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儂游戲是什麼意思
『壹』 卡農到底怎麼寫是canon還是kanon
Kanon同Canon,意義很多,最常被談起的就是Pachelbel的卡農、一部游戲《Kanon》和《
聖鬥士星矢》裡面的人物了
卡農這個詞Canon(當然,也是日本佳能公司的的英文名)
『貳』 卡農是什麼
卡農即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譯為華音。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和賦格一樣是復調音樂的寫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法。卡農同時也指以此種技法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
卡農背後的故事
Canon,一個始終能讓愛與纏綿生死相隨的名詞。 是的,卡農,無論意義是「規律」還是「規則」,始終堅持用D大調28度的輪回述說暴雨後的晴空,用輪唱音符描畫古羅馬遺址之上的佳人,用鋼琴的曲妙流暢或管風琴的混錯凝亂勾勒翡冷翠的迷情,讓愛與纏綿生死相隨。 生活沿軌跡,不停反復,我們便會抱怨……卡農,灰色的樂軌和瑰色的雙聲部,彼此獨立而又交融,如同飛揚的蝶沿途收集色彩,編織成夜鶯啼血的婉轉空靈,反復卻不單調。愛的主聲部始終追隨憶的曲調。纏綿悱惻至極的音樂,就像生活。用最後的和弦呼應長相守的誓,永不分離…… 300多年前的德國作曲家帕得貝爾為召喚亡妻飄零的魂,用復調音樂的曲式卡農,去輕盈永世隔絕雕刻的痛。這位德國作曲家用義大利賦予的靈感,將無窮動音樂的元素織入迴旋曲曲式,同一旋律卻以不同高度在各聲部出現,此起彼落如涌動春潮連續模仿。於是,這悠揚的旋律,在300年的芳華流轉間縱情歡歌,肆意渲染,迷醉忘返於時間倉皇流失的感應,把每一位聽眾帶離處境,未曾設防地依戀一場彼岸邊緣的舞蹈。 人生的悲歡離合,如同移換間反射的光影,音樂的詩意控制著生命的悲喜,浸染心靈。無論是內斂的滄桑,還是未知寒意的蒼茫,深愛的信念能超越自我潛能,穿透古樸夜色回歸忘卻的姻緣,前世的約定亦會不遠萬里,漫過隱約的秋水,觸礁曾經的愛人。 在卡農曲式中最富盛名的《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卡農和吉格)便有著這樣的力量。作曲家帕得貝爾因亡妻之痛作此曲,斯人遠逝,愛情的魂糾纏著音樂的魄,定格成永恆。也給了後世之人關於愛情的最好形容。它曾出現在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凡夫俗子》中,用出世的清泠、驚艷,微笑入世的躁動不安。它也曾幻化為阿姆斯特丹純凈天空映照的《雛菊》,用景緻至美敲打女孩畫筆下的麥田。它是被生活誤讀的親情,也可以是錯位的愛情。甚至可以是鉛色天空中飛過的青鳥,留下孤寂悲涼的影;也可以是驕陽下放肆的雛菊,在最美的時刻怒放,盛開後凋零,轉身而逝,留給麥田一個溫柔的側影。 這樣的悲歡人事,似水流年,一直存在,從未停止。你我都有過不曾說出的愛,不肯忘記的臉,當你我於塵世間陌路而過,恐怕只有自己心底明了,多少年華在凋零後知曉,多少往事在清醒時落淚。不過沒關系,可以在心底有那麼一點點悸動時,在無表情的人群中,揚起臉,讓花香拂面,與光影游戲,讓卡農追逐的曲式,追逐著,蔓延年少時的悸動。
『叄』 講解<卡農>!!!
