉辦省內外特色燈展、村單位燈展外,今年還會有街舞比賽專場、龍獅表演專場、雜耍表演活動...而9號當晚也將有開幕文藝晚會表演。
有美食一條街、工藝品一條街
也有猜燈謎、花燈現場製作體驗區、趣味游戲等活動。所以,這個周末,這個元宵,還等什麼?今年洪梅花燈節就差你了!
最後為你奉上一份本屆「花燈節」指南手冊
▼
交通指南
(點擊看大圖,可以提前熟悉會場區域分布)
時間:2月20日至2月22日(農歷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
地點:洪梅鎮文化體育廣場
公交:乘坐628路/625路/623路/613路/沙田1路/(洪梅文化廣場站下)
自駕:市區方向沿水鄉大道西行,屆時會有花燈節指示牌,跟著指示牌便可。外來車輛請盡量繞道梅沙方向,經洪梅大橋到達花燈節會場。
今年元宵可以這樣玩第二站:大朗元宵游園會
大朗今年元宵系列活包含有元宵游園、麒麟龍獅表演、元宵晚會等三大活動。
市民屆時可以參與遊玩猜謎語、打銅鑼、過獨木橋等經典游戲,
又可欣賞精彩的麒麟、龍獅、腰鼓、太極舞等傳統文化表演。
還有財神派糖果,有趣又有獎品拿,非常適合一家老小一起過來玩!
本屆「游園會」指南手冊
▼
游園會指南
(點擊看大圖,可以提前熟悉會場區域分布)
時間:2017年2月11日(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7:30開始
地點:體育路(體育館正門球場、新世紀長盛廣場)
項目:元宵游園、麒麟龍獅鬧元宵表演、元宵晚會
附元宵晚會節目單:
(點擊看大圖)
今年元宵可以這樣玩第三站:常平元宵燈會
今年常平第二屆元宵燈會活動,分為元宵燈會和文藝表演。
元宵節燈會活動當晚,主辦方會在鐵路公園正門、園內廣場舞台設置了12個燈組。
游園區設置猜燈謎區、美食展示位、萬福燈籠長廊以等區域,市民可親手製作燈籠、猜燈謎,共賀佳節。晚會當晚更會有大型的唯美「激光秀」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常平元宵燈會,還會將廣場一側的兩顆大榕樹作為祈福樹。人們把購買到的寶牒寫上姓名、出生年月日及願望,再附上百解符、貴人指引及祿馬衣等,並將其繫上重物。
然後在誠心向樹許願後便將其拋上樹干,不跌下來者代表願望可成真,寶牒拋越高,願望越靈驗。
本屆「元宵燈會」指南
▼
元宵燈會時間:2017年2月11日(元宵節)晚上8:00-11:00
文藝演出時間:晚上8:00-9:00
地點:常平鐵路公園
另外,還有以下幾個地方
都很適合約上朋友和家人
一起歡度今個元宵哦!
▼
一、2017年東莞文化年歷之元宵節燈謎會
地點:東莞市文化館
時間:元宵節(11日)晚上8點
活動特色:本屆文化館「猜燈謎會」,除有盛大的猜燈謎活動外,還將有「璀璨花燈讓你賞」「游園活動樂陶陶」「精彩演出炫不停」,還有別開生面的「古裝COSPLAY」等四大活動進行。
另外,元宵節當天十二生肖民間藝術展將在市文化館綜藝樓一樓展廳開展。這次展覽將展出十二生肖主題民間文化藏品共126件。
二、龍灣公園-「元宵五天樂游園有驚喜」主題活動
地點:龍灣濕地公園(東莞市水道特大橋旁)
時間:2月10日至14日五天
活動特色:本次活動期間,龍灣婚慶主題公園有「瑤風壯韻」首屆嶺南民族文化藝術節,瑤族、壯族民俗風情表演、迎客竹竿舞、民俗歌謠演唱,邀您歡樂過元宵!還有「唱享新春」原創歌手演唱會。
此外,整個園區還有猜燈謎,尋寶藏,花車巡遊,集贊有獎,及魔術雜技表演、「童趣洋溢」兒童樂園、「驚喜連連」機器人動漫展等。
三、清溪文藝匯演
地點:東莞市清溪文化公園
時間:2月10日-2月11日
活動特色:元宵節還有兩場好戲等著你!分別是2月10日客家山歌《山歌擂台鬧元宵》將唱響山歌亭;2月11日《麒麟鬧元宵》鑼鼓喧天,麒麟齊鬧元宵,良宵佳節。
❾ 有關元宵節的活動有哪些
舞獅、扭秧歌、猜燈謎、寫龍字、賞花燈等
❿ 新年有哪些傳統的游戲項目
1、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 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
2、舞龍
早在漢代就有舞龍祈雨的活動。當時四季祈雨,春舞青龍,夏舞赤龍或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舞龍時,鑼鼓喧天,爆竹齊鳴,場面十分熱烈。每一個動作都有名號,諸如:「二龍戲珠」「二龍出水」「黃龍過江」「白龍出洞」「穿越龍橋」「銀龍翻江」「金龍倒海」「海底撈月」。
3、舞獅
耍獅子活動比較經典的動作有:獅子蹦上高桌、獅子過獨木橋、獅子翻跟頭。舞獅主要有麒麟、獅、客仔獅、外江獅四種,唱區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種。初一、初二最熱鬧。舞獅子的隊伍挨家挨戶舞弄,到了人家門前,說聲「恭喜」之後就開始吹奏起來,直到主人掏出紅包。
4、逛廟會
廟會又叫「妙會」「廟市」或「節場」。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就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
5、打陀螺
一種古老傳統民俗游戲活動,用鞭子連續抽擊一圓錐物體,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轉。它歷史悠久,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製、竹製、石制多種,以木製居多。木製陀螺為圓錐形,上大下小,錐端常加鐵釘或鋼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