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戲類別 » 清朝體育游戲大全

清朝體育游戲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6-20 12:00:44

❶ 現在的體育活動豐富多樣,古代有哪些主要的體育活動

射箭、捶丸、蹴鞠、擊鞠、木射等。

1、射箭

射箭,即箭術(Archery),是指藉助弓的彈力將箭射出,在一定的距離內比賽精準度的體育運動,別稱射箭運動。

射箭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據考古發現,它在距今兩萬八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遺址,曾經發現了一件距今兩萬八千年前的石箭頭,這表明當時人類已經在開始使用弓箭了,這是用石頭磨製的箭頭,綁在木桿上作為當時射箭的用具。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把弓箭的發明使用,作為由中級蒙昧社會向高級蒙昧社會開始過渡的一個重要標志。

2、捶丸

「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3、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擊鞠

擊鞠(也就是現代的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唐代較為盛行。游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擊球,擊鞠所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面還雕有精緻花紋。

5、木射

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戲者輪流以木球撞擊十五根筍型立柱的一種室內的活動形式,產生和興盛於唐代。

木射是一種很特別的球類活動,唐人陸秉曾為此專門著《木射圖》一書,對這一活動作了十分詳備的介紹,可惜此書已經失傳了。

至宋朝時,時人晁公武讀到了此書,因而在他的《郡齋讀書志》中對《木射圖》作了簡短的解題,為我們留下了對木射較為形象的描述:用木削成筍形,作靶子,上縮下擴底平,立起來不易翻倒,總計十五根。

這十五根筍分為兩大類:一類通體塗為紅色,分別刻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字,共十根;另一類塗以黑色,分別刻以慢、傲、佞、貪、濫等字,共五根。

活動時,將十五根筍立在平坦的場地一端,投拋者在另一端,用木球去擊打另一端的木筍,以擊中硃色筍者為勝,以擊中墨者為負,最後看誰擊倒的硃色筍多,就是終勝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射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木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擊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蹴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捶丸

❷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都包括那些項目

1、「彩月亮」是苗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上古時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為戰爭失敗,分散隱入深山菁林。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頂上立一樹桿,桿上系紅腰帶,然後令男女青年繞桿對月吹笙跳舞。於是失散的部落民眾聞笙紛紛聚集於樹桿之下,大家立誓團結,發奮振興部落。

「彩月亮」在歷史的長河中已嬗變為慶祝豐收和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喜慶活動。

「莊稼黃,蘆笙狂」每年金秋時節,苗族的「彩月亮」就開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著明月圍著兩棵花桿歌舞。如果你有幸參與他們一起「彩月亮」你就會聽到這樣的腔幫:

「唱歌要唱一對對,單人一個唱不成,單絲一根不成線,獨木一根不成林。」「唱歌還要一雙雙,少了一個唱不響,少了一個唱不好,我來跟哥把腔幫。」

能在15米的高桿上吹奏蘆笙,完成各種驚險而優美的動作。集蘆笙﹑舞蹈﹑雜技和苗族風情於一體,是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一顆奇葩。

2、「較腳勁」是仡佬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項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了生存,他們常年奔走在貴州高原陡峭的山間小道上。腳力柔弱,稍有閃失就會跌入萬丈深淵;不練就一雙鐵板腳,就爬不上難於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沒有扎實的腳勁就走不出野獸出沒的大箐林;雙腳無力,在涉江過河時就會葬身魚腹。

為了練就過硬的腳勁,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勞作之餘,尋一寬闊的山間草地,互相用腳比試。比賽雙方通過腳的壓、勾、掃等動作使對方失分,勝者則獲得人們熱烈的掌聲。這項民間體育活動,就逐漸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傳統體育運動。

3、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古近期就有了燦爛的農耕文化。由於苗族人民遷徙居住在深山箐林,開墾的田土和耕種的莊稼常被野獸糟蹋破壞。為了驅趕野獸,他們創制了「響節」。「響節」又稱「雞幾棒」:或「挑桿」,「響節」除了用來對付野獸,還可以用來馴養家禽。在古代,由於戰爭頻繁,還用作戰爭中攻城的火器。後來,「響節」逐漸演變成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強身健體的傳統體育項目。
「響節」通過用「響節」棒挑、擲、擊、敲、打等動作,訓練人們的靈敏度、奔跑速度、判斷力等。以此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龍」這一體育項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戰中為營救自己的首領演變而來。

