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關於幼兒體育游戲
⑴ 如何切實,有效的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近日,由教育局領導組織帶領我們基層教師學習了《課程游戲化》的有關活動,我有幸參加並觀摩學習了有關的活動。更有幸聆聽了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虞永平教授關於《課程游戲化》的講座。通過此次學習,讓我對課程、游戲以及課程游戲化有了一個更深入的認和全新的解讀。
在此之前,我認為《課程游戲化》的頒布與實施意味著舊的課程體系的結束,通過此次學習我們了解到《綱要》和《指南》和《課程游戲化》要求是一致的,是相互融合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就已提出了「游戲是基本活動」的問題。所謂基本活動,意味著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常常疑惑於如何平衡「教和玩」的難題。在過去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為了生硬的體現教育教學活動中游戲的存在。我們通常只是植單一的插入一些游戲。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常常會困惑,為什麼在教學活動中孩子的興趣缺缺,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學。通過學習我才了解,課程游戲化是要站在質量的高度去考慮,站在兒童獲得完整經驗的角度去考慮,站在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角度去考慮,簡單的說課程游戲化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點,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幼兒動用多種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現的機會更多一些,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更充分一些。
結合虞永平教授的講座來反思自身發現,在以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年也能注重體現游戲化,但是在活動中並不能體現幼兒為主體的自主性游戲,由於害怕孩子「不會玩」「玩的不好」「玩的有危險」通常我在玩的過程中沒能體現孩子的自主,這樣的游戲往往只是在我的操控下「聽我玩」!所以往往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沒有自我的意識,只是在我的控制下被動的接受。用虞永平教授的話來說游戲不是教學,不需要教師去「導演」和指揮,因為教師指導過頭了,就成了「導演」,孩子游戲中的自由自主和創造就會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導游戲,應該融入課程文化,形成習慣。
課程游戲化的關鍵在教師,焦點在幼兒,幼兒行為總能折射教師的思想和作為。課程游戲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兒積極投入活動過程並充分探索、交往與表現,是幼兒不斷豐富和發展新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師說什麼和做什麼,而是幼兒說什麼和做什麼。良好的幼兒園課程會不斷促發幼兒的興趣,催生新的活動,能讓幼兒專注地投入當前的和不斷生發的行動中去。
此專題學習,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行為,在日常教學中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要珍惜孩子們有限的童年生活,探索有質量的幼兒園課程。 而作為一名年輕老師,我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反思。虞永平教授提出的一些解決措施,給了我啟發和思考,在今後的教學管理中,我將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學習先進的理念,與幼兒共成長。
⑵ 淺析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論文
淺析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論文
現如今,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淺析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析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論文 篇1
自《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以來,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得到了更為深入的實踐。江蘇省於2014 年開展了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旨在引導幼兒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推進幼兒園實施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學前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重新認識游戲的價值,並將游戲的精神和理念切實滲透到幼兒園課程實踐中。
一、當前課程游戲化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是未能很好地處理好游戲與教學的關系,「羞談」或「忌談」教學。在行政指導的驅動下,課程游戲化作為江蘇省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的重要手段,游戲被再次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少幼兒園和教師開始對既有的教學組織形式表現得遲疑不決,尤其是忌談集體教學,以為提教學就是在走小學化的路,沒有堅定的教育立場,使教學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戲組織方式不恰當,存在兩個極端傾向。一種傾向是游戲始終處於教師的高控之下,教師以設計教學的思路設計游戲的主題、場景、材料、人物、規則等,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幼兒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構的經驗,難以獲得愉悅的游戲體驗。另外一種傾向則是放任幼兒的游戲,認為游戲既然是幼兒的自主活動,那就應將游戲完全交給幼兒,教師主動放棄自身的指導和教育職責,成為一個純粹的旁觀者。這樣的游戲多數無法深入,幼兒也只能獲得一種淺層次的快樂。