卡農
卡農簡介: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隨後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卡農有許多類型,主要有:①正格卡農。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節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據它們之間的音程距離稱呼,如同度卡農、四度卡農、五度卡農等。在正格卡農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農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調性重疊;其中四度、五度卡農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調性統一外,也可採用嚴格模仿,使答句轉入下屬調或屬調。②變格卡農。答句是主句的變形。若將主句的時值成倍擴大,則成增時卡農,反之,則成減時卡農;若將主句各音作反向的模仿,稱為倒影卡農或反向卡農,若將主句各音出現的次序顛倒模仿,稱為逆行卡農或蟹行卡農,答句若為主句之逆行並倒影者,稱為逆行倒影卡農。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卡農,如二重或三重卡農,即同時有兩對或三對不同旋律的卡農進行;無終卡農,即卡農的結尾與樂曲開始相銜接而使音樂循環不已者;有終卡農,即答句不再進行模仿,另加結尾部分以構成終止者。
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後,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
什麼是卡農?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復。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卡農Cannon雖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但在看似反復平常的進行中,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平凡的韻律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讓人迷醉和沉靜。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簡單的講,卡農〈canon〉是一種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
「卡農」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於用什麼樂器,幾個聲部,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一般來說,2-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嘗不可,倒是現代音樂里常有的事。卡農是最基本的復調音樂的一種,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復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不過都是練習罷了,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興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長笛和鋼琴的,中提琴和鋼琴的……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不只是帕黑爾貝爾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只是我沒聽過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說。好多的交響作品裡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黑爾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順便提一句,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這一點在帕黑爾貝爾德獼農中應當能夠看到),還可以做倒影處理。
在卡農樂曲中,帕海貝爾的卡農是最著名的一首,簡單不過的曲調一再反復,高低聲部遵守著嚴格的對位法則,各自規律地不斷往前發展,和諧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後光輝地結束,聽起來卻絲毫沒有單調之感,令人浮想聯翩,回味深遠。
關於帕海貝爾(Pachelbel' Johann):
英文姓名:Pachelbel, Johann
生卒年月日:/09/01--1706/03/09
國籍:德國
樂派:巴洛克
【生平簡介】
帕海貝爾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當時他是相當激進的作曲家,在世所寫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創作領域,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當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沒在德國各地圖書館內。
帕海貝爾從小就展露對於知識追求的興趣,尤其是音樂。他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同時,也追隨許溫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海貝爾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帕海貝爾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在普倫次的影響下,帕海貝爾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
由於帕海貝爾本人所信奉的是當時德國的新興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隨老師普倫次在1673年前往維也納,成為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在維也納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海貝爾接觸到南德和義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寫的宗教音樂,之後他進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五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帕海貝爾於是在1678年5月18日離開艾森納赫。這之後帕海貝爾來到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並要提供聖歌的前奏曲,風琴師不能亂彈即興,但每年都要將彈奏管風琴的心得和盡展發揮在一場精緻的演奏會上,以顯示不是屍位素餐之徒。因此,帕海貝爾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並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年,帕海貝爾二十八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兩年後芭芭拉難產過世。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這一次婚姻為他帶來七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哈的故鄉,所以帕海貝爾與巴哈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哈的哥哥音樂。巴哈父親過世之後,教育巴哈音樂的責任乃落在這位長兄的身上,所以我們可以說帕海貝爾就是巴哈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特,帕海貝爾來到伍騰堡(Wurttemberg)宮廷,伍騰堡位於斯圖嘉特,這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帕海貝爾的老師魏克過世,讓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里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巴海貝爾寫下了感恩贊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海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帕海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Canon的版本
最原始的當然是四重奏Pachelbel先生的Canon in D major
1966年 維也納音樂節又演奏了大指揮家卡拉揚先生的Canon版本,有一點點的是加了一把小提琴。
1985年 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問世,帶來了他獨自改變的鋼琴版本。
(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1987年 出了個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繹的現代版本。(Canon (Guitar by Nicolas Angelis))
1992年 大豎琴家Mask和長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周年式上演奏了極其優雅的 Canon in D 。
1995年 日本明星深田恭子,在自己的專輯中也親自演繹了親手改變的Canon。
1997年 全智賢出了張專輯叫 Pure apple ,第六首便是全智賢親自演繹的 Canon Flying In The Sky
卡農--另類版本
canon-guitar(Flamenco 佛拉門戈版)
Canon各種版本下載:
最純正的Canon In D (http://www.CSCPlayer.com/Canon/01.mp3)
鋼琴心情 - Canon In D.mp3(http://www.CSCPlayer.com/Canon/02.mp3)
Trans-Siberian Orchestra - Christmas Canon.mp3 (http://www.CSCPlayer.com/Canon/03.mp3)
Eileen Ivers - Humors of Ballyloughlin/Knockn.mp3(http://www.CSCPlayer.com/Canon/04.mp3)
Bond - Lullaby.mp3(http://www.CSCPlayer.com/Canon/05.mp3)
Pachelbel - Canon in D major.mp3(http://www.CSCPlayer.com/Canon/06.mp3)
胡清藍 - 兩個世界.mp3(http://www.CSCPlayer.com/Canon/07.mp3)
