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鰍游戲體育教案
⑴ 幼兒餐前活動游戲都有哪些
幼兒餐前活動游戲都有:
1.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幼兒對手指游戲很感興趣,因為手指兒歌押韻,充滿游戲性,幼兒在讀的時候朗朗上口,學得也快,配上手的動作更能激起幼兒的興趣,百讀不厭。如《我的十個好朋友》《手指睡覺》《切土豆》《包餃子》《炒白菜》等。
不僅能鍛煉幼兒的手部肌肉的發展,還能豐富幼兒的語言,增進幼兒的食慾。
2.輕松的互動游戲幼兒和老師一起做游戲是最開心的,在幼兒進餐前,我們的老師可以開展一些師幼互動小游戲。如做《手指變變變》的游戲就非常受孩子們喜歡。
大家坐著一起念「手指手指變變變」,老師說「變什麼」時,孩子們就擺出各種造型如小貓、老虎、蝴蝶、鴨子等,老師說「手指休息了」,孩子們便一下子放鬆了。也可以進行《切水果》的游戲,老師說各種各樣的水果。
幼兒說「切切切」,說到炸彈時,幼兒趕緊抱頭,躲避炸彈,幼兒樂在其中。也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同伴互動小游戲,如《捉泥鰍》,一個幼兒雙手手掌打開和另一個幼兒的兩個食指相對,隨歌曲《捉泥鰍》左右擺動。
聽到「捉泥鰍」三個字時,一個幼兒用手掌去捉另一個幼兒的食指,這樣既發展了幼兒的手臂動作又提高了合作能力,幼兒的情緒還很愉快。
3.有趣的手語舞手語舞是經過美化的手語,比較有趣味性,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
幼兒對其特別感興趣。手指隨著優美的樂曲舞蹈,給細胞以直接刺激,對幼兒的大腦發育十分有益。如《我有一個好媽媽》《聽我說謝謝你》《孝心到永遠》等;大班的幼兒還可以進行國學方面的手語舞,如《三字經》《千字文》《讀唐詩》等。
這樣不僅能調動幼兒的聽、說、想等各種感官,也能使幼兒手部肌肉群得到發展,語言能力得到鍛煉。餐前游戲是日托制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過渡環節,我們老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去挖掘適宜他們的游戲,使幼兒在這個環節中能更好的發展。
⑵ 幼兒園小班主題親親小動物它愛吃什麼使用情況
孩子與動物有著天然之緣,對動物世界充滿好奇和興趣。特別是小班的幼兒,他們往往把小動物當成和自己一樣有想法、會說話的朋友,小動物在孩子們懵懂的年代一直扮演著天使的角色,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孩子們和真實的動物逐漸疏遠,不會再有捉泥鰍,捕知了的畫面了,有的孩子甚至不敢和動物們近距離接觸。因此,我們開展了《親親小動物》這個主題。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選擇了孩子經常看見又容易接近的動物如小兔、烏龜、小魚作為孩子感受、認識、體驗的探究對象。通過《親親小兔子》、《有趣的烏龜》《小魚,你好》等活動讓孩子孩子們觀察小兔、烏龜、小魚的特徵,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更加全面詳細的了解認識了這些動物。通過故事《小兔乖乖》和《聰明的烏龜》、兒歌《魚兒跳上岸》、音樂《小烏龜》《網小魚》《大貓和小貓》體育游戲《小白兔拔蘿卜》《小烏龜運糧食》美術活動《小兔白白》《一條大魚》等不同的活動內容,發展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慾望,進而引導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自我觀察、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解決問題。並在活動中幫助幼兒感知並積累了有關常見小動物的基本特徵和生活習性。通過共同收集資料布置主題牆《親親小動物》,讓幼兒在在主題實施中自由、自主的看一看、說一說,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從而滿足每個孩子表現與表達的慾望和需求,通過主題活動開展讓幼兒知道了要愛護小動物,保護小動物,進一步增進幼兒喜愛小動物的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小動物的願望。 主題實施的疑問: 教材價值的挖掘 主題內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延伸
⑶ 捉泥鰍游戲的教育意義
訓練手腳頭腦的配合和抓合能力
⑷ 一年級看圖寫話捉泥鰍
今天,我們舉行了一年一度的親子活動,活動內容有很多:喂雞、摘野菜和游戲活動。在這裡面,我最喜歡游戲活動里的捉泥鰍了!
