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敲木魚的游戲
❶ 韓國綜藝節目裡面的一個游戲.就是說1個數字然後敲木魚,說幾久敲幾下,然後數字幾的那個人接著下去的游戲.
這個好像是情書里的一個環節,06年時韓庚曾經參加過
❷ 在家念佛敲木魚兒可以嗎
這個問題,主要是擾不擾家人鄰居的問題。
你早敲木魚,驚擾別人休息,是極不如法的,而且會給佛教帶來負面的影響。
建議不敲木魚,低聲誦經或念佛,避免擾民。這樣精進修行,必然有成。
❸ 擺龍門陣是什麼游戲啊
擺龍門陣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人之所以話多,除老來有閑和害怕孤獨外,也因為老人閱歷廣,見識多,有一肚子話要說、可說。同樣,一個城市如果也很古老,話也會多起來。
話多的人多半愛上茶館。更何況,成都人的說話,不是說,也不是侃,而是擺。擺,也就是「鋪開來說」的意思。一擺」這個字,原本就有鋪排陳列之意。比如擺攤、擺席、擺譜、擺闊、擺架子、擺擂台,都非鋪陳排比不可。蜀人司馬相如和揚雄,便是鋪陳排比的老手。他們的作品,叫做「賦」。賦這種文體,後來不行時了,但它的精神,卻為成都人所繼承,並在「龍門陣」這種民間形式中得到了發揚光大。
龍門陣就是成都市民的「賦」。據說,它得名於唐朝薛仁貴東征時所擺的陣勢。明清以來,四川各地的民間藝人多愛擺談薛某人的這一故事,而且擺得和薛仁貴的陣勢一樣曲折離奇、變幻莫測。久而久之,「龍門陣」便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專門用來指那些變幻多端、復雜曲折、波瀾壯闊、趣味無窮的擺談。
顯然,龍門陣不同於一般聊天、侃山、吹牛的地方,就在於它和「賦一樣,必須極盡鋪陳、排比、誇張、聯想之能事。但作為市民的「賦」,則還要鬧熱、麻辣、繪聲繪色、有滋有味,而且還得沒完沒 即便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也要添油加醋,擺得七彎八拐。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好隨便在諸如計程車之類的地方向乘客們「發表」。至少是,短短那麼一點時間,是擺不完的;而擺不完,則不如不擺。總之,擺龍門陣,非得上茶館不可。
事實上,成都茶館的魅力,便正在於那裡有龍門陣。龍門陣之所以必須到茶館里去擺,則因為只有在茶館里,頂尖高手們才有用武之地,聽講的人也才能真正一飽耳福。茶館日夜開放,茶客多半有閑,時間不成問題,此為「得天時」;茶館環境寬松,氛圍隨意,設備舒適,可站可坐可躺,時時茶水伺候,擺者不累,聽者不乏,此為「得地利」;茶客多為龍門陣之「發燒友」,目標一致,興趣相同,擺者有心,聽者有意,一呼百應,氣氛熱烈,此為「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得,龍門陣自然百戰百勝,越擺越火。
龍門陣的內容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既有遠古八荒滿含秘聞逸事古香古色的老龍門陣,也有近在眼前出自身邊頂現代頂鮮活的新龍門陣;有鄉土情濃地方色重如同葉子煙吧噠出來的土龍門陣,也有光怪陸離神奇萬般充滿咖啡味的洋龍門陣;有正經八百意味深沉莊重嚴肅的素龍門陣,也有嬉皮笑臉怪話連篇帶點黃色的葷龍門陣」(林文詢《成都人》)。不消說得,新聞時事自然也是龍門陣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聞時事從哪裡知曉?一是電視,二是報紙。新聞時事既然為成都人所關心,則成都的報業也就當然興旺發達。有人說,成都有三多:小吃店多時裝店多報攤子多。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成都人好吃,則小吃店多;成都人愛美,則時裝店多。至於報攤子多,則因為成都人喜歡擺龍門陣,很需要報紙來提供談資。