傳說苗族先民的首領被敵方以談判為名關押,關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顧一切,赤足從火龍背上踩過。又以一把把利刀插進絕壁,架成刀梯,攀上懸崖,救出首領。此後了今天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5、《蓮花十八項》起於清朝光緒年間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盛行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烏江中下游一帶。這一民間舞蹈取材於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納了貴州高原的靈氣,體現了土家人獨特的民風,展現了土家人粗獷而豪邁的性格。《蓮花十八項》要求所有舞蹈者張開雙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和關節,在有力而清脆的擊打聲中,盡情抒發心中的激情,《蓮花十八項》的基本動作有「上九響」「下九響」之分。因而被稱為「蓮花十八項」。表演時,要求拍打節奏統一,動作協調,舞蹈時不計人數,不受任何場所限制,茶餘飯後,田間地頭,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項群眾性的健射舞蹈。該項目於1999年貴州參加全國第六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並獲表演項目一等獎。

6、蘆笙是苗族的象徵,是苗家歡度節日必不可少的樂器。蘆笙有幾十個種類,幾十種曲調,蘆笙舞有上百個動作。表演的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奇異。其中有的清新活潑,有的歡快熱烈,有的輕松幽默,有的險奇優美,「蘆笙技巧」把音樂舞蹈與體育融為一體,生活氣息濃郁,深受苗族人民喜愛。

《金築蘆笙》難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過空中踩碗,滾舞、前翻、後翻、登梯、疊人等動作充分表現了力量與技巧的結合,整套動作朴實粗獷、剛柔相濟、動靜分明、造型優美,令人兒,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稱猴兒鼓,是苗族傳統打擊樂器。

「豐收苗鼓」流傳於貴陽花溪、孟關等地,是當地苗族群眾在豐收後舉行的一項舞蹈與武術相結合的體育活動。豐收後的苗寨,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在悠揚的蘆笙曲中,圍著苗鼓跳起了歡快的舞蹈。舞蹈時,姑娘手持手槌擊鼓,邊打邊跳,一套動作打完後更換另一套。擊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紡線,插身,打穀等勞動場面,舞蹈中還表現了苗族群眾喜愛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整個舞蹈鼓聲不停,歡笑不斷,鼓聲回盪著豐收的喜悅。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間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活動。它對抗性強,趣味性濃,不受場地大小限制。是一項鬥智斗勇,練功角力,又便於開展的活動。

其競技方式是:在地上劃一「界河」,比賽前運動員分開站立,比賽開始後,中線即不存在。比賽中,兩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將對方推

離原位為勝。在比賽中,可通過巧力取勝,但不能抓人或拉人。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鍛煉臂力和腿力。

9、「壘營盤」原名「營盤舞」。它取材於苗族先民為保衛而進行的防禦戰爭。表演者吹奏蘆笙,壘成營盤,形成圓圈,表示四方布滿勇士,營盤中央豎立帥旗,勇士們「四面開弓」「倒立」、「上肩」揮舞帥旗,舞象徵營盤堡壘堅固,士氣高昂。「壘營盤」是苗族同胞表達懷念先民們的歷史偉績和不屈不饒的英雄氣概而創作的舞蹈。隨著社會發展,如今「壘營盤」已成為苗族男女鬥巧的活動。它不受場地、音樂、人數限制。其特點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蘆笙舞曲的同時,進行翻滾、倒立、吊掛、倒背等技巧表演。動作節奏鮮明,剛柔相濟,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壘營盤」是畢節地區苗族人民最為廣泛流傳的娛樂健身活動。

10、「烏蒙鈴」原名「鈴鐺舞」,彝語「啃荷唄」。它取材於彝族先民開疆拓土,馳騁疆場的各種活動。最先是一個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節」時進行表演。流傳至今,以變成節日和慶典活動中的舞蹈。是畢節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傳統體育舞蹈之一。

「烏蒙鈴」表演時不受場地、音樂、人數的限制。鈴聲象徵著騎士在戰場上的高昂鬥志,羊皮鼓鼓點象徵著勇士出征的號角,手握若干只用綵帶紮好的銅鈴,腳踝上系鈴鐺,邊跳邊舞鈴聲悅耳,動作粗獷,剛勁有力。體現了烏蒙山區彝族人民淳樸,直率的性格。