三是游戲化課程構建缺乏方向和目的,無法真正理解課程游戲化的內涵和覆蓋的范圍。這也就是說,課程游戲化對於多數教師來說還只是一個概念,不明確其具體內涵,更沒有在深層次上把握課程游戲化的本質,也就不可能使游戲真正成為幼兒園實施教育教學的一種基本手段。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蘇省教育廳「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推進會上的講話指出,課程游戲化不是用游戲去替代其他課程活動,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戲的理念、游戲的精神滲透到各類課程活動中,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同時提升教師課程建設水平和課程實踐水平。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一是幼兒園和教師未形成科學、系統、成熟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游戲觀,未能跟上學前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幼兒是在與外部環境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實現經驗、知識的獲得和自我的建構的,這一過程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而非成人全部預設和安排的,教育應該只是為幼兒創設「有準備」的環境。幼兒園教育應該從兒童的主體性出發,實現從傳統的「重教」向「重學」的轉變。而游戲活動是除生活活動、學習活動之外發生概率最高、幼兒參與范圍最廣的一種活動,某種程度上兒童的存在狀態可以被視為一種游戲著的狀態。杜威也曾強調,游戲精神代表幼兒心智的發展態度。[3]可見,游戲是聯系兒童與教育的橋梁,與形式相比,游戲的精神才是課程游戲化的內核。正因為教師以成人的評判標准去衡量幼兒,使教師難以把握游戲對於幼兒成長的意義和作用,對於需要以何種形式、施以何種教育才能促使幼兒獲得全面、恰當的發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學的認識,在課程游戲化的實踐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師培養未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而長期的實踐又固化了教師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技能。不能有效地組織游戲活動,首先與當前的教師培養模式有關,我國學前師資的培養存在重知識、重技能的偏頗,知識化傾向導致實踐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則把藝術技能從教育實踐中抽離出來,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養的完整性,使得教師難以滿足游戲活動對綜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觀念及行為技能更是使教師難以內發地對已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反思,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可以說,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礙了課程游戲化的有效實施。
二、推進課程游戲化的策略
幼兒教育的本質是要使兒童獲得愉快的成長體驗,其過程要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尊重兒童的興趣與需要。這決定了幼兒園開展的游戲活動應具有生活情境性和開放性,並要有良好的環境支撐。
(一)加強教師培訓,解決課程游戲化的認識及施教技能問題
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是課程游戲化有效推進的前提。各級教育部門、教師培訓機構和幼兒園應廣泛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如採用集中培訓、專題報告、主題沙龍、答疑和辯論會、現場跟蹤與臨床診斷等方式,幫助教師解決在課程游戲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如下問題:一是幼兒園課程為什麼要游戲化,以此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游戲觀。之所以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強調游戲的價值,是因為游戲更為貼近幼兒的發展特點和發展需要,幼兒的行為與活動充滿游戲精神。課程游戲化是克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重要手段,但更為根本的是,游戲是幼兒的存在方式,成人應該尊重幼兒的生活世界和成長規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自身意志強加於幼兒;二是正確認識游戲與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的關系,游戲只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戲有組織形式和精神內核之分,幼兒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獲得也並非只有通過游戲才能獲得。重要的是,與單純地在形式上以游戲代替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相比,游戲更應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發展目標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在游戲中主動探索和構建對事物的認識,才能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心智的發展。因此,教師要能根據教育目標和實際條件,恰當地選擇教學組織形式,不能將教學簡單地等同於「小學化」;三是如何開展游戲化的課程活動,這需要教師明確自身在游戲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幼兒受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其自發開展的游戲活動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進一步的支持和引導,才能使游戲走向深入。因此,教師在游戲活動中要同時扮演游戲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從兒童的視角引發游戲,從成人的視角引導游戲,進而促進幼兒游戲活動的有效開展。這就意味著,還要培訓教師掌握具體的游戲活動組織技能,包括設計符合幼兒發展需求和現實情境的游戲的能力、觀察幼兒游戲行為與情境的能力、及時對幼兒游戲進行修正和調整的能力,從而保證游戲始終不偏離幼兒發展和教育的目標。