成都人確實是很愛看報的。成都街頭報攤多、報欄多,成都的報社也多。大大小小各種日報周報、晚報晨報、機關報行業報,林林總總據說有數十家之多。成都人看報,又不拘本地外地,全國各地的老牌名報,在成都也都擁有自己的讀者和市場。成都的報欄(包括各報社門前的報欄)也沒有「地方主義」思想,一視同仁地將外地報紙和本地報紙一字兒展開,讓成都人大過其報癮。所以,每天一早,報欄前就總是圍滿了成都人。
過完了報癮,就該過嘴巴癮,擺龍門陣 上哪裡去擺最過癮?當然是茶館。因為在報欄前擺,時間有限;在家裡面擺,聽眾有限;在單位上擺,影響工作倒在其次,不能盡興才是問題。還是茶館里好。茶館是成都市民的「政協」,每個人都可以參政議政、發表高見的。(圖三十九)高見發表完了,手邊的一張報紙正好用
來蒙臉,呼呼大睡。反正議論時事的目的是過嘴巴癮,剩下的事情也就管不了那麼多。可以說,北京人愛談新聞時事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政治才能,成都人愛談新聞時事則是為了擺龍門陣。
那麼,成都人又為什麼如此熱衷於龍門陣?
一個簡單的解釋,自然是成都人愛說也會說。「重慶崽兒砣子硬(重慶人敢打架),成都妹娃嘴巴狡(成都人會吵架)」,成都人的嘴巴功夫是全國有名的。
在成都,嘴巴功夫最好的,不外乎兩種人,一是小商販,二是女娃娃。成都小商有句行話,叫「賺錢不賺錢,攤子要扯圓」。攤子怎樣才能「扯圓」?當然是靠嘴巴吆喝:「耗兒葯,耗兒葯,耗兒一吃就跑不脫」;「買得著,劃得著,不買你要吃後悔葯」。你說是買還是不買 女娃子也好生了得。你不留神踩了她的腳,她會說:「咦,怪事,你是三隻腳嗎咋個?牛都過得倒你過不倒?」她要是踩了你的腳,也有說法:「擠啥子擠啥子,進火葬場還要排隊轉輪子的么,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門出不倒門?」你說是和她吵還是不和她吵
的確,成都人好像天生就會說話,天生就會「涮壇子」(開玩笑)、「沖殼子」(吹牛皮)、「展言子」。其中,「展言子」最具特色。所謂「展言子」,就是說話時講幾句諺語歇後語,而且藏頭藏尾,讓你去猜去想,在心領神會中獲得樂趣。比如事情有點玄,就說是「癩蛤蟆吃豇豆」,意謂「懸吊吊的」;而你如果說話離譜,他則會評論說:「你咋個吃苞谷面打呵欠」,意謂「盡開黃腔」。諸如此類的說法,可真是「和尚敲木魚」,--多多多。
於是,簡簡單單一件事,到了成都人的嘴裡,就會變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即便罵人的話,也是一套套的。比如某人智商較低,或做事欠考慮,成都人不說他傻,而說他「瓜」。其實,這「瓜」不是冬瓜西瓜南瓜葫蘆瓜,而是「傻瓜」。因為要「展言子」,便略去「傻」而稱「瓜」。由此及彼,則又有「瓜娃子」、「瓜兮兮」乃至「瓜眉瓜眼」等等。說一個人「瓜眉瓜眼」,顯然就比說他「呆頭呆腦」或「笨手笨腳」要有意思多了,也有味道多
又比方說,弄虛作假,在成都人那裡,就叫做「水」。其起源,我想大約與酒有關。因為賣酒要做手腳,無非就是摻水。所以,日常生活中,便多用「水貨」這個詞來指偽劣產品。推而廣之,則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或做事不到位,成都人便說他「水得很」。由此及彼,則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兒」等說法。再比方說,一件事情沒有辦成,就叫「黃」或「黃了」,其他地方的說法也是這樣。但成都人則進而發展為「黃腔」、「黃棒」、「黃渾子」、「黃蘇蘇」,甚至還有「黃師傅」和「黃手黃腳」等等。
