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述一項自己家鄉的社會體育活動(家鄉社會體育活動可以是特色民俗活動、廣場舞、舞龍舞獅
社會體育也稱「群眾體育」、「大眾體育」。是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對應的概念。由企、事業單位職工,以及城鎮居民與農民,為達到健身、健心、健美、娛樂、醫療等目的而進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身體鍛煉活動。 社會體育按區域特徵分有:城市體育、...
2. 哪裡的醒獅隊最有名最厲害
廣東遂溪。
遂溪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助興,祈求平安吉祥,醒獅表演成為當地乃至湛江市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
近年來,遂溪縣因勢利導,加強組織、積極扶持,全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空前活躍。
表演形式:
遂溪民間醒獅的表演形式,一般分為傳統獅和高樁獅。
傳統獅以地上裝設的凳、桌、梯和配以盆、桶、籮等物品表演為主。
高樁獅則在傳統套路上,加以發揮提升,在製作一條長達巧米、高近3米的高低錯落的樁柱上表演,更顯驚險高難。
舞獅藝人在教授獅藝時,對每個動作都有民間的口語稱謂,如:天狗追日(凌空推進)、犀牛望月(轉體180度回身上腿)、蜻蜓點水(鉗腰環旋)、金龍騰雲(連環飛躍);
搭背跟斗(翻滾落地)、風火輪(高樁側空翻)、懸崖尋寶(雙足鉗單樁)、盪鞦韆(180度凌空轉體接佔位)、採摘靈芝皿足掛樁接上腿)、金雞獨立(單足上腿)、一柱擎天(雙足站肩);
童了一拜觀音(彎足坐頭)、坐一字馬(鋼索上劈)、橋底取寶(橋上倒掛采青)、轉圓圈(首尾交換)等。
3. 舞獅運動將來有何發展方向
原來的舞龍舞獅現在的人都不喜歡拉,如果想要讓現代人接受的話,那一定要進化!
4.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大約起源於什麼時代
舞獅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5. 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有哪些民間運動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古人的生活都是比較枯燥的,因為他們沒有特別發達的技術,並沒有像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些電子產品,所以他們的生活可能會比較枯燥。在真正的歷史上,人們生活的其實還是比較充裕的,並沒有因為缺少了這些電子產品而整天都在虛度時間,他們會有很多的活動。在南北朝時期,舞獅子就是一個熱門的民間娛樂運動,而且這還是一個群體性的活動,有著自己的歷史淵源。
三、大同小異因為每個朝代的審美會有所不同,所以舞獅子這一項運動雖然都存在於很多的朝代當中,但是所舞的獅子在顏色包括,動作等方面會有著一些小小的差異,但是舞獅子所營造出來的一種熱鬧的氛圍是沒有改變的。每到佳節的時候,它絕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頭戲,是當時很多小孩子都特別期待的一項表演。
6. 有本網游小說,主角在游戲里叫做醒獅。是那本小說
扯淡
7. 舞獅運動分為哪幾種
它從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中國民間傳統文體活動,逐步發展成為一項具有健身功能的體育運動項目。舞獅運動是一項集體健身運動,它充分體現了一種民族精神,展示出一種團結力量,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象徵。舞獅分為南獅、北獅。
北獅表演以寫實為基礎,模仿獅子為主,雙獅在引導員的引導下,無固定主題,以訓獅娛樂為主,互相嬉戲,爬山等,表現獅子的威武神勇、無憂無畏的精神,給人們帶來快樂。
北獅,民間習慣稱為聖獅、獅子舞、獅燈等,(活躍在全國各地,較為分散,表演五花八門)北獅以在平地上表演為主,同時也可以在梅花樁、高台、綵球、高梯等器械上表演。是由引獅員引逗兩頭獅子進行表演
北獅傳統的舞法在講究技巧和武術基本功的同時,更強調畫面的藝術布局結構、特色套路的編排、引獅員和獅子的配合。在引獅員的引領下,雙獅的動作隨著鼓點的節奏,或快或慢、或進或退、或高低或翻滾或跳躍,展現姿態萬千的獅形獅態。
北獅在製造與設計方面,則盡量的模仿獅子的形狀,它的外表,多數像一些站立在廟堂前或古典式的宮殿建築物門前的雕刻石獅差不多,而舞北獅則要獅頭與獅尾並重,不能作單獨式的替換人手。它的動態、舞法、彷彿與真的獅子一模一樣,非常逼真。
北獅常見的基本動作有:禮拜、伸腰、撓、舔、擦、探、吃、洗、抓、叼球、坐肩、鉗腰、高台前、側滾翻、雙獅的配合有互躍、滾背、轉花、搭爪立轉等各種造型。
2、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8.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大約起源於佛教興起時代,即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9. 求幼兒園大班音樂游戲
舞獅子是中國民間用於歡慶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我園五十年大慶中由戰士雜技團表演的舞獅子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這可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看舞獅。回班後孩子們都三三兩兩地模仿舞獅子,為滿足孩子的需要,讓他們能親身體驗舞獅子樂趣,故設計此活動,並引導幼兒感受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多彩與獨特風格。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創編獅子舞及獅子戲球的動作,並分別在a、b兩段中表現出來。
2、啟發幼兒配合樂曲自由表現獅子的神態和動作,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喜慶的氣氛。
3、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准備:
1、關於舞獅子的影碟,錄音帶《舞獅子》。
2、與幼兒人數相當的獅子頭飾、手偶獅子、綉球各一個,圖片獅子、綉球各一張。
活動過程:
1、律動《獅王進行曲》進場。
(1)引導幼兒模仿獅子威風凜凜的神態以及走路的姿勢。
(2)師:「獅子作為百獸之王,本領可大了。我想聽聽小獅子們都有些什麼本領?」啟發幼兒回憶園慶舞獅的情景。
2、欣賞影碟《舞獅子》。
(1)師:「原來獅子還有會跳獅子舞,玩綉球來慶祝節日的本領呢。從前,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們就會用舞獅子來慶祝節日,表達自己的喜悅和快樂。」
(2)播放影碟,啟發幼兒仔細觀察獅子的動作和神態。
3、學習游戲《舞獅子》。
(1)熟悉游戲音樂。
①操縱獅子手偶和綉球,啟發幼兒回憶影碟內容,並配放《舞獅子》音樂。
②引導幼兒了解樂曲ab結構,並分別用獅子及綉球圖片表示。
③幼兒完整欣賞樂曲,並觀察教師操縱手偶進行表演。
啟發幼兒創編a段獅子的動作及神情。
①播放a段音樂,引導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