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傳統體育游戲
⑴ 請問誰知道廣東(或廣州)有什麼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例如龍舟。
廣東麻將
⑵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
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民間游戲是指流傳於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耍」,主要流行於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年人娛樂節目之中。 有些游戲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後形成了競技項目或雜技藝術。生動有趣,沒有功利色彩的民間游戲和競技活動,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感到親切。這種親切感總是與朗朗的笑聲和濃濃的鄉情融在一起。
(2)廣東傳統體育游戲擴展閱讀:
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參考資料:民間游戲-網路
⑶ :踢毽子的游戲起源於什麼故事
黃帝時代,史事渺遠不可求,說踢毽為黃帝所作,是把黃帝當作垛子,即把一切發明創造的功績都歸之於黃帝一人的結果,並不可靠。說起於戰國之時,或許有些根據,但因踢毽子乃細物中之細物,要找到確鑿的起源時間的證據,幾乎不可能,故姑以前人成說為據,斷為起於戰國好了。雖然這仍屬於傳統中的史影,但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糾結為之」(《初學記》),與毽羽類同,且也是「拋足之戲具」,所以鞠與毽還的確有點血緣關系。據文物家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斷,踢毽子最晚也起源於兩千年前的漢代。到了南北朝,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巧妙地踢毽子了。唐代釋道宣《高僧傳》記載:「沙門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眾人喧競異而觀之。佛陀因見怪曰:此小兒世戲有工。」(卷二《習禪·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腳外側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見腳上功夫。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為一項練武的輔助功。
唐宋時,踢毽子更加風行,技巧也更高超。《事物紀原》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可知此時踢毽子有邊跑邊踢之法,且不光用腳踢,還用膝、腹、頭耍弄毽子,「聳膝」、「突肚」、「佛頂珠」即是。宋代,由於踢毽子的人多,還產生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商業。南宋詞人周密寫的筆記《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條,列舉了首都臨安城(杭州)里經營各種玩具的小商業,如風箏、粘竿、毽子、鵓鴿鈴、象棋、彈弓等等,並指明:「每一事率數十人,各專藉以為衣食之地。」
明清時代,踢毽子更為普及,技藝也大為長進。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述北京民間踢毽子:「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通俗編》「踢毽」條說:「今京市為此戲最工,頂額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應數敵,自弄,則鞬子終日繞身不墮。」由於踢毽子趣味盎然,觀之賞心悅目,故成為藝術家,尤其是民間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花瓶上出現了匠人們繪的踢毽圖,畫家也把踢毽子的場面畫下來,清代風俗畫集《北京民間風俗百圖》里的踢毽圖,就是現存的一幅。
踢毽子既有趣,運動量又可大可小,故踢毽者男女老少都有。尤其清代婦女踢毽子更為引人注目。一首北京竹枝詞唱道:「青泉萬迭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清代北京竹枝詞》)當時女孩們愛玩名曰「攢花」,即「數人更翻踢之」的踢毽游戲,為了玩得痛快,她們脫掉裙裳,身著短衣,她們踢著,笑著,常常日落不歸。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作了一闋《沁園春》,詠閨人踢毽子,詞雲:「嬌困騰騰,深院清清,百無一為。向花冠尾畔,翦他翠羽;養娘篋底,檢出朱提。裹用綃輕,制同 轉,簸盡牆陰一線兒。盈盈態,訝妙逾蹴鞠,巧甚彈棋。鞋幫只一些些,況滑膩纖松不自持。為頻誇狷捷,立依金井,慣矜波悄,礙怕花枝。忽憶春郊,回頭昨日,扶上欄桿剔鬢絲。垂楊外,有兒郎此伎,真惹人思。」(見陳乃乾輯《清名家詞》)我們好像看到一位清代女郎在清幽的深院里踢毽子的盈盈姿態,那精心製成的毽子上下翻舞,變化多端,簡直比踢球還巧妙,比彈棋更有趣味。
清朝光緒皇帝的瑾妃非常喜歡踢毽子,她的侄子唐海α回憶瑾妃踢毽子的情景:午休後,「吃完加餐,喝完茶,瑾妃親自帶我們到御花園里走走,但更多的時間是在前殿踢毽子玩。踢毽時瑾妃要把大衣襟的下擺拉起來塞到腰搭上,和我賽著踢,對著踢。當她自己踢時,越踢越帶勁,有時把毽子踢到前殿掛匾後邊,這時宮女便傳來小太監用竹桿弄下毽子再接著踢。姑母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前踢、後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雞毛毽子,在姑母腳下來迴旋轉。太監和宮女們在旁邊喝采叫好,『瑾主妃踢得妙!』就這樣,一直踢到進晚膳才算罷休」(《文史資料選編》第十八輯,政協北京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第177頁)。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城鄉有踢毽子的風俗,以至成為年節「歲時」活動。如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為「天寒時消遣之一法」。《燕京歲時記》上說踢毽子「足以活血禦寒」。《帝京歲時紀勝》里有一首童謠:「楊柳青,放空鍾。楊柳活,抽陀羅。楊柳發,打尜尜。楊柳死,踢毽子。」清·前因居士《日下新謳》里有一首詩:「楊柳抽青復隕黃,兒童鎮日聚如狂。空鍾放罷寒冬近,又見圍喧踢毽場。」每當楊柳凋零,天氣寒冷的時候,踢毽子就熱鬧起來了。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鄉」的美譽,舊時,幾乎家家有毽,人人會踢。一到新年,人們結伴成群,上街踢毽,一時彩蝶紛飛,似聞春訊。清代廣州正月十五有踢毽子會,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寫的《廣東新語》記載,每逢元宵節,「晝則踢五仙觀,有大小,其踢大者市井人,踢小者豪貴子」(《廣東新語》卷九,《事語·廣州時序》)。熱鬧的踢毽子活動,使元宵佳節錦上添花。