看來,成都人對待話語,就像廣東人對待中央政策,講究「用好用活用夠用足」。成都人說話,是十分「到位」甚至不怕「過頭」的。比方說,紅,要說「絆紅」;綠,要說「翠綠」;白,要說「雪白」;黑,要說「黢黑」;香,要說「噴香」;臭,要說「滂臭」。總之,是要把文章做足,才覺得過癮。
過什麼癮?當然是過嘴巴癮。事實上,成都人說話,除了有事要說外,更多是說著玩,頗有些「為藝術而藝術」的派頭。後面我們還要講到,成都人是非常愛玩的。在成都,熟人見面,除問「吃了沒有」外,多半也會問「到哪兒去耍」。但成都人的「玩」或「耍」,又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必須同時伴以「吃」和「說」。(圖四十)不管是郊遊遠足,還是游園逛街,都必須有好吃的,也必須一路說將過
去。到了地方或走在半路,還要泡泡茶館。如果走了一路,居然無話,那就只能算是「趕路」,不能叫做「耍」 如果居然又沒吃沒喝,那就無異於「苦差」,更不能算是「玩」。所以,無論什麼豪華新鮮的場合,如果沒有茶喝,沒有好東西吃,不能盡興聊天,成都人就不屑一顧。反之,只要能大擺其龍門陣,那麼,不拘到什麼地方,也都可以算是「耍」。事實上,說起「到哪兒去耍」,在成都人那裡,也就多半是到哪兒去喝茶聊天的意思。總之,說話,是成都人玩耍的重要內容,甚至直接地就是玩耍。正如林文詢所說,成都人的說話,「更多地是說著玩,把話語在舌頭上顛來顛去地品味,欣賞,展示。猶如綠茵場上的好手,把一顆皮球在腳尖頭頂顛來顛去顛出萬千花樣來一般」(《成都人》)。
於是,我們便大體上知道成都人為什麼愛說會說了:好玩嘛!
成都人確實愛說話玩兒。對於成都人來說,最愜意的事情,除了上茶館擺龍門陣,就是酒足飯飽之後,在自家當街門口,露天壩里,拖幾把竹椅,擺一張茶幾,邀三五友人,一人一支煙,一杯茶,前三皇後五帝,東日本西美國,漫無邊際地胡扯閑聊,直到興盡茶白,才各奔東西。至於談話的內容,從來就沒有一定之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碰到什麼就是什麼,就像成都菜一樣,隨便什麼都能下鍋,隨便什麼都能下嘴。因為說話的目的不是要研究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而是要玩。因此,只要說得開心,說得有趣,就行。
既然是玩耍,就要好玩,不能像白開水,得有味道,有名堂;而玩得多了,自然能玩出花樣,玩出水平。成都人說話特別有味道:形象生動,節奏鮮明,尤其注重描述事物的狀態。比如一個東西很薄,就說是「薄飛飛」的;很粗,就說是「粗沙沙」的;很脆,就說是「脆生生」的;很嫩,就說是「嫩水水」的。又比如一個人很鬼,就說是「鬼戳戳」的;很呆,就說是「木痴痴」的;很兇,就說是「凶叉叉」的;很軟,就說是「軟塌塌」的。至於傻,則有「憨痴痴」、「瓜兮兮」和「寶篩篩」三種說法。總之,文章都會做得很足。
注重狀態就必然注重表情,而最富於表情的眉眼也就當然是大做文章之處。所以,成都人說話,一說就說到眉眼上去 比如:賊眉賊眼(賊頭賊腦)、鬼眉鬼眼(鬼鬼祟祟)、瓜眉瓜眼(傻里呱嘰)、假眉假眼(虛情假意)、爛眉爛眼(愁眉苦臉)、懶眉懶眼(懶洋洋地)、詫眉詫眼(怯生生地)、直眉直眼(發愣)等等;而吝嗇、愛喳呼和沒味道,則分別叫做「嗇眉嗇眼」、「顫眉顫眼」和「白眉白眼」。看著這些詞,我們不難想見成都人說話時的眉飛色舞。
❹ 小班戶外活動教案《123木頭人》
設計意圖