【創作背景】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1706)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迴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儂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當年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准確地說,作為一種曲式名稱,卡農並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30689.htm
『肆』 卡農是什麼意思
首先卡農Canon——
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
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
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
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
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
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而這首曲子是帕赫貝爾為懷念患黑死病去世的妻子和女兒而作的
我覺得沒有人可以明白首帕赫貝爾的傷痛
我們只有去感受著
那一段已逝的永不分離
那一段變奏不停的追逐
和那一片結束之後的空洞
卡農的真正含義
應該是全曲的輕快之下的追逐的那份憂傷吧
『伍』 卡農是什麼意思啊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隨後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卡農有許多類型,主要有:①正格卡農。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節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據它們之間的音程距離稱呼,如同度卡農、四度卡農、五度卡農等。在正格卡農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農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調性重疊;其中四度、五度卡農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調性統一外,也可採用嚴格模仿,使答句轉入下屬調或屬調。②變格卡農。答句是主句的變形。若將主句的時值成倍擴大,則成增時卡農,反之,則成減時卡農;若將主句各音作反向的模仿,稱為倒影卡農或反向卡農,若將主句各音出現的次序顛倒模仿,稱為逆行卡農或蟹行卡農,答句若為主句之逆行並倒影者,稱為逆行倒影卡農。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卡農,如二重或三重卡農,即同時有兩對或三對不同旋律的卡農進行;無終卡農,即卡農的結尾與樂曲開始相銜接而使音樂循環不已者;有終卡農,即答句不再進行模仿,另加結尾部分以構成終止者。 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後,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 什麼是卡農?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復。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卡農Cannon雖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但在看似反復平常的進行中,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平凡的韻律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讓人迷醉和沉靜。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簡單的講,卡農〈canon〉是一種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 「卡農」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於用什麼樂器,幾個聲部,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一般來說,2-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嘗不可,倒是現代音樂里常有的事。卡農是最基本的復調音樂的一種,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復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不過都是練習罷了,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興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長笛和鋼琴的,中提琴和鋼琴的……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不只是帕黑爾貝爾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只是我沒聽過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說。好多的交響作品裡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黑爾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順便提一句,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這一點在帕黑爾貝爾德獼農中應當能夠看到),還可以做倒影處理。 在卡農樂曲中,帕海貝爾的卡農是最著名的一首,簡單不過的曲調一再反復,高低聲部遵守著嚴格的對位法則,各自規律地不斷往前發展,和諧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後光輝地結束,聽起來卻絲毫沒有單調之感,令人浮想聯翩,回味深遠。
『陸』 卡農的意義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隨後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1706)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卡農和吉格)。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迴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儂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當年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准確地說,作為一種曲式名稱,卡農並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柒』 注意了注意了!請問《KANON》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當初Kanon發行游戲之時,並沒有任何正式的漢字,爾後在官方設定本上設計公司Key社才宣布了正式的漢字「華音」,之後東映版動畫開始放映時,大陸方面使用第一話的標題「雪之少女」做為暫時譯名,此後非官方的譯名不知不覺中被當成了正式譯名。 在台灣發行時,普威爾公司因行政院新聞局要求每一個國外進口的影片都必須有中文譯名(其他類似情況還有Fate/stay night(命運/停駐之夜)),普威爾在其討論區上徵求中文譯名時,此爭議正式爆發,當時有「雪之少女」、「雪色奇跡」、「華音」等譯名被推薦,最後在普威爾選擇「華音」作為正式譯名之後此爭議終於落幕。
『捌』 卡農只在奧爾夫音樂教育中存在嗎
奧爾夫音樂教學
鏈接:https://pan..com/s/1GoQTmovRhvxi2Y7oEMOLag
提取碼:q32o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1的分享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玖』 《卡儂》是什麼意思
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
PS:聽卡農總讓人有開心的感覺,是鋼琴愛好者必不可少的演奏曲目。所謂卡農(Canon或Kanon)原本並不是指的一首音樂,它和賦格一樣,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它是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法,特點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卡農同時也指以此種技法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
最知名的卡農莫過於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 ( ~ 1706年)創作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
我的野蠻女友里女主角彈奏的一段卡農改編的鋼琴曲,讓很多不了解卡農的人都喜歡上了卡農。這一段改編的鋼琴曲來自於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的音樂專輯《December》中的《帕赫貝爾的卡農變奏曲》(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
現在出現了各種版本的卡農,如小提琴獨奏版、弦樂四重奏版、豎琴獨奏版、長笛協奏版、銅管合奏版、陶笛獨奏版、吉他獨奏版、美聲無伴奏合唱版等諸多版本。當然,最為大家熟悉的還是鋼琴版的卡農。
最後這個是我補充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哦~卡儂和卡農其實指的都是一個,只不過因為是音譯的,所以寫法不同,英文是Canon。
還有什麼不懂得可以去卡農吧看一看,那裡有很多卡農的愛好者哦。
『拾』 想知道卡農是什麼梗呢
卡農的梗源於懸疑電視劇《開端》中的劇情,劇中主角每次在公交車上聽見卡依的鈴聲響起後,公交車都會發生爆炸。
聽到卡農的音樂響起,就會莫名緊張。這源自最近大火的懸疑電視劇《開端》中的劇情,劇中主角每次在公交車上聽見卡依的鈴聲響起後,公交車都會發生爆炸。因為爆炸次數過多,導致主角和觀眾都對卡儂產生了陰影。
特別是在公交車上,如果響起了卡農的音樂,或者看到紅色塑料袋或高壓鍋,都會莫名的緊張起來。卡農這種曲式由於內容較簡單,但限制較多,難以表現出更深刻的內容,也沒有太多值得深究的寫作技法,在巴洛克時期之後基本就淡出了主要的音樂體裁。
卡農的創作背景故事:
這首作品是作者帕赫貝爾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飽含著他的個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他經歷的諸多事情。鼠疫對人類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而年輕的帕赫貝爾,就是在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的D大調卡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