(二)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明確課程游戲化的方向及內容
課程是教育活動的內容載體,游戲化則是幼兒園課程應具有的基本特點。要把游戲當作幼兒園主要的課程組織形式,就必須加強游戲化課程體系建設,使之成為園本課程的一種表現形式,為此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課程開發和建設能力。由於課程游戲化強調的是游戲精神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所以這一課程形態不是對原有課程體系的顛覆,而是要在幼兒園所有課程活動中體現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這是游戲化課程建設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確把握課程游戲化的這一內涵外,還必須把握幼兒游戲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環境創設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開放性,即不管何種形式和內容的游戲,都必須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前提,注重幼兒的活動體驗和自主探索,並對游戲活動進行及時的調整和修正,避免過度使用統一和量化的標准評價幼兒。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在開發主題特色課程的過程中,圍繞「海安花鼓」這一主題,先組織幼兒觀看花鼓舞表演,引發幼兒模仿的興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況下鼓勵幼兒用雪碧瓶、小棒、紅色即時貼等材料製作花鼓,從而完成整個游戲過程。如此開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戲,就可以將教學目標與幼兒的發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戲中,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
(三)改革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優化幼兒園游戲活動評價
與集體教學相比,游戲活動是一種更為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側重。課程游戲化強調游戲精神在教育活動中的滲透,強調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這就要求改革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優化對游戲活動的評價。適當打破原有的剛性管理制度,採取因人而異、因活動而異、因教育目標而異的課程和教學活動評價制度,注重過程導向,才能給課程游戲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間。例如,對於新入職或課程組織能力較弱的教師,可以制定較為明晰和剛性的活動指導和評價方案,讓這些教師參照方案組織開展游戲活動,但對於理論功底較深、施教能力較強的教師,則應允許他們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實際組織游戲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提升他們對課程游戲化的認識和組織游戲活動的能力。
淺析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論文 篇2
隨著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近些年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發展趨向已經十分明顯,這不但是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過程。因為只有多元化的課程類型才能適應我國不同地區幼兒園發展的實際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課程建設才能保證我國幼兒園教育的健康發展。本文針對我國幼兒園課程發展的需要,就幼兒園游戲課程的概念界定、內在意蘊、基本特點以及價值取向等問題進行簡單探討。
一、從字面上來分析,「游戲課程」是「游戲」和「課程」兩個詞的組合,這一組合本身反映了游戲和課程間所蘊含的內在必然聯系,這種聯系集中體現在幼兒的「發展」上
幼兒的游戲在自然狀態下一般都是自發的,所以也就具有了開放性的特點,這種特點凸現了游戲的娛樂功能,而隱含了發展功能。教育者要對幼兒的游戲活動加以引導,其目的是在幼兒享受游戲的娛樂過程中將隱含的發展功能進行挖掘,使之從隱性轉變為顯性。為此,游戲指導者在不破壞幼兒游戲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改造,使之變成系統、有序的系列活動方案;換句話說,幼兒園的課程必須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兒喜歡和適應的方式開展,在內容上要以幼兒熟悉的生活常識和各種活動技能的訓練為主,在目標上要以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核心,這就是游戲課程。簡言之,所謂游戲課程是指以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結構化、規范化、技能化的游戲活動方案。游戲課程的這一界定具有五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游戲課程的目的是保證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兒喜歡的游戲活動為主;再次,在內容上要以幼兒熟悉的生活常識、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為核心,要以獲得直接經驗為主,以學習間接經驗為輔;第四,在要求上保證幼兒的自主性活動和教師的參與指導相結合;第五,在評價上要以幼兒獲得滿足為基礎,以社會要求和個體需要相結合的整體發展程度為評價標准。
二、從幼兒游戲的本質意義分析,幼兒游戲的核心功能就是娛樂