泥鰍長著細細長長的身子,有4根長長的鬍子,身體滑溜溜的,可靈活了,我把手伸進水裡它們就東竄西竄的!我好不容易捉到一條,正要放進桶里時,泥鰍從我手指縫里鑽了出去我們急中生智,終於想出來了,我們把手伸進去,等他們游到手心,馬上合上,扔進桶里,泥鰍在我手心裡鑽來鑽去很癢,但我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扔進捅里。啊
!我成功了!抓了一條,太開心了!我們就這樣一人趕,大人就用這種方式來捉,最後,我們終於用智慧得來第一名!這次活動,告訴我凡事都要動腦子!
⑸ 音樂捉泥鰍內容簡介和教案怎樣寫
活動目標:
1、了解廚房裡的危險有哪些,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識。
2、學會保護自己,避免不安全事故的發生。
活動准備:
幼兒每人一套《安全伴我行》手冊、圖片。
⑹ 小班集體游戲捉泥鰍評價
你好,其實很簡單
教你個方法,直接去各大游戲論壇查找攻略就可以了
一般各大平台都有游戲專區,專區里的攻略已經很詳細了。
⑺ 跪求一篇3000字關於體育游戲對小學生團隊意識培養影響的論文!!!
一、案例背景(一)設計思路貫徹體育課程標准,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現自主合作、快樂、健康發展主題,依據小學生身心特點,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並在學習過程體現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同時注重學生創造力培養,讓學生享受運動的快樂。(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活動和觀察,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投擲技巧與籃球技術,適當地運用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探討和實踐,掌握基本的投擲技術,在具體游戲活動中加以發揮。情感目標:通過游戲,培養學生強烈的團隊意識,頑強的拼搏精神。教學重點:側向投擲的動作要領和擲遠擲準的相關技術。教學難點:投擲時的動作連貫性和身體相關部位的協調性。二、基本教學過程(一)常規教學師:上課!體委:立正!師:同學們好。生敬禮生:老師好!師:本課內容:投擲與有趣的籃球。生稍息(注意聽)師:我希望本次課同學們能自主合作、愉快活潑的完成本課內容。有沒有信心?設計意圖:加強學生常規培養,形成良好的體育課堂氛圍。(二)激趣熱身「捉泥鰍」師:同學們想不想撿元寶?(等學生說想後,教師隨手把四角牌往四處拋開)每人只能撿一隻,撿起了不能換,誰沒按要求做誰來唱首歌。師:其實這不是什麼元寶,是老師小時候最喜歡的自製玩具叫「四角牌」。師:每張四角牌上寫著「泥娃娃」或者「黃泥鰍」、「紅泥鰍」什麼的,你撿到什麼就充當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玩游戲「捉泥鰍」好不好?(學生很興奮)師:泥娃娃的先到老師地方來領一根紅布條,把紅布條綁在左臂上,這樣大家能認清你是捉泥鰍的。師:捉到的泥鰍關在泥鰍池中,其它沒被捉住的小泥鰍可以來救被捉住的夥伴,救時不能進池,捉住和救出都以觸到身體為准,一點點即可,由於泥娃娃少,捉的同學要注意配合,尋找策略。(角色分組,音樂響起,游戲)設計意圖:情境式教學,打破原有沉悶、機械跟做模式,活躍課堂氣氛,進入熱身活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在歡快的「捉泥鰍」曲子播放當中進行熱身,喚起學生投入體育課的興趣,以拋四角牌的組織形式出現又為下面技能學習的引入做好准備。(三)自主學練,合作探究1.揭題引戲「擲遠冠軍」師:大家手中的四角牌可以玩哪些好玩的?(學生說出投擲)接下來我們就進行一場投擲比賽,要選出心目中的「擲遠冠軍」。首先,由各組自己練習,誰小組內投得最遠,誰就做小組組長,並代表小組參加「擲遠冠軍」大賽。各自回到比賽場地,開始。生分組進行自學練習,選出組代表。師組織比賽,產生冠軍,請冠軍談取勝經驗。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我練習中感受投擲,體驗成功與失敗。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動作質量,體驗尊重與關愛。在技能學習的環節中,做到既要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又要做到因材施教。2.合作對抗「丟包躲包」師:大家玩過丟沙包的游戲嗎?下面我們就來玩這項游戲,看看哪些同學創造的投擲姿勢最豐富?師簡單介紹游戲規則。生分組對抗。師巡視後,組織集合大家圍圈,有選擇性地讓部分同學演示不同的投擲姿勢,總結出投擲要領,進行相應徒手練習。設計意圖:組內探討投得準的經驗,體會速度和力量,感悟「出手求速度,躲避要及時」的道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競賽游戲,堅持不懈,全力對抗,才能更好發揮團隊精神。3.攻防配合「傳包投圈」師:今天我們還要創造一種新的玩法叫「傳包投圈」,大家有沒有興趣玩一下?生表示都想玩,還沒玩夠。師:好,下面我們各組先分隊,人數均等,實力相當,分兩隊,比比哪組分得快,分得好?生根據要求自行分組。師:組已分好,我們先不對抗,各隊在規定區域內進行傳包投圈練習,在傳包時每兩人之間的距離不少於1米,越遠越有水平,下面開始。生開始合作練習傳包,齊心協力把包投進圓圈。師:傳包投圈游戲就是這樣進行,誰先得到包,誰先進行傳投,你們還有疑問嗎?生:開始時哪組拿包怎麼決定?哪裡開始傳?師:老辦法,劃拳比大小;場地上寫著發包(球)點就是開始處。生:我們沒包可不可以搶?師:從對方那裡合
⑻ 這個字元怎麼打求解!