「疊羅漢」「抱腰舞鈴」「相互背馱」「前後翻滾」「倒掛金鉤」「雄鷹展翅」等高難度動作,運動量大,造型美觀,舞蹈和竟技和諧統一。「烏蒙鈴」是一項頗受彝族群眾喜愛的健身娛樂活動。
11、「德沙呱」漢語譯意為「刺錘舞」。主要流傳在獨山縣上司鎮墨寨鄉

琴揚村一帶,是布依族一種特殊的,古老的武術舞蹈形式。

每逢昏喪嫁娶,民族節日,蓋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相集約會,揮錘起舞。

表演形式為男女群體性武術舞蹈,以手上舞刺錘動作為主,腳上動作為輔,名稱為「搶刺」「劈刺」「撥錘」「絞錘」「崩錘」「馬步」「弓步」「彈,踢,勾,鏟」等。舞姿遒勁有力,具有陽剛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無畏,熱愛家鄉,熱愛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錘,俗稱「狼牙棒」使用的武術套路是先防後攻,防多於攻,防中有攻,以防為主。

12、「弦鼓樂」是一種別具特色,歷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間傳統體育舞蹈,流傳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龍鄉祥寨村和都江鎮五坳坡一帶。

最早是專門為慶祝「開始插秧」和「開始織布」兩項祭祀活動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鼓身用整筒圓木刨光鏤空而成,兩頭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側嵌上一對牛角並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種,三弦代表紡織,水族的耕織文化由此可見一斑。

表演人數不限,表演時男女圍鼓吹跳,表演場面壯觀熱烈,動作以其特有的肢體語言,生動記錄了水族先民艱苦創業的歷程,表現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園,人旺糧豐的美好願望,它是水族人民間文化藝術中獨放異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項目。

13、這是苗族姑娘過「菜花節」時舉行的一個傳統表演。這個比賽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通過穿花衣裙比賽,既向人們展示了苗族婦女服飾的絢麗多姿,也表現了苗族姑娘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還體現了苗族同胞團結協作,和睦共處的集體精神。

❸ 《尋秦記》里的游戲

蹴鞠
cù jū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溯源】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藝術特色】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傳承意義】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盃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為德國世界盃的一部分,德國漢堡足球博物館正式開館,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蹴鞠歷史軼事】
第一個因踢球名垂史冊的人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牆。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史上第一份首發名單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第一個因踢球而當官的人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蹴」「鞠」二字的意思及讀音】