其他功能都是在這一功能基礎上衍生和發展出來的。如果游戲的娛樂功能消失,那麼游戲活動中所產生的其他功能,諸如行為規范功能、認知開發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會大打折扣。從幼兒的內在需要來看,幼兒進行游戲並沒有什麼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兒之所以游戲就是為了游戲,就是因為喜歡和高興,就是為了娛樂;幼兒在游戲中能夠體驗成人難以理解的快樂,他們將多種情感、多種角色、多種嚮往融入自己的游戲中,而這些活動都是幼兒自覺完成的。從現實上看,幾乎所有的幼兒都喜歡游戲,沒有人引導,沒有成人的訓練,每一個幼兒天生就是游戲專家。在多數情況下,沒有成人的參與幼兒也能非常順利地進行游戲,成人「虛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參與,反而容易破壞幼兒游戲的正常開展。游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需,是幼兒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兒的天性。游戲課程正是尊重幼兒的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為了更好地適應幼兒本質發展的需要,首先,游戲課程應該是生成的。就是說游戲與課程互為生長點,即課程生成游戲和游戲生成課程。游戲生成課程強調用自得其樂的活動豐富和補充「預設課程」,將游戲作為課程的生長點,新的課程便不斷生發出來。課程生成游戲強調用「預設課程」的內容豐富和充實游戲。在教育中引入積極游戲,並將「預設課程」作為積極游戲的生長點,用課程的內容來充實游戲,這樣也就可以得到「發展」和「享樂」雙重效果。將課程作為游戲的生長點後,不僅教育效果十分明顯,發展的目標能夠得到高質量的實現,而且學習者也會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獲得樂趣,能夠享受教育的過程,從而有利於增進學習者繼續學習的興趣,對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課程是對話的。對話是一種自由地來回、融合而產生的更新或創生的現象。對話致力於消解種種兩極對立。課程作為游戲,課程本身成了「對話」的延續。在課程中,教師、兒童與作為「文本」的課程、教材進行對話。這里,兒童與教材之間不再是傳統認識中的那種生硬的對象性關系,而是一種「我」與「你」的平等對話關系;這里教材作為文本,它是一種語言,它像一個「你」一樣自身說話。它不是一個客觀對象,而更像對話中的另一個人。在這種對話中,教師和幼兒不斷實現著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見得以克服,不斷形成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實現自己人生經驗的增長。
最後,課程是體驗的。從形式上看,游戲課程是假想的、虛構的`,但從實質上看,游戲者在游戲中獲得的體驗卻是真實的。課程作為游戲,在游戲的境界里,教師與兒童都作為游戲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無所謂主體,也無所謂客體,游戲者與游戲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與游戲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們獲得的是一種真切的體驗。課程作為游戲,是兒童的全身心投入過程,是兒童生命的全部展開。兒童不是站在對象的旁邊,而是進入對象,與對象融為一體,真正去體悟、創造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三、游戲課程作為一種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幾種基本特點
自主合作性。游戲固然是源於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戲之所以成為游戲,是因為游戲者將生活中的自我經驗和他人經驗進行了改造,把本來不關聯的事情通過想像、情感等因素進行了聯系,再加入情節而形成。這些過程在一般情況下是游戲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兒游戲來說,不但每一個幼兒都喜歡游戲,都具有策劃游戲的能力,而且也都善於合作。根據這一特點,將幼兒的游戲進行重新策劃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戲課程,必須充分體現幼兒在課程實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兒在感受快樂和合作中學到有價值的知識。
開放靈活性。游戲課程既具有游戲本身的開放性特點,也具有課程本身的結構性,所以游戲課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課程實施中的刻板的結構和過程,而是崇尚過程和結果的有機統一。由於在課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兒的參與,重視幼兒的自我感受、自我體驗和需要,所以,游戲課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閉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對開放和靈活的。一種方案可以有多種實施方法和運行規則,組織者的任務之一就是將這些實施方法和運行規則,不斷連接形成一種完整豐富的結構體,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要求和幼兒的實際需要。
整體系統性。游戲課程作為一種教育方案,在結構上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在內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統性。課程應該是指導性的方案,而不應該是一種執行程序;游戲課程強調的是整體上的連貫統一,使幼兒熟悉的生活內容歸納組織成具有主題性的整體結構和系統游戲活動。
四、課程是人的活動,課程價值體現著人的價值,人的價值與人的全面發展關系密切
幼兒處於人生的起始階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價值。人的價值體現在人生的整個歷程之中,要從人的整體價值上來看待幼兒。因為每一個體的終身發展都是通過不同階段的獨特性與連續性的過程完成的,每一階段都有其發展特點,每一階段也都有其獨特的發展任務,不同階段任務的完成都必須尊重該階段發展的特點才能保證教育活動的有效性。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一要充分重視幼兒在現階段獲得發展的價值,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特點;二要體現現階段的價值成為後續價值的基礎,重視每一幼兒作為獨立個體的「可持續發展」之需。幼兒園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兒園教育課程必須指向使幼兒成為何種特徵的人,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和途徑使幼兒具有這些特徵,又怎樣保證幼兒具備這些特徵,成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兒教育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幼兒園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幼兒園教育課程是整個終身教育開端階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識的指導下與幼兒教育情境相互作用,從而使幼兒獲得全面的基礎素質,並使幼兒得到適宜性發展的非義務性課程。