淺談作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
[摘要]作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一直是眾多語文教師的困惑,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嘗試:一是從興趣入手,開啟學生的寫作潛能;二是從技法入手,開啟學生的寫作潛能;三是從素材入手,開啟學生的寫作潛能。
[關鍵詞] 作文教學 激發 學生 寫作潛能
一提起寫作文,我們老師常會聽到這樣的呼聲:「我寫一篇文章最少要想半個小時才能想出開頭,所以我不敢輕易下筆,每次都想得我頭痛。我最害怕寫作文了。每次老師叫我們寫作文,我都要想幾個小時才能寫出來,但是寫出來的作文也不一定是好的。小學的時候,老師稱贊過我寫作文寫得好,我就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可是現在,我卻覺得自己的作文真的很差,根本不敢跟別人的比。」由此可見,作文教學中存在一個「怕」字,那就是學生怕寫什麼,如何寫。對此我們語文教師就對學生進行純理論的寫作技巧指導,一節理論課讓學生聽得是雲里霧里,始終走不出困境,結果是學生討厭老師,老師討厭學生。其實我們老師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把孩子們的寫作潛能抹殺了。為此作文教學要想法設法開啟學生的寫作潛能。
首先、從興趣入手,開啟學生的寫作潛能。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某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教學中, 興趣培養尤為重要。所以我們可以把寫作訓練分為一小塊一小塊的,各個擊破。如:可以讓學生從寫片段入手,從寫周記入手,從串詞造句入手等。教師要學會庖丁解牛,小問題解決了,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學生自然就會找到寫作的竅門,也就不再討厭寫作了。
寫作教學不僅要化大為小,還要學會贊美。「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對每位學生每一次的成果都要給予肯定,否則就會打擊學生的寫作熱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師要當好點火人的角色,而不能當滅火劑。要讓孩子們的激情不斷燃燒,直至想撲滅都無法撲滅,想讓他們停止寫作都無法停止的境界。我們常常會在學生的作文本上看到這樣的評語: 「感情不夠真摯」「話題扣得不緊」「用詞不準確」等。這樣的評語很容易就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抹殺掉。評語的褒貶對能不能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尤為重要。如果我們老師能不受定勢思維和條條框框的束縛而是以此為契機,對學生多培養、多鼓勵,學生的個性會很好地培養出來,而不是被扼殺。每一位學生的作文總有它的優勢在,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應該肯定它在這次作文中發揮得比較好的地方,教師也應該用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發現學生的優勢。
第二、從技法入手,開啟學生的寫作潛能。
著名教學教案家瑪利婭.蒙特格利說過;「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應該有一種發展方向,那就是釋放人的潛能。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教育呢?我的回答是在人出生起就要進行這樣的教育,應為人一出生就具有這樣的潛能。」
有人曾這樣實驗:將一隻青蛙放入中開水中,青蛙會立刻從盆子中跳出來;在將這只青蛙放入冷水中,然後慢慢加熱,結果是這只青蛙知道被燙死也沒有跳出盆子。
還有一個實驗:將一隻跳蚤放入瓶中,他會立刻跳出瓶子;再將跳蚤放入加有瓶蓋的瓶中,最初也不停的跳,但後來也就跳的越來越低了,最後,即使去掉瓶蓋,跳蚤也沒有跳出去。
將這兩個實驗與我們的作文教學聯系起來,給我們的啟示是:恰當的培養模式,將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
下面請看兩個案例:
張老師的作文指導《又見重陽》,課堂教學環節如下:
師:先讓學生說一說在重陽節寫一篇作文從哪些方面寫?
