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場認知游戲什麼意思
⑴ 自信是什麼意思!!!
自信是一粒生命的種子,深藏在人心裡,隨時都可能發芽,並開出絢爛奪目的花朵。
自信是一個人心中的燈光,時刻照亮著人生的坐標,輝煌著人生的過程。
自信是堅實的足跡,踏踏實實地踩出人生的大道,回望走過的路,心中依然自信。
自信和力量是成正比的。人生需要進取的力量,也只有具備足夠進取力量的人生,才是激昂向上的人生。自信就是這種力量的沃土。面積廣大的自信蘊育著厚重茂盛的力量。果能如此,這無疑是我們的一種無可比擬的幸福。
伴隨自信同時出現的,常常是一些可貴的情感和品質。可以說,對於每個人,這些情感和品質如同自信一樣是同等重要的。譬如對生活的熱愛、對高尚的渴望、對社會的無私奉獻和對真理的無止無休的追求。
自信的人謙虛好學,總是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然後與優秀者公開競跑;自信的人言語不多,喜歡在內心積蓄力量,收攏五指攥緊拳頭然後用力出擊;自信的人胸懷大志,不畏強手,勇於探索,敢於攀登,具有不屈不撓的取勝信心;自信的人立足現實,邁著堅實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一路一程收獲。
自信的反面是自負。自信與自負雖只一字之差,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自負是一種虛偽的徒有其表的繁華,自信是一種真實的表裡如一的樸素;自負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自信則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的基礎上「在戰術上重視敵人」。自信磊落、溫和而又有長久的韌性,自負沖動、暴戾雖有所堅持但終不能久;自信是對現實和自我能力的正確評估結果,自負卻是盲目的,所以,難免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自我放大自欺欺人。可以肯定地說,那些貪大求全的人、目光短淺的人、膽小怕事終日戴著面具的乃至只懂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人都絕對與自信無緣。
自信是雲蒸霞蔚下的奇妙景觀;自負是一堆一覽無余的平庸石頭;自信是暗香盈袖的花朵,自負是急於表功的稗草。從某種意義上說,自信是自暴自棄的終點,是自強不息的起點。自信彷彿是人生坐標繫上的原點,處境極其微妙,前進抑或後退,就在一念之間。具備自信就是具備了開拓進取的基礎和條件,因為有了自信,就有了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十分成功中有五分屬於自信。成功是船,自信是帆;成功是高山,自信是登山的小階;成功是遠方的路標,自信是腳下的跋涉。
自信是愚公移山的信念,是精衛填海的毅力,是誇父追日的追求。自信不是神話,但神話中的愚公、精衛卻樹起了一桿自信旗幟,飄揚在歷史的歲月中,讓代代傳誦自信的力量。
自信是一縷和煦的春風,是一絲動人的微笑,是一片明朗的天空。自信讓我們變得干練、成熟,自信使我們的腳步變得堅實穩健。一個不屈不撓的人,自信在心中必堅韌地站立著,站成精神上的鋼澆鐵鑄的脊樑,站成一幅永不凋謝的風景。
⑵ 什麼叫做自信
自信就是發自內心的對自己的一種自信心無論別人說什麼,自己都要勇敢的向前走,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就是一種充足的自信。
⑶ 自信是什麼意思
自信,是指自己相信自己。自信對我們的生活非常重要,我們的事業、我們的愛情、我們的生活,不管是哪一個領域,自信都是無比重要的。自信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快樂。正是有了自信,人們才充滿了睿智,你和我的心中才升騰起無盡的希望。人們只有自信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花開得更茂盛更燦爛。只有自信才能讓生活處處是舞台,讓人生越過越精彩。
1. 相信自己。
《墨子·親士》:「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晉 陸機《君子行》:「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宋 曾鞏《<戰國策>目錄序》:「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 戰國 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十九:「勇於自信故英絕,勝彼 優孟 俯仰為。」
2. 自表誠信。
三國魏 曹操《舉賢勿拘品行令》:「吳起貪將,殺妻自立,散金求官,母死不歸。」[1]
示例
有自信心、信心十足、永久自信。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叫做自信。
⑷ 自信的定義是什麼,請用心理學的角度來闡述。
自信 :
zì xìn
自己相信自己:有自信心|信心十足|永久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是成功的源泉。
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
自信是人對自身力量的一種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
自信不能停留在想像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 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面對社會環境, 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我們的自信。
廣義地講,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
狹義地講,自信是與積極密切相關的事情。沒有自信的積極,是軟弱的、 不徹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積極。