(1)踢:~鞠(踢球)
(2)踏:~踏。一~而就。


(1)養育,撫養:~育。~養。
(2)彎曲:~躬。~躬盡瘁。
(3)大,窮極:~凶。
(4)幼小:~子(稚子)。
(5)窮困:「爾惟~自苦」。
(6)告誡:「陳師~旅」。
(7)古代的一種皮球:蹴~。
(8)一個姓。
具體見:
http://ke..com/view/308913.html?wtp=tt
http://ke..com/view/107691.htm
[編輯本段]【關於古代蹴鞠的影視作品】
劇情介紹:
一八七八年英國曼聯球會成立前,在球會興建的工地發現一雙真金打做的靴——故事回到金靴製造的地方——中國;當時為北宋仁宗年間,地點為民豐物阜的臨安城。
臨安城裡,蹴鞠名家柳三復之子柳復生,對足球有著無比的狂熱,而且悟性特強,雖然年紀輕輕,已是太和樓球社的次球頭,加上文武全才,令太和樓女儀仗隊隊員深深著迷。但因為少年得意,養成好強、冷傲和孤僻的性格,對球技不如他的人,都嗤之以鼻。
球社儀仗隊領隊月娥,美麗大方,生性爽直,對復生一往情深。但復生背附父親厚望,視足球為第一生命,希望—朝成為頂級球星,對月娥情義毫不領會只視之為妹妹。
月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出身寒微的賣燒餅的青年張俊,俊對月娥一見鍾情,公然違抗母親雲姐——絕對不能踢球之命令,為追求月娥,千方百計加入太和樓,俊雖然喜愛蹴鞠,但面對嚴格訓練感到苦不堪言,雲姐知道俊加進球社,便大鬧太和樓,意外地與當年暗戀雲姐的范老兒重遇。
范老兒因為太和樓球員年紀不輕,擢升復生為球頭並挑選俊當次球頭,但復生認為俊生性好玩,難成大事,而俊亦只為追求月娥,根本無心於球賽,兩人互不配合,結果比賽大敗,太和樓因此被更大的球社豐樂樓收購,復生心裡極之後悔,在范老兒開導下,終於明白足球運動是講究團結合作,並非個人表演。
豐樂樓要求太和樓球員及儀仗隊都要通過考試篩選,連范老兒也不例外,復生順利過關,俊得復生幫助,僥幸入選,月娥亦憑實力進入豐樂樓,三個年青人齊心合力,終於在豐樂樓站穩腳。
在這個二男一女三角關系顯得微妙時,第四角人物,性格任性,好強的黃寶珠突然殺到,寶珠與復生原有婚約,這次到來,實為催婚,見到月娥,大吃其醋,主動挑戰。幾番比拼下,月娥琴、書、畫都不如寶珠,幸好張俊在旁鼓勵使月娥重新振作。
復生對寶珠的任性妄為,非常不滿,坦言自己只想踢好足球,不會想其它。此時,寶珠說出父親黃金福有意悔婚,逼她嫁給端王趙佶為妃妾,攀龍附鳳。
復生為了婚約之義,決定向趙佶討回公道,趙佶欣賞復生的勇氣,提出相互比試,決定寶珠誰屬;復生在書法上不敵趙佶,寶珠聞訊,一走了之,其實趙佶根本無意納寶珠為妃將她還給復生。
寶珠出走,反令復生可以再專心球事,終於與俊並肩考入全國著名的超級球社——齊雲社,同時入選者尚有日後宋朝太尉——高俅。
高俅球技精湛,但心術不正,為了正選位置,不惜用計謀殘害隊友,復生一一看在眼裡,和俊設法令俅自食其果,最後高俅被逐出齊雲社,從此對二人懷恨在心。
寶珠出走後不慎被強盜擄帶,賣入青樓,情急智生,扮成醜女,被李師師所收留為婢女;寶珠憑才藝令李師師聲名大噪,成為一時無兩的名妓。
齊雲社、圓社,兩大球社即將正面交鋒,備受社會民眾注目,不義之徒欲操縱賽果,涉及巨額金錢上落,城中富貴公子,土豪劣紳或明或暗都在參與。
名成利就的復生與俊,終於嘗到球壇的假球黑哨危機,復生正義凜然,因為不踢黑球,被黃金福使人打斷腿,張俊則在榮華富貴與體育精神中表現得左右逢源;在一個偶然機會下,俊遇上李師師及寶珠。
復生在范老兒和月娥千呵百護下,醫好了腿傷並被月娥真情感動,與月蛾心心相印,俊與寶珠各為所愛,聯手對復生和娥的感情搞破壞,最終二人得逞令月蛾誤會復生,盛怒之下,入宮作蹴鞠女仕,高俅見色心起,對月娥多番追逐,幸好月娥利用趙佶維護,才不致被高俅欺負,俊和寶珠不為意地,在吵吵鬧鬧中滋長愛情。
宋、金蹴鞠大賽在即,已為皇帝的趙佶組成國家隊,生、俊二人入選,高俅對兩人百般為難,趁機公報私仇。黃金福和高俅合計,要宋國必輸,以贏取大量財富,便派人追殺復生,范、娥、雲知道復生被害的消息後,決心助俊戰勝金國,俊在危急中仍是舉棋不定。
雲及范合力研究「蹴鞠心經」戰術,希望從中找出得勝之道;其間,二老朝夕相對,舊情復熾,但礙於面子,仍以吵鬧掩飾。
大戰開鑼,高俅與黃以為俊已被收買,大造其賭球生意,想不到,球場中的俊卻表現神勇,運用范老兒所教及心經中的戰術,加上鬼主意的變陣一路與金隊咬緊,但是金隊實在氣力充盛,而且踢法強橫粗野,俊難以力挽狂瀾,緊急時劉,復生出現宋隊,徽宗、娥、范,雲以至所有觀眾都精神大振,復生與俊的巧妙配合,反敗為勝,宋國大勝,舉國歡騰,徽宗特賜金靴子復生。
就在所有人都沉醉在勝利中,復生和俊帶著范娥、雲和寶珠為逃避高俅追殺,悄然離國,遠走西域將中華蹴鞠之戲,播於世界。
具體見:http://www.imoovee.com/tv/mlzlj/brief.html
【蹴鞠小史】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種叫蹴鞠的體育游戲,有好事者稱此藝乃現代足球的鼻祖。其實,只能說蹴鞠與足球很相似,從球本身的構成及運動游戲規則來看,二者並非一回事。晉人郭璞在《三蒼解詁》中稱,蹴鞠是一種毛丸,可蹋戲。漢朝劉向認為,蹴鞠為黃帝所創,是當時的一種軍中游戲。劉向的話當然是信不得的,蹴鞠大概起源於戰國時代,《史記》曾記載戰國時山東臨淄一帶就流行蹴鞠。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劉邦當了皇帝後,其父一天到晚踢不著球十分郁悶。《西京雜記》記載:「高祖竊因左右問,(劉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斗雞蹴鞠以為欣,今皆無此,故不樂也。」劉邦也不是當年的街頭蠱惑仔了,端著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來, 宮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組織一支皇室球隊來娛樂自己的父親。