生:可以記事和寫人。
師:事和人怎樣寫?
生:從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寫。
師:就動作描寫進行解釋,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動作描寫,並列舉:
教材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動作描寫:
我們現在就去爬吧!」有個孩子叫道。他們就朝一座懸崖飛跑而去。
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裡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裡,嚇得幾乎暈倒。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教師讀,學生表演過程。
接著再讓學生朗讀《背影》中的一段動作描寫:
(他)蹣跚的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生:找出動詞,體會動作描寫的表達效果。
師:師與原班語文教師交往,讓學生觀察過程,並記下動作,描寫好的學生每人一個桔子當場讓學生吃,觀察吃的動作。
生:全班交流吃桔子的過程。
師:讓學生交流點評,接著讓學生到黑板上用恰當的動詞及修飾語描寫老師與原班語文老師交流的過程。
生:上黑板寫,組員幫助,小組對比。
師:點評。
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創造情景,讓學生藉助教師的肢體語言親自體驗,學生對老師的描繪恰當、貼切、生動。學生在課堂上找到了寫作的突破口,枯竭的思維被打開了,學生的寫作潛能得到了極大地開發。
黎老師的作文指導《寫真實 寫真體》課堂教學環節如下:
師:列舉作文犯難的兩種現象,引入課堂,接著出示兩則案例。
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問題。
師:歸納寫不真實,寫不具體的的原因,接著讓學生就材料二《抓泥鰍》過程讓學生談談如何寫具體。
抓泥鰍:一個晚上,我和小舅一起拿著手電筒去夾泥鰍。我們拿著一把夾子,一隻紅色的桶,兩盞燈去夾泥鰍。我們去我外婆家後門的地方,我們一到那裡,沒有夾到半條。我們倆來到田邊,田邊那裡的泥鰍可多了,條條都很大,我小舅很輕松地夾著泥鰍,最後我們夾了很多,就回家了。
生:從抓泥鰍環境,抓泥鰍的過程,抓泥鰍時的心理,抓泥鰍後的感受等方面擴寫,形成完整的文章並交流。
師:出示修改後的文章,學生讀並體會寫具體的作用。
生:寫作實踐。
以上教學過程老師讓學生在想像中體會過程,學生只有語言生成,但沒有情景體會,學生的寫作思維沒有打開,因而在寫抓的過程時寫不具體。
兩位老師同是寫作教學,張老師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從演、觀、說到個人寫、小組寫,學生的潛能被完全挖掘。而黎老師卻沒有設計好教學環節,未能開啟學生寫作潛能,其實張老師的教學證明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典故。學生的寫作潛能開啟了,思維打開了,寫文章這個「攔路虎」也就解決了。因此寫作技巧的合理傳授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潛能的開啟,語文教師要在這點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改變過去純理論的寫作技巧指導模式。
第三、從素材入手,開啟學生的寫作潛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需要素材的支撐,如果沒有材料去體現,也是鏡中月,水中花,是虛的。「撿到籃子里是菜」嗎?不一定。精心裁剪才能充分揭示主題,刻畫人物形象等。然而在作文現實中存在三種失誤:一是司空見慣的「大路貨」,二是毫無新意的「陳舊貨」,三是簡單模仿的「舶來貨」。學生沒有作文素材,寫作文總是胡編亂造,因此教師要在作文素材的積累和建設上下功夫。學生有東西寫了,寫起來也就不難了。那麼怎樣入手呢?可以這樣做:每周一記(記下一周最值得回味的事),每周一講(講給同學最新鮮的事),每日一讀(讀一篇優美的文章)等。葉聖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這就是說作文素材來源於我們的身邊,來源於生活中的點滴瑣事,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善於收集素材、積累材料、整理素材,就能匯集成章。如果能夠充分調動我們學生的積累,建造一個內容豐富的「材料庫」,那麼學生寫作也就不再是多難的事。
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捷克詩人塞費爾特曾在回答記者采訪時說過「寫作是因為感到自由、感到歡樂。」建構新型的作文教學環境,營造和諧的寫作氛圍,讓學生無拘無束,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才會對寫作充滿興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持之以恆,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巧指導、多思考、多練筆、我們一定能激發學生巨大的寫作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