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
自信無論在人際交往上、事業上還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
只要自己相信自己,他人就會相信你。
自信的解構
菲言:人類文化特別需要自信、自尊這樣的詞來促進人性中積極進取的一面,以此獲得勇氣去面對並征服復雜的外部世界。不過,刻意去否定或貶低不自信與自卑可能會讓人類失去更多。
討論自信之前,先講一個奧修的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激動的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麼辦?」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納斯魯丁非常沮喪的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看起來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處處謙虛忍讓的人更象是內心篤定的傢伙。
自信在中文中解釋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語(自信)的解釋是: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很容易在兩者之間找到文化差異。「自己相信自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麼呢?需要完全的相信嗎?英語的解釋要明確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認為自己是對的,或者認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擁有自信。討論自信需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在構建詞語的同時也構建了人的內心真實,因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思考的,語詞既幫助人也限制人對問題的描述與分析。
自信與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即人嘗試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文化覺得有必要把這種心境割裂為兩個面:自信與不自信,這種割裂逼迫人們採用對立的思維,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觀察方法。於是自信不自信從一種原本統一隻是有起有伏的心境變成截然相反,不能並存的兩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時也是不自信的。事實上看起來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視內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樣子。
自信這種內心現實只是人類文化的產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飾人類對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懼。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須假定這個世界是可知的,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個,並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這個世界的。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面對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對生命現象在恆遠的時空中瞬息而過,我們內心知道世界是難以把握的,萬物的有序性只是在無窮的復雜、混沌、多樣性和無序中少得可憐的東西,且必須在局限的時空中這種有序才有意義。絕對的真理也不存在,因為不同的文化會構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擁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類的一種夢想,類似精神的自慰。
有時想一想大自然被人類糟蹋到難以復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們過於自信了。我們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資源的能力是無限的,自信自己的主義,於是便有了眾多的子孫,城市,侵略,奢華與赤貧。現在我們要來為我們的自信承擔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耗竭、貧窮、恐怖主義的沉重負擔了。自信的文化總是要否定和兼並其他文化,自信的國家總是要干涉別的國家,因為自信本身隱含著一種擴張的慾望。在人際環境里,自信的人比較獨立,更少依賴別人,因此更具有進取和攻擊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願。在一個團隊里,一個自以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來不那麼自信的人去調和,不然團隊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同樣讓人迷思的還有自尊。修辭學說自尊包含獨立意志、自由、自信、樂觀、成就感與榮譽感。自卑是自我評價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在我看來並沒有自尊這種精神現實,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際社會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裡的《皇帝的新衣》。