相比之下漢武帝就比較放得開。漢武帝在東部巡狩,封禪泰山之後,意興所致,也喜歡踢上幾腳蹴鞠,還讓文官們寫賦來贊頌自己。據說漢武帝平定西域(大概是匈奴藩屬下的西域邦國)後,得了一胡人俘虜,身長善躍,蹴鞠技藝十分了得,「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看來這位胡人很有范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許是歷史上最早引進的外籍球員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級球迷。《魏略》稱有個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實在太好,「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 三國時蹴鞠也很盛行,《會稽典錄》曾說:「三國鼎峙,互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所以,如果有人大話歷史,稱鄉村地主出身的張飛是超一流的鋒線殺手,倒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唐人踢球場面甚為火爆。唐朝仲無顏寫了篇《氣毬賦》,文中說,「廣場春霽,寒食景研,交爭競逐,馳突喧闐」,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萬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時光,場面上對抗激烈,節奏快捷。賦中還說「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圓」,看來唐人對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絡。
《水滸傳》中第一回中提到街頭幫閑混混高逑,因球踢的好得到了端王即後來的宋徽宗賞識。當年端王在玩蹴鞠時,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見高逑,抖擻精神,使了一個漂亮的「鴛鴦拐」,把球踢還給端王。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高逑憑這個鴛鴦拐,一下子把全場的人都給鎮住了。高逑如果活在今天,李毅怎麼也出不了名。高逑會被球迷尊稱為「高逑大帝」,並有體育記者為其撰寫「高逑本紀」。羅納爾多也會在記者招待會上一臉真誠的說:「我的護球,很像中國的高逑。」大宋流行的是踢球,球技不高的人難免會受到排擠。就拿那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來說吧,雖使得一身好槍棒,卻踢得一腳臭球。難怪幫閑混混高逑還能執掌白虎堂,林沖卻最後家破人亡,被逼上樑山。估計武松、魯智深輩也不是踢球的料,三五腳都停不了球,一場比賽下來還會把蹴鞠踹壞幾只。球場不得意,前途沒有希望,所以這些人最後只好上了梁山。這真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人踢球幾人愁。只要球藝超一流,皇上面前充大牛。
《水滸傳》畢竟是文學作品,人物、情節都是虛構的。不過歷史上真有象高逑這樣的,以高超的蹴鞠技藝,受到皇帝的欣賞進而陞官發財的。《宋史王榮傳》曾提到,宋太宗一次談話中說:「張明起賤微中,以蹴鞠事朕,潔己小心,見於輩流。」 可見蹴鞠並非不入流的雜藝,只要機遇好,蹴鞠技藝高超,就如身負登龍術一般,前途不可限量。
中國歷史上,自戰國以來,漢、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不少人參與蹴鞠活動,高手也很多,後來到了清朝不知怎麼回事就完全失傳了。到了清末民初,全中國都找不到一個會踢蹴鞠的。難怪西方人死活不承認蹴鞠是現代足球的祖宗。所以到了現代,中國足球很魚腩,長年與雄起無緣。道理很簡單,為「往聖」繼不了「絕學」嘛,一切都從零開始,起點太低,後天努力又不夠,自然技不如人。(秦大路)
《舊唐書》中記載高麗人擅長踢球,「人能蹴鞠」。就是說,在古代高麗,基本上人人都會踢球。蹴鞠在中國古代雖然很流行,也沒有做到這么普及。韓國有這么好的歷史傳統,難怪直到現在,中國足球還「逢韓必敗」。(秦大路)
[編輯本段]蹴鞠的消逝
蹴鞠運動的興衰,與統治者的政策、提倡也是分不開的。
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視蹴鞠運動,並把它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遇到比賽時都親臨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風,廣泛開展,這是唐宋時期蹴鞠運動興盛的重要因素。
元朝是由生活在馬背上的蒙古族建立的,出於生存習慣和民族隔閡等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對漢民族的游戲類型和體育項目不適應,更不提倡。蹴鞠運動不得不從官辦轉移到民間,逐漸成為民間的純娛樂性文化活動。
朱元璋稱帝以後,嚴禁軍人蹴鞠,並下旨「蹴鞠者卸腳」,但由於蹴鞠運動本身的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間依然盛行。
清朝入關後,喜歡射獵的滿族統治者,對漢民族的蹴鞠也實行了禁止政策。順治皇帝曾口諭禁止踢球,對蹴鞠要「即行嚴禁」。後來,乾隆皇帝乾脆明令禁止蹴鞠活動,民間的蹴鞠運動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❹ 與清朝有關的游戲