簡言之,幼兒園教育課程旨在促進幼兒全面基礎素質的適宜發展。由此可見,塑造完整人格,發展兒童的主體性,實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體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統一的,統一於發展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世界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之一就是要體現課程追求的共同價值,這是幼兒園課程理想價值取向的合理選擇。游戲課程的價值取向,理所當然的體現幼兒課程的價值取向,而且由於游戲課程強調游戲的內在精神實質,注重「享樂」,而「享樂」從根本上尊重了該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本質特點和需要,重視了幼兒階段兒童認識外界客觀世界和環境的特點,尊重了幼兒在接受和認識事物過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響的特點。正因為這樣,幼兒園游戲課程的價值取向更重視幼兒當下的現實存在,強調幼兒在現階段獲得發展的價值,注重現階段發展對其以後發展的基礎性價值。
淺析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論文 篇3
相關合集:
學前
教育論文
相關信息
基於園本課程開發背景下研究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淺談職業教育中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質量教學模溫州人精神對經濟困難大學生勵志教育的啟示試論我國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研究雲計算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影響研究淺談在高職院校開展企業文化教育的研究淺析初中數學課程教學如何做到優質教育1:1數字學習及其網路教育應用探索試析流浪乞討兒童受教育權的保護試析受教育權理論發展綜述
相關信息
關於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初探淺析學前教育指導類課程現場教學模式的探索試析中職學校學前教育聲樂集體課教學問題淺談對學前教育期培養幼兒自信心的情況試論少數民族學前教育的信息教育探究淺析撫州市農村學前教育的現狀及對策淺論學前教育的改革思路及其對應策略關於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對策淺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淺議學前教育的目的
相關熱搜: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專業
追求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是學前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學前教育的本位主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園課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給當前幼兒園的課程理念帶來了重新的思考,同時也為各地幼兒園進行園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依據。
當前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狀況總體良好,但也有一些帶傾向性的問題需要我們關注和解決,否則會導致學前教育的功能異化。為此,幼兒園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必須堅守學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才能產生有效性,才能避免以更為復雜的方式反而獲取教育的負效應。
一、相關概念
1.國內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一詞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國的幼教界普遍使用。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2.學前教育及其本位主義
學前教育是教育活動的最初階段,是人生第一個教育階段。學前教育應遵循學前教育的學前性、基礎性的教育規律,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學前性就是指非小學性,因此需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防止小學化傾向;基礎性就是指在幼兒階段打好對其一生發展有良性影響的身體、心理、習慣的基礎。學前教育的學前性和基礎性體現了學前教育的本位主義,即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幼兒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
二、幼兒園課程設置現狀、問題及成因分析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幼兒園課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其中仍存在的諸多問題。
幼兒園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其弊端:
1.幼兒園課程「小學化」傾向的現狀。幼兒園課程「小學化」指在教學形式、教育內容、每日生活等方面,企圖拔苗助長促進孩子的發展。在「中國西部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主題調查活動」的調查活動顯示:被調查的133所幼兒園100%存在增加小學化課程的現象。不少幼兒園認為本園「小學化」,才能顯示出自己辦園的優勢和特色。
2.幼兒園跟風、照搬現象嚴重
一些幼兒園不切合實際,只會照搬套用,機械模仿他人。這種被動效仿並沒有認真學習和領會其課程理念、內容選擇和活動形式的編制,並結合本園本班實際情況,長期以往勢必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3.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忽略幼兒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幼兒家長在幼兒教育方面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心態,都片面追求技能的培養,追求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將一些顯性行為作為考評幼兒教育成敗的唯一指標。