心理學認為自卑心是一種內心的警覺,是一種創造的源泉與動力,自卑感讓人去追求成熟、優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爾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說:「人們所有的成長動力與行為目標旨在於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釋了自卑的人為何更易於趨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尋求卓越恰好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行為讓自尊這東西看起來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個人感覺,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種對自卑的平衡。自尊與自卑在心理動力特徵上具有非常的互補性,如同黑天和白晝。它們像錢幣的正反代表同一種內心情結的雙個面,本身密不可分。內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強,讓人以為他很傲氣。而內心驕傲的人,反倒喜歡表現得謙和與忍讓,被人認為有君子風度。自尊、自卑是一種心理力量,力量太弱的人,給人的感覺缺少個性,做事也缺少動力。但自尊、自卑力量過強,卻又是災難性的。看看雨哥筆下《悲慘世界》中冉阿讓(馬德蘭市長)與小旅館老闆德納第夫婦,你一定會明白過度謙卑的人,隱藏著深層的敵意,一心一意要打跨,羞辱他身邊的人。而完美高尚自尊的冉阿讓,每天卻沉浸在對卑賤的恐懼和風暴般的自我懺悔中。所以,保持自卑與自尊的對應與適度是人生活之本。
與自信與不自信一樣,自尊與自卑也是文化割裂與建構的產品。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莊稼。我們的文化認同莊稼的價值,卻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結果自尊、自信就成了無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類精神領域可靠的,賴以生存並維持生命張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類要保持謙虛地心態,對不知的東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種內斂的力量,克己、節制、隨同由此而生,這些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是重要的。
由自卑、不自信引發的諸多情緒不適並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們的文化長期渲染建構所致。文化讓人對自卑、不自信產生許多挫敗、糟糕的聯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構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沒有競爭力,最終是生活的失敗者。」文化用線性邏輯思維來定義這樣的心境,其實許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能力,是隨機的並與環境適配的。另一個文化建構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樂、不可愛。」這些建構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種自我挫敗的心態,使每個人不得不去掩飾,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許多內心焦慮來。
在某種意義上,自信與自尊意味著一種淺薄,很像無知者無畏。科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讓我深感憂慮的是勵志類書籍泛濫,不停的誇大兩者間的鴻溝,以為只要擁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其實,沒有雞那來蛋呢!?我們的時代已經到了要重新來定義,並反思文化建構的時候了。近代神經生物學家對人類認知系統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篩子理論:「我們的大腦在信息接收、傳輸、採集、組織的過程中要經過許多文化篩子,文化會故意漏掉許多信息,只讓允許的信息被意識感知到。」知道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的,觸及的真實只是被文化過濾後留下的真實,那麼,當你高昂著自信自尊的頭時,真的還那麼有底氣嗎?坦誠的認同不自信、自卑,並接納人在自然萬物中有極大地局限性和渺小性的人才能夠到達心境平和,樂天知命的精神境界。
⑸ 自信的深層含義
一、自信的概念
自信,是一種對自己素質、能力作積極評價的穩定的心理狀態,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是建立在對自己正確認知基礎上的、對自己實力的正確估計和積極肯定。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
就學生的自信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習、精神狀態、社交、能力等方面。如:相信自己能學好,知道自己該怎麼學好並能認真去做;有良好的精神狀態,能夠笑對人生,即使遇到困難和阻力也不輕易改變信念或者放棄;相信自己的社交能力,能夠和多數人融洽地相處,輕松自如地交往;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處理好一切事情;相信自己是很好的,能夠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二、缺乏自信性格的形成