你可以選擇清朝的末期或者民國,游戲名稱《維多利亞-日不落帝國》或《維多利亞-革命》(《Victoria》)。類型間於模擬經營,策略,即時戰略之間,非常難玩。

❺ 蹴鞠是古代一種游戲,蹴鞠盛行於哪個朝代

蹴鞠是古代一種游戲,蹴鞠盛行於哪個朝代?

蹴鞠盛行於兩漢時期。


結語:宋人提到蹴鞠的使用價值,誇贊「蹴鞠取得成功難盡言,健胃消食健身得助眠。原本遵演仙人法,此妙千金小姐不容易傳。」又說:「巧匠圓縫異常花,智輕健康實堪誇。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誘王孫仁義禮智信加。」

漢朝和南朝階段,是我國古代蹴鞠發展趨勢快,時興廣的階段,群眾競相參加,覺得它不僅能讓人運動健身、開心,還有利於理解仁義禮智信,大家對蹴鞠的心態,也展現了蹴鞠意識的發展趨勢與轉變。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能幫到你。


❻ 中國古代有哪些體育娛樂方式

中國古代有哪些體育娛樂方式?

春秋以來,統治階層的體育活動出現了兩個顯著的變化。首先,某些社會教育形式,逐漸沖破禮教的束縛,出現娛樂化趨勢;其次,部分軍隊訓練項目逐漸從軍隊訓練中分化出來,朝競技化、表演化方向發展。秦漢時設有專門管理宮廷和民間樂舞的政府機構,奠定了後世樂舞和宮廷娛樂活動管理的基礎。

兩晉南北朝時期,消閑娛樂活動得到一定的發展。由於戰亂頻繁,這種活動主要局限在及時行樂的統治階層中。隋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迅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整個社會生活較為活躍。各項消閑娛樂活動如擊鞠、蹴鞠、相撲、棋類游戲、舞蹈和民俗節令活動中的元宵觀燈、立春拔河、立寒鞦韆、端午競渡、重陽登高等體育內容,以及婦女兒童的體育活動在各個階層都得到較為廣泛的開展。作為原始文化娛樂活動的舞蹈是我們現在游戲、競技運動、休閑娛樂的源泉。

兩宋以後,商品經濟進一步活躍,城市人口進一步活躍,城市人口大大增加,推動了市民文化的興起,在城市出現了一些專供市民消遣的藝人和場所,如說唱、雜耍、傀儡戲、舞蹈等。出現了業余民間體育團體,制定各項運動技術標准,組織體育表演競賽,使得曾經僅限於宮廷和軍隊中的有組織的體育競賽活動開始走向民間。