三、造成幼兒園課程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1.迎合家長及社會需求。多數幼兒園和教師認為,幼兒園「小學化」是因為家長和社會的要求。例如,幼兒的拼音的掌握程度、識字數量、20以內加減法的熟練程度、古詩的背誦量來評價幼兒園的辦園質量,一些家長以此選擇幼兒園,小學也以此作為入學條件。
2.幼兒園因素的影響
一方面,幼兒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近些年來,中國的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層中多是中師或幼師畢業,自身素質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少數幼兒園的辦園動機不純。
3.缺乏科學、規范的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
幼兒園課程評價就是在對幼兒園課程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量或質的記述的基礎上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幼兒園課程評價在我國起步較晚,導致許多幼兒園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課程評價體系。
四、對策
1.增強幼教理論學習,科學化地進行幼兒園課程管理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組織幼兒園教師學習幼教理論,了解幼兒園教育的任務、內容和方法,端正辦園目的和幼教思想。另一方面,針對當前幼教課程實施的現狀,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對幼兒園課程進行規范,建立和制定科學化的幼兒園課程管理辦法,科學化地進行幼兒園課程管理。
2.加大宣傳力度,正確理解幼兒教育
教育部門自身宣傳學習幼教理論,結合多種形式,積極幫助家長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學知識和基本規律,同時加大面向社會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對幼兒教育的正確理解與期望。
3.良好的師資素養是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的關鍵。
一方面,在幼兒園師資培養方面,要切實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組織教學,加強幼教理論、職業操守和幼教專業能力的培養,為幼兒園保教工作培養一批遵循幼教規律的具有高素養的合格師資,以滿足目前幼兒教育迅猛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行政部門要加強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和法規建設,嚴格執行幼兒園教師資格准入制度。
4.加強對學前教育尤其是力度薄弱幼兒園的建設與監管。
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的情形一般都發生在條件比較落後,師資水平較低的園所。適當改善投資,加強師資培訓,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讓教育資源更加公平。同時充分發揮示範幼兒園的示範作用,這對克服小學化傾向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五、結論
總之,幼兒園課程是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課程,更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學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是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初步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幼兒健康活潑,愉快地成長,為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園課程的設置必須堅守學前教育的本位功能,必須堅持追求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我們要加強幼兒教育科學研究,借鑒各國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為探索教育的本位功能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體系搭建了廣闊的平台。
;⑶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 你認為哪些領域的活動適合用個別學習的形式開展
一、幼兒園數學教育和五大領域活動相互滲透的原則 (一)關注幼兒的整體發展 幼兒園教育應以幼兒的整體發展為宗旨,不受分科課程的局限,強調各領域間的有機聯系,以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數學教育與五大領域活動相互滲透就是要求課程設計和實施者在設計、組織活動時要立足幼兒的整體發展,既要重視幼兒的認知發展,也要重視幼兒的態度、興趣、動作技能、行為習慣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二)遵循各領域教育基本規律 五大領域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同時也各具獨特的教育規律。數學教育與五大領域活動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各有不同,幼兒在學習不同領域內容的過程中也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因此,領域間的相互滲透並不是隨意進行的。教師只有在准確把握數學教育和五大領域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恰當的滲透意識和能力。 (三)堅持自然的、有機的滲透 陳鶴琴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好比人的五個手指,同生於一掌,血脈相連,形成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的整體。這種聯系是自然的、有機的,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如果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滲透,或者為滲透而滲透,不考慮幼兒發展特點和學科特點,幼兒並不能真正受益。 