缺乏自信的性格如何形成?一般有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原因。從生物和心理互動的角度來看,如果某人有無法克服的生物學上的缺陷,那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可能接受到很多負面的評價甚至反復受到他人的嘲弄,容易將這些評價內化,形成自卑的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些病態教育方式可以直接導致自卑的性格。馬斯洛認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有心理障礙是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結果;羅傑斯則認為無條件的尊重和接納是促使一個人成長的必要條件。
缺乏自信的性格還與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有關。行為主義學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習得性無能(Learnedhelplessness),這是M·塞利格曼提出的術語,指這樣一條普遍法則,即無能是由於處在無可逃避或迴避的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中所產生的一種習得性狀態。實驗者將狗分為兩組,A和B,A組狗和B組狗用導線連接起來,都接受同樣的電擊。當紅燈亮時,A組的狗如 果能夠及時按壓杠桿就能避免電擊,而B組的狗對於自己的境遇無能為力。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兩組狗都接受了同樣的電擊,但是在學習新事物 時B組狗明顯不如A組狗。這個實驗說明了無能是可以「習得「的,這類實驗後來被推廣到了人類,獲得了類似的結果。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孩子長期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下,很難獲得成就感,最終會出現習得性無能,對自己評價低,抑鬱退縮。
一些社會心理因素也與缺乏自信的性格的形成有關,比如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當代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貧困學生可能在同學的比較中產生自卑心理,長期以往就可以形成缺乏自信的性格。
三、自信的深層認知分析
人的認知與行為是相互影響的。阿倫•貝克(A.T. Beck)認為,如果在知覺和思維過程中對外界信息作出不適當的解釋與評價,就會造成認知歪曲,從而導致錯誤觀念並最終引起不適應的行為。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忽略了這個過程,許多判斷、推理和思維顯得是模糊、跳躍的,這種思維習慣被保存下來,使個體自身對這些錯誤的認知觀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
於是缺乏自信的人只要遇到特定的情境刺激就會想:「我肯定做不好」,「我不行」等消極的思維。這種「自動化」想法由一特定的刺激引發並可導致情緒反應,將「客觀現實向自我貶低的方向歪曲。」
通常缺乏自信者會在信息不足或錯誤信息的基礎上進行不正確確推理,以及不能區分現實和想像。貝克曾指出這一類系統推理錯誤:
主觀推斷:沒有支持性的或相關的根據就做出結論,包括「災難化」或在大部分情境中都想到最糟糕的情況和結果。
選擇性概括:僅根據對一個事件某一方面細節的了解就形成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並且整體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視。這其中所包含的假設是那些與失敗和剝奪有關的事件才是重要的。
過度概括:由一個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種極端信信念並將之不適當地應用於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
誇大和縮小:用一種比實際上大或小的意義來感知一個事件或情境。
個性化: 個體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將一些外部事件與自己聯系起來的傾向。
貼標簽和錯貼標簽:根據缺點和以前犯的錯誤來描述一個人和定義一個人的本質。
極端思維:用全或無、非白即黑的方式來思考和解釋,或者按不是/就是兩個極端來對經驗進行分類。
所以,改變缺乏自信性格就是要改變這種「自動化」的思維習慣,學會對認知過程的反省和體驗。發現並改變錯誤的認知從而增強自信。
四、自信訓練方法
根據以上論述及認知與行為的規律,此方案的訓練主要分以下幾個階段:
(注意:因為認知行為訓練要求訓練者對自己內部思維、行為、體驗等的探索與反省,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高的或者說高年級的學生訓練效果較好。)
1、自我審查
這一階段是讓練習者了解自己的認知過程及認知觀念。為了使自己能盡快發現不自信背後的不正確的認知觀念,應該集中注意那些具體的和可以觀察到的事實,如某幾次失敗,身體不足等。還應該對它們進行體驗和反省。
具體的技術為自我審查,就是毫無顧忌地說出對自己的看法,並對自己的這些看法進行細致的體驗和反省。還要找出以前被忽略了的經驗。由於這些經驗是當前不自信的認知基礎,因此,對這些經驗重新加以體驗和評價就能使練習者很快發現自己的認知過程是不合邏輯的。而一旦認識到這一點,他也就有可能從這種不合理的認知框架中擺脫出來。
(具體的事例如:對一次考試失敗或幾次人際交往的失敗進行各方面的思考,「我當時是怎麼樣想的」,「有多難過」,「如果我不難過會怎樣,別人是不是也這樣呢」,「我因為那次與人交際的失敗就變成不想與別人交際了好不好」,「我這樣做好不好,為什麼我會這樣做」等等,可以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記下來,還可以逐字逐句地再進行分析與體驗,看看自己思想的不合理之處。)
2、檢驗表層錯誤觀念