古代的體育娛樂,不單能健身休閑,還能出幹部

文/晏建懷

北方人春節喜歡扭秧歌,南方人端午偏好賽龍舟,不過,扭秧歌和賽龍舟都不是今人首創,而是源於古人的祭祀活動。川人喜歡玩麻將,謂之「血戰到底」,由四人對抗打到二人爭霸,你死我活,據說,麻將也源於古人發明的「馬吊」。而風靡世界的足球,則起源於中國古老的健身運動「蹴鞠」。可見,華夏先人不僅勤勞善良,而且聰明智慧,為世界貢獻了「四大發明」,也為世界創造了許多怡情益智的游戲。

結繩記事的上古時代,人們雖然不得不為轆轆飢腸起早貪黑地忙碌,但耕種狩獵之餘,他們也會忙裡偷閑,苦中作樂,玩出各種花樣的游戲,擊壤就是其中一種。壤用木製成,前寬後窄,其形如履(鞋子),長一尺余,闊約三寸。玩法是置一壤於地,後退三四十步,以手中之壤擊地上之壤,擊中為勝。王充《論衡?6?藝增》記載過「堯民擊壤」的故事,說堯帝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有位年逾五十的長者擊壤於道中,一旁的觀眾由衷感嘆道:「堯帝真是功德無量啊!」誰知,長者卻不屑一顧地說:「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我自得其樂,與堯帝的德行何干?」真是快人快語。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雄,崇尚精騎善射的武士精神,以角逐射術為特點的投壺,成了倍受歡迎的游戲。投壺最初源於禮儀,鄭玄所注《禮記正義》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當時,成人男子以善射為榮,諸侯聚會,往往邀請賓客射箭。後來,有的的確不會射箭,只好以箭投酒壺代替,因此,投壺慢慢發展成了宴飲游戲。投壺時,主賓對坐,以酒壺為器皿,人與壺相距數尺,以去掉箭頭的箭投擲,中壺者得勝。左丘明《左傳?6?昭公十二年》記載,晉昭公即位時,周王室及諸侯前來祝賀,晉昭公與齊景公比試投壺,二人在投壺過程中,唇槍舌劍,爭為諸侯之首,結果不歡而散。所以,宮廷中的游戲,有時不僅僅是游戲,往往還是政治。

文人不喜歡角逐體力,他們好風雅,喜歡迂迴曲折、曼妙婉轉,於是有了詩情畫意的修禊。修禊原為消災祈福的儀式,農歷三月初,人們成群結隊到水邊嬉戲,祈禱消災彌禍。後來,修禊發展為文人雅集的經典範式,尤其深得魏晉文人的喜好。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等四十餘人,宴集於會稽郡(今紹興)蘭亭,共修禊事。名士們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將酒杯置於溪中,順流而下,酒杯停留在誰面前,誰就得賦詩,賦詩不出者,罰酒三杯,這便是修禊的戲中之戲,稱為「流觴曲水」。名士們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銜觴賦詩,樂不知返。最後,大家把當場創作的三十七首詩作編輯成《蘭亭詩集》,風行一時。而王羲之傾力為這次盛會創作和書寫的《蘭亭集序》,文采斐然,獨步天下,成為了中國文學史和書法史上的絕世瑰寶。

唐宋之際,最流行的娛樂活動,恐怕非蹴鞠莫屬。從文獻記載來看,當時已用灌氣的球,代替過去用毛發充塞的球。王建詩雲:「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杜甫也說:「十年蹴?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足見蹴鞠受歡迎的程度,堪稱全民娛樂。宋代高俅,曾因擅長蹴鞠而一步登天。王明清《揮麈錄》說,高俅先是駙馬都尉王詵的小吏,一次,王詵讓高俅去端王府送東西,恰遇端王玩蹴鞠,端王邀高俅一起玩。高俅乃蹴鞠高手,伸腿便踢了個滿堂喝彩,讓端王刮目相看,隨即把他留在了身邊,視為心腹。後來,端王繼位為宋徽宗,高俅因此扶搖直上,官至太尉。這說明,游戲不單能健身,能休閑,還能出幹部。

明清兩朝,斗雞、鬥蟋蟀之類的動物游戲,成了官民所愛。明代甚至還出現了一種專門舉辦斗雞活動的民間組織:「斗雞社」,張岱《陶庵夢憶》說:「天啟壬戌間好鬥雞,設斗雞社於龍山下。」明宣宗朱瞻基從小痴迷鬥蟋蟀,即位之後把搜集蟋蟀當成政治任務下達,百姓不堪負重,咒罵他為「蟋蟀天子」。清朝靠武力征服漢族,如何傳承尚武精神,成了統治者處心積慮的要事。為此,康熙開辟了熱河木蘭圍場,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前來圍獵。康乾之間,朝廷每年都要舉行一兩次大型圍獵活動,如同演武大會,閱兵大典,隆重而又熱烈。只是,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終究抵不住漢文化的反滲透,那些王公貴族最終還是丟棄了他們引以為傲的騎射之術,沉醉於琴棋書畫和漢儒王道,圍獵漸漸只留下形式,變成了娛樂。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咸豐皇帝逃離京城的借口,竟然是「木蘭圍獵」,則更是離題萬里而讓人啞然失笑了。

當然,穿越千年的游戲遠遠不止上述零星幾點,足夠用汗牛充棟的文字去記述。同時,游戲雖然偶關政治和利益,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強身健體和娛樂休閑,在寂寞的歷史長河中,游戲給了人們健康的體魄和愉悅的心情,功莫大焉。

❼ 古代人的運動項目除了蹴鞠之外還有哪些

古人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古板,不愛動。對於運動他們還是比較喜歡的,除了我們現如今,所有人都知道的蹴鞠,也就是現在踢足球的前身。古人還喜歡狩獵、馬術、投壺等等。

武術

武術運動,興盛在宋代。並且形式多樣化,形成很多風格不同的流派。因為當時倭寇的存在,給武術也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再加上古代人喜歡強身健體,時間和空間以及條件都給武術活動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機會。

❽ 有趣的民間游戲

1、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之一,起源於漢代,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作為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2、盪鞦韆

用途游戲用具,將長繩系在架子上,下掛蹬板,人隨蹬板來回擺動。鞦韆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流傳至今。

3、拔河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拔河為雙方各執繩一端進行角力的體育活動,屬於中國的傳統運動項目。2015年12月,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一起申請的拔河(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成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抓石子

關中東部叫「抓子兒」「抓石子」或「抓核兒」,玩的是小石子或桃核。抓羊拐是西安的叫法,因為羊拐是羊脊椎上的骨頭。抓羊拐在關中西部一帶叫「抓羊兒」,玩的是一些又圓又滑的小石頭。叫法有別,玩法大同小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抓羊拐不是女孩子的專利游戲,男孩子也很愛玩,互相PK,跳橡皮筋才是女孩子的專利游戲,男孩子很少玩。河南部分地區稱之為——抓撈摸合。

5、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游戲,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80年代。跳皮筋起源於明末清初,至於是誰發明已經無從考證,據說起源於今天的河北一帶,當時是一種民間雜技,後慢慢在廣大人群中推廣開。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後宮妃子、公主主要的娛樂項目之一。

6、丟沙包

沙包項目屬於民族、民間傳統的體育項目。究其起源,已難以考證。與大多體育項目與民間游戲一樣,丟沙包由來已久,最早將溯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會用石頭等硬物擊打獵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且作為游戲當然不能用石塊等利器,於是人們開始用傷害性較小的沙包代替。中國最早的球類運動是手球類的, 而丟沙包可能就是這種早期球類運動。

7、蹴鞠(現代足球的祖先)

蹴鞠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中記載:西漢時身為「安陵阪里公乘」的項處,因迷戀「蹴鞠」,雖患重病仍不遵醫囑繼續外出蹴鞠,結果不治身亡。其後蹴鞠一詞在《漢書》中多次出現。不過,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現代足球的大致玩法和形狀規則都是蹴鞠演變而來。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絕地求生未來之役比賽為什麼進不去 發布:2023-08-31 22:07:08 瀏覽:1267
dota2位置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2:00:04 瀏覽:710
lol電競是什麼樣子 發布:2023-08-31 21:58:40 瀏覽:1165
絕地求生八倍鏡的那個圓圈怎麼弄 發布:2023-08-31 21:58:31 瀏覽:1231
lol龍龜一個多少金幣 發布:2023-08-31 21:55:07 瀏覽:617
王者如何改游戲內名稱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907
游戲主播打廣告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62
絕地求生如何免費拿到ss7賽季手冊 發布:2023-08-31 21:52:13 瀏覽:781
pgg是哪個國家的戰隊lol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663
一個人的時候才發現游戲很沒意思 發布:2023-08-31 21:49:24 瀏覽: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