《一、二、三,木頭人》是一首幽默有趣的歌曲。全曲歌詞內容淺顯易懂,曲調簡單流暢,節奏變化鮮明,富有游戲性,特別適合小班的幼兒來開展音樂游戲活動。因為是小班的幼兒所以我設計的游戲規則就是幼兒在歌曲最後一句句尾處表現木頭人的不同動作造型,並在敲擊樂器時候保持不動。這樣的設計對幼兒來說沒有什麼負擔,利於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活動目標
1、熟悉歌曲旋律,學習隨音樂快慢變化演唱歌曲。
2、能在歌曲最後一句句尾處表現木頭人的不同動作造型。
3、體驗「木頭人」的風趣與幽默,享受活動所帶來的快樂。
活動准備
電腦課件,木魚樂器一隻。
活動過程:
1. 復習韻律活動「紅綠燈」
教師:「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到音樂王國去玩,路上我們要注意交通安全,紅燈停綠燈行。」
2. 學唱歌曲。
(1) 教師范唱,熟悉旋律,初步理解歌詞。
教師:「音樂王國到了,我們找個地方坐下來吧。你們看木頭人來了,他們在做什麼呢?你們來聽一聽。」
「剛才你們聽到歌曲里都唱了些什麼呢?」
(2) 幼兒學唱
(3) 隨音樂快慢變化演唱,幼兒熟練掌握歌詞和旋律
「剛才我們已經會唱木頭人的歌了,這次木頭人要和你們玩個游戲,注意聽這次唱得和剛才有什麼不一樣?」 (教師不斷加快演唱速度)
幼兒學習隨音樂快慢變化演唱歌曲。
3. 學習音樂游戲
(1) 在教師語言引導下,集體創編木頭人不同的動作造型。
「現在你們都是木頭人,老師說123變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擺一個造型不動,看誰最像木頭人。」
(2)觀看課件,講解游戲規則
「木頭人先干什麼?敲木魚的時候木頭人動沒動?」
(3)幼兒隨教師清唱,用手指在自己腿上點拍木頭人走的節奏。
(4)幼兒跟著琴聲,再次練習。
(5)幼兒四散隨樂玩游戲,並在教師鼓勵下,尋找空間進行活動。
「木頭人准備出發了,注意了這次我們會邊走邊唱,看誰會找空地方。」
(6)幼兒邊看課件邊根據音樂快慢變化,完整游戲。
「我們來和動畫里的木頭人一起來玩一玩,這次更難一點,音樂會越來越怎麼樣呢?你們來邊聽邊做。」
活動反思
首先是學習動作,小班音樂游戲的動作編排比較簡單,單一,就是按節奏走路和擺造型,所說設計了玩123變的游戲,通過進行的游戲,幫助幼兒可以更好的進行動作造型的創編。然後是介紹游戲規則,制定的游戲規則相對比較簡單,先讓幼兒觀看多媒體裡面的木頭人的表演,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游戲的興趣,然後教師利用清唱歌曲的方法幫助幼兒了解到游戲的歌唱部分是根據節奏走,在敲樂器的時候是要擺個造型不能動了。是讓幼兒在敲樂器的時候定住擺一個造型不動。掌握好游戲規則後讓幼兒在座位上進行慢的旋律部分的動作練習,並用提示性的言語幫助幼兒記憶規則。對游戲規則的了解後提出新的要求讓幼兒可以四散進行游戲。最後繼續增加難度,完整聽著音樂進行游戲。這樣層層遞進的活動一步一步帶領幼兒挑戰自己。最後在我們的歌唱聲中,玩著木頭人的游戲結束活動。整個活動中,每個幼兒在游戲的氛圍中,和音樂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玩,體驗游戲的樂趣。
❺ 木魚有哪些幼兒玩法
拿出木魚和小錘兒,在寶寶的眼前展示一下,讓寶寶注意發聲的物體。
當著寶寶的面,敲一下木魚兒,讓寶寶注意到聲音。
停頓一下後,再次敲擊木魚兒,讓寶寶確信聲音是由木魚兒發出的。
在寶寶面前連續地敲擊幾下木魚兒,讓寶寶感受聲音和敲擊動作之間的關系。拿起寶寶的小手,幫助他握住小錘兒,敲擊幾下。
❻ 平常可以隨便敲木魚嗎
可以,不記得小時候小孩的玩具就有木魚啊,大了我們不玩了而已。
❼ 普通人士可以在家敲木魚么
在家能不能念佛敲木魚?