表層錯誤觀念是指練習者對自己不自信的直接、具體的不合理解釋。如對學好數學沒信心就解釋為自己對數字不敏感,或說沒有天份。或一些不可控制的原因。總之,缺乏自信者很容易用具體事件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解釋,這種解釋所包含的非邏輯就是表層錯誤觀念。
對於這些錯誤觀念,可以用以下幾個方法檢驗與訓練:
(1) 建議
可以請求同學給出進行某一項活動的建議。因為自己已經處在表層錯誤觀念的指引中,別人建議可能比較客觀,檢驗出來的果效也更客觀,即對自己更有說服力。如做某件事是否真的是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運氣,真的不偏愛自己。在現實中檢驗這個錯誤的觀念。
(2)模仿與想像
讓自己過入一種現實或想像的情境,對自己錯誤觀念的作用方式及過程進行觀察。或者觀察別人是如何完成自己不敢去做的某種活動,然後通過想像或模仿來完成同樣的活動。通過這兩種方法的結合使有,往往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有時卻不行,因為這些模仿想像是在「真實情景」之外的,練習者本人知道,這不是他要真正面對的。即在這些檢驗中,他暗暗地把自己排除於所想像的情境之外,他可能暗示自己這一切都是在練訓之中的。在現實中面對真正的問題時,他還是沒有自信去完成。
這就涉及到了比我對數字不敏感更基本、更核心的錯誤觀念。即認為自己與眾不同等等。
3、糾正核心錯誤觀念
深層錯誤觀念往往表現為一些抽象的與自我概念有關的命題,比如「我毫無價值」等等,它們並不對應具體的事件和行為,也難以通過具體的情境加以檢驗。這就需要使用一些邏輯水平更高、更抽象的技術進行糾正。可以通過「重新歸因」使練習者對自己非現實的假設作嚴格的邏輯批判,使他看到自己思維的不現實性,從而做出對挫折和失敗更為客觀的現實歸因。而通過認知重建則可以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思維工具來代替非邏輯的認知。
重新歸因等是從認知治療中的專門術語,它與語義分析技術密切連系。此階段的訓練重點是讓練習者學會語義分析技術。
語義分析技術主要針對自我概念。這些自我觀念常常表現為一種特殊的句式,也具有共同的邏輯形式,即一個「主—謂—表」的句式結構。例如說「我是一個笨蛋」或「我是個毫無價值的人」。這是一種邏輯判斷式的句子結構,一旦練習者用這種結構來表達對自我的態度,他就有可能用這個判斷來概括他的一切行為。例如說「我是個毫無價值的人」,實際上就是暗示他在一切方面都是毫無價值的。
然而通過對這樣的句子進行語義分析,就不難發現作為主語的「我」應包括與「我」有關的各種客體(如我的頭發、我的身體等)或與「我」有關的各種行為(如我說話、我走路等等)。而動詞「是」後面的表語則描述的是主語的整體性質。因此,從語義學的理論來看,說「我是個毫無價值的人」是指與「我」有關的各種客體和行為都是無價值的,面這樣的句子顯然沒有什麼邏輯意義。因為我們可以說,「我上次做的那件事是沒有價值的」,但不能說「我的呼吸」、「我吃飯」等都是沒有價值的。這些句子顯然與客觀實際不符,也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此外,處於表語位置上的詞也不能被客觀評定,那麼這樣的詞在這種句子中也是沒有意義的。例如「我是個很笨人」,「笨」的含義不清楚,沒有客觀標准來判斷某人是笨還是不笨。但如果把這句話換成「我的智力不高」,這樣的句子才有一定的意義。
因此,學會語義分析技術在注意以下。首先要把主語位置上的「我」換成與「我」有關的更為具體的事件和行為。其次,表語位置上的詞必須能夠根據一定的標准進行評價。
(具體的實例可以如下:缺乏自信的人經常說「我是個笨蛋」,如上所述,「我」包括很多方面,這句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不能說「我的呼吸是笨蛋,我的手像笨蛋等」,只有具體化了才有意義,如說「我上次做的那件事現的像笨蛋」,還有表語上的詞也不具有明確的判斷標准,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笨蛋」通常是指「沒有把事情做好」。所以這句話應該這樣表述「我上次做的那件事沒做好」,這樣就減少了感情色彩,但更客觀,更有實際意義。)
4、行為改變
認知理論認為,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生,同時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認知的改變。認知和行為的這種相互作用關系在缺乏自信者身上常常表現一種惡性循環,即錯誤的認知觀念導致不自信的情緒和行為,而這些情緒和行為也反過來影響認知過程,給原有的認知提供證據,使之更為鞏固和隱蔽。所以訓練要讓練習者在認知與行為建立起一種良性循環。
練習者可以通過設計特殊的(能夠產生成功體驗的)行為模式或情境來體會人所忽視的情緒體驗。如完成一些難度不高的活動,可以是做習題等,成功後要認真體會當時的感覺,並要及時鼓勵自己。還要主動比較成功前後的認知差別。
通過這些行為或情境,讓練習者改變不適當的認知,學會體驗積極情緒及如何獲得這些體驗的方法。
5、應用和完成階段
該階段是將在訓練過程中發生的改變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並將之維持下去。練習者應該將學會的客觀的自我陳述在現實中實踐,並不斷堅持。如在實際情境中繼續使用語義分析技術對自己的深層錯誤觀念進行句子分析,繼續注意自己的活動和反應,並及時記錄下來,不斷加以評估和反省。這樣才在現實生活的情境中有更多的機會來鞏固那些剛剛建立起來的認知過程和正確的認知觀念,進一步學習使用新的思維方式和正常的積極的情緒行為反應。
通過這些認知思維的改變最終導致練習者回歸到積極發展的狀態,從而提高自信心。
⑹ 如何理解自信
首先你要建立自信,在建立自信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更好
如何建立自信心
①建立自信的具體方法
(一)挑前面的位子坐