雖然踢毽子在歷史上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但由於它有益健康而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根植於民間,所以獲得了很強的生命力,千年不衰,至今仍然是人們喜歡的一種體育游戲。
⑷ 廣東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有哪些
花炮、珍珠球、蹴球、毽球、龍舟、鞦韆、射弩、陀螺、押加、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武術等
⑸ 廣東體育的超級游戲中全部的名字
這個你還是算啦吧 他們的都是街機游戲 除了街霸等格鬥游戲能PC玩 其他玩不了
不過《蒼翼默示錄》推薦 雖然配置大 但是操作高
⑹ 跳房子的游戲玩法
跳房子的游戲規則是:
1、「子」必須每次一格或兩格或三格按順序地往前踢,「子」不得越格、不得壓線,不得越界,不得違規,否則判為失誤。
2、假如在游戲中途失誤,可在下一次輪到時從失誤格開始繼續往下跳。
3、不得在「房子」格內久留。
4、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自己「蓋」的「房子」里休息片刻。
(6)廣東傳統體育游戲擴展閱讀:
1、跳房子是一個兒童游戲,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體育游戲之一,趣味性、娛樂性極強,曾深受廣大兒童的喜愛。
2、「跳房子」游戲最早起源於羅馬帝國時期,最初的游戲規模有100英尺長,主要用於羅馬步兵的軍事訓練。後來,羅馬的孩子們開始模仿軍隊的這種訓練,在他們自己的球場劃線扔石,並且添加了一個評分系統。
3、「跳房子」游戲具有多種玩法和跳法,生動活潑、趣味性強,這一方面符合兒童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有助於調動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動作,不但鍛煉了兒童投擲、跳躍、平衡、手眼和手腳協調等能力,還使兒童在輕松愉快、自由的游戲氛圍中得到發展。
⑺ 嶺南民間游戲有哪些
嶺南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五道、過家家、老鷹捉小雞等等。
1、過家家
流傳於兒童之間的游戲。流行於全國各地。「過家家」是孩子模仿成年人的一種游戲,一個人或幾個人都可進行。幾個人一起玩時,有當「爸爸」、「媽媽」、「弟弟」;有的去「買菜」,有的「煮飯」,有的抱「娃娃」等,也有模擬種瓜等生產活動的,模仿大人過日子。
2、拔河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4、老鷹捉小雞
游戲需要至少三個人,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餘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運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
5、下五道
中國民間棋類游戲。流行於華北北部和東北大部地區。當地農民在田間勞動休息時,常在地頭劃線為盤,土塊、小石代子。棋盤由橫、豎兩條線交叉而成。相傳下五道起源於公元前225年,隨後流傳於民間。此棋棋盤大小為5線*5線,共25個點。行動走法偏重於陣型排布和走動順序(形成「槍」的時機),落子方位卻是相對而言的。
⑻ 廣東體育頻道的超級游戲不知道玩的叫什麼游戲
霸三國志大戰,日本的世嘉公司出的,應該是中文化了,人物的卡片還有語音用的都是中文,感覺很違和,這游戲在國內不是很普及,在廣東也就三間店有得玩,而且玩的還是實卡,麻煩。
⑼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及玩法
一、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二、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三、個別玩法
1、腳尖腳跟腳尖踢
雙手叉腰,邊念邊跳。「腳尖」(右腳尖朝後點地),「腳跟」(右腳尖朝前點地),「腳尖踢」(將右腳尖朝左前方點地,接著向右前方踢)。第二遍換左腳,依次反復進行。
2、滾鐵環
手持一根頂端有彎槽鐵棍,推一直徑一尺多的鐵環向前飛跑,發出「嘩唧嘩唧」的聲音,可以在場地寬闊的地方玩。比一比誰滾的時間最長誰就贏了。
3、地雷爆炸
游戲前先用猜拳決出一個為追逐者,其餘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個人就算勝利。逃跑者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快被捉住時,可以立即蹲下說「地雷」:追逐者就必須停止追他,另找目標追逐。
而「地雷」只能遠地不動地蹲著,等其他人來拍一下,並喊「爆炸」,才被解救,繼續做逃跑者。被捉住者為第二輪游戲的追逐者。
4、舞龍燈
利用稻草、竹筒或雪碧瓶制一個象徵性的「龍頭」,再制出「龍身」(稻草「龍身」用稻草紮成大約20厘米長的草扎若干個,中間穿上一根繩子,若給小班玩可不穿繩),用小竹竿或木棍插進「龍頭」、「龍身」,讓舉著舞,可以兩條「龍」嬉戲,樂在其中。
5、跑框
游戲的分為兩組,一組為守框者,一組為跑框者。守框者依圖站好位置,集中注意力守侯在自己的活動范圍內,阻攔跑框者闖入自己的管轄區內,跑框者必須乘其不備,靈活躲閃才能闖框,若被守框者觸及,則算輸。跑框者必須闖過所有的關才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