海濤法師開示:當然可以,只要不要干擾到別人就可以了。
居士可以敲法器嗎?
海濤法師開示:可以,但是敲法器會動鬼神,你要很認真。
你一敲這些土地公,這些天龍八部就來了,因為他們一聽有法器,他們都趕過來要聽法了,所以要敲之前要很認真,乃至還沒有練習得很好之前,最好我們要敲都會講:鬼神不聽,我在此練習;但是,敲法器最主要是不要干擾到別人,你在那邊叩叩叩......,隔壁的小孩子氣死了,所以你要看情況,不會干擾到別人,因為要尊重大家。
❽ 有沒有這樣一款游戲,就是唐僧在後面敲木魚,在前面放置神仙,豬八戒,沙和尚和孫悟空的最後還有無盡
R星還沒准備出PC版,目前GTA5隻有家用機PS3和XBOX360兩個版本,不過據說要移植PC上。慢慢等吧
❾ 我是佛弟子,我在家念大悲咒可以敲木魚嗎
佛弟子修學佛法,在家念大悲咒是可以敲木魚的。但是有一樣,就是應該注意一下,會不會影響他人生活。不能只顧著自己敲木魚,其他的就不顧了。
有些學佛人經常這樣,在家修行時,又是木魚又是磬,叮當三響,不但影響了他人正常生活,也影響了人們對佛教的正確認知。這就不好了。
❿ 普通人可以敲木魚嗎
普通人可以敲木魚。我們尋常人當然是可以隨時敲了,但是要注意不要擾民了,不要在鄰居睡覺的時候敲木魚,像是深更半夜,大中午的就不好了。
木魚是要有節奏性的敲的不能隨便敲,就像結婚敲鑼打鼓一樣,有節奏。
木魚是一種法器,多用於佛教、道教的功課與法會。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道。
形制有二:一為挺直魚形,用來粥飯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一為圓狀魚形,誦經時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和潮劇、粵劇中常用到木魚。使木魚除法器外兼具樂器功能。
相關記載
木魚是佛學中國化的產物,是印度佛學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從功能上來看,它的產生源於佛教的「犍槌」。
關於犍槌的創設緣起,《五分律》卷十八明確記載:「諸比丘布薩時不肯時集,廢坐禪行道。以是白佛。佛言:『應唱時至。若打揵椎、若打鼓、若吹蠡。
《釋氏要覽》下曰:「今詳律,但是鍾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稚也。」《祖庭事苑》曰:「犍稚,此翻聲鳴。」佛學傳到中國以後,佛典中的Ghanta譯曰鍾,磬,打木,聲鳴等,是一切打擊而發聲之物的通稱。
這些例子都表明,佛學中國化後,犍槌(即木魚)的功能得到了大力擴展。柷敔在古代作為樂曲發起和收尾的樂器,在宮廷音樂中必不可少,佛學在漢末傳入中國後,犍槌迅速與中國傳統樂器融合,改造外形,擴充功能,木魚悠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