二、數學教育和五大領域活動的共通點 (一)在活動內容上具有共享性 虞永平認為,「幼兒園的教育不是單純的學科知識教育,不是既定的文本教育,而是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幼兒教育只有真正貼近幼兒的生活,在幼兒生活中尋找適宜的課程內容,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應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各領域的教育,以生活中的事物和問題作為幼兒的學習對象,讓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4〕幼兒的生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源於生活的內容不僅可以供開展數學教育,也可以供開展社會、藝術、健康等其他領域活動。如大班主題活動「祖國各地的特產」,既可以開展多角度分類的數學教育,也可以開展旨在感受祖國物產豐富的社會活動,還可以開展讓幼兒畫畫各地特產的美術活動或講講各種不同食物味道的健康活動等。 (二)在活動目標上具有共同性 雖然幼兒園各領域活動自身有各自獨特的內容體系,教育目標也會各有不同,如數學教育強調對數、量、形等抽象關系的認知,科學活動強調探求客觀世界的真相,藝術活動鼓勵幼兒大膽想像和自由創造等,但培養某些學習品質並不只依賴某個領域。這類活動目標可以成為數學教育和其他領域活動相互滲透的切入點。 三、數學教育和五大領域活動相互滲透的途徑 (一)在五大領域活動中滲透數學因素 在五大領域活動中滲透數學因素,是指在開展五大領域活動時,將數學因素滲透其中。不同領域的活動中數學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可以作為一種規則、一種任務或一種工具,有時可以比較顯性,有時可以比較隱性。將數學因素有意識地滲透到五大領域活動中去,可以幫助幼兒豐富數學經驗,或鞏固已習得的數學知識和能力,並可以促使幼兒嘗試運用簡單的數學方法去解決在其他領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1.數學作為一種游戲規則滲透在五大領域活動中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教師常以游戲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此時,可以將數學因素滲透到游戲規則中去,以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如在中班的語言活動「我給小雞起名字」中,教師按兒歌特點設計了游戲,即根據兒歌中的數字1~7,讓幼兒分別扮演名為「小一」至「小七」的小雞,按序排隊、分散、再重新排隊。反復幾次之後,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了兒歌,又鞏固了對數序的理解。 2.數學作為一種任務要求滲透在五大領域活動中 數學還可以作為一種附加的任務要求滲透在五大領域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某領域活動中增加一些需要運用數學知識才能完成的任務,讓幼兒根據要求完成任務目標。如小班體育活動「小豬運餅干」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幼兒在平衡木上行走的能力。教師在設計「請小豬運餅干」的任務時,要求幼兒將運回來的餅干按形狀分類擺放。如果僅要求幼兒取回餅干後放入大筐中,幼兒練習平衡行走的目標就已經達成了,而教師這樣設計活動就進一步將數學學習任務和體育活動自然地結合起來了。在這樣的活動中,數學學習是一種附加的任務,幼兒在達成某些特定活動目標的同時,也鞏固了某些數學知識和能力的學習。 3.數學作為一種使用工具滲透在五大領域活動中 (1)解決五大領域活動中的問題 在五大領域活動中,幼兒常需要運用數學經驗解決一些問題。如在大班科學活動「植物的變化」中,幼兒在討論自然角中植物的變化。有幼兒說植物的莖長長了,有幼兒說植物的葉子長大了……長長了多少,長大了多少,幼兒通過測量獲得了較精確的結果。在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陀螺」中,幼兒不斷地探索陀螺的軸該安裝在哪裡的問題。通過不斷嘗試,幼兒發現在中心點裝陀螺軸最好,而對於怎樣准確地找出這個中心點的問題,幼兒藉助等分圖形經驗找出了解決方法。總之,幼兒通過藉助已有數學經驗有效解決了五大領域活動中遇到的困難,鞏固了數學知識,數學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2)鞏固五大領域活動的學習經驗 藉助數學工具可以幫助幼兒鞏固五大領域活動學習經驗。如大班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鞋子」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鞋,初步了解它們的名稱、結構、製作材料和作用。教師在活動方案中設計了一個整理鞋子的環節,要求幼兒按照鞋子的不同屬性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運用數學經驗完成了任務,並鞏固了相應的學習經驗。 (3)促進對五大領域內容的理解 數學可以將事物之間的關系以極簡約的方式表現出來。很多時候幼兒可以藉助簡單的數學經驗來理解五大領域的內容。如中班幼兒在學習兒歌《小兔子開鋪子》時,可能難以記住兒歌中物體和數量的對應關系,為此,教師請幼兒用圖標將數卡和物體匹配起來。結果,幼兒很自然地掌握了這首兒歌的結構,甚至還學會了仿編兒歌。 (二)在數學教育中滲透五大領域因素 在數學教育中滲透五大領域因素,是指在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時,在尊重數學學科知識系統性和幼兒數學學習特點的基礎上,將其他領域的因素納入數學教育活動中。 1.遷移在其他領域活動中獲得的已有經驗,提供數學學習的經驗基礎 幼兒在不同領域活動中習得的經驗是其學習新知識、獲得新發展的基礎。通過遷移這些已有經驗,幼兒能夠更好地學習。如在小班數學活動「爸爸媽媽」中,教師設計了為爸爸媽媽整理衣物的情境,引導幼兒對爸爸媽媽的衣物進行分類,以發展其相應的數學能力。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看到的是爸爸媽媽的照片,操作擺弄的是爸爸媽媽的衣物,空氣中似乎充滿了爸爸媽媽的氣息。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這種飽含對父母情感的活動促使他們很樂於參加。而他們在整理爸爸媽媽衣物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對分類的理解。 2.運用五大領域活動的方法,豐富數學教育的形式 操作是幼兒數學學習的基本方法,但單調的操作活動容易使幼兒產生倦怠情緒。教師通過運用五大領域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豐富數學教育的開展形式,使得數學活動更加貼近幼兒生活,從而調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如教師在引導中班幼兒感知8以內的數量時,藉助文學作品《比腳》,讓幼兒在欣賞動物之間比較腳數多少的有趣情境中感知數量。另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