你是否注意到,無論在教學或教室的各種聚會中,後排的座位是怎麼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佔據後排座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當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二)練習正視別人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視你的時候,你會直覺地問自己:「你想要隱藏什麼呢?他怕什麼呢?他會對我不利嗎?」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別人的眼神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想到什麼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觸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視別人等於告訴你: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毫不心虛。
(三)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當大衛·史華茲還是少年時,到鎮中心去是很大的樂趣。在辦完所有的差事坐進汽車後,母親常常會說:「大衛,我們坐一會兒,看看過路行人。」
母親是位絕妙的觀察行家。她會說:「看那個傢伙,你認為他正受到什麼困擾呢?」或者「你認為那邊的女士要去做什麼呢?」或者「看看那個人,他似乎有點迷惘。」
觀察人們走路實在是一種樂趣。這比看電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啟發性。
許多心理學家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跟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聯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借著改變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沒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樣,作出「我並不怎麼以自己為榮」的表白。
另一種人則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會在15分鍾內成功。」
使用這種「走快25%」的技術,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四)練習當眾發言
拿破崙·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只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
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你們知道我是這么無知。」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很涉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每次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發言時,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了,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要多發言,這是信心的「維他命」。
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也許是評論,也許是建議或提問題,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後才發言。要做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也不要擔心你會顯得很愚蠢。不會的。因為總會有人同意你的見解。所以不要再對自己說:「我懷疑我是否敢說出來。」用心獲得會議主席的注意,好讓你有機會發言。
(五)咧嘴大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自己很實際的推動力,它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葯。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著笑一下。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癒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實在無法再對你生氣。拿破崙·希爾講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天,我的車停在十字路口的紅燈前,突然『砰』的一聲,原來是後面那輛車的駕駛員的腳滑開剎車器,他的車撞了我車後的保險杠。我從後視鏡看到他下來,也跟著下車,准備痛罵他一頓。「但是很幸運,我還來不及發作,他就走過來對我笑,並以最誠摯的語調對我說:『朋友,我實在不是有意的。』他的笑容和真誠的說明把我融化了。我只有低聲說:『沒關系,這種事經常發生。』轉眼間,我的敵意變成了友善。」
咧嘴大笑,你會覺得美好的日子又來了。笑就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沒有什麼用的,要露齒大笑才能有功效。我們常聽到:「是的,但是當我害怕或憤怒時,就是不想笑。」當然,這時,任何人都笑不出來。竅門就在於你強迫自己說:「我要開始笑了。」然後,笑。要控制、運用笑的能力。
(六)怯場時,不妨道出真情,即能平靜下來
內觀法是研究心理學的主要方法之一,這是實驗心理學之祖威廉·華特所提出的觀點。此法就是很冷靜地觀察自己內心的情況,而後毫無隱瞞地抖出觀察結果。如能模仿這種方法,把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心理秘密,毫不隱瞞地用言語表達出來,那麼就沒有產生煩惱的餘力了。例如初次到某一個陌生的地方,內心難免會疑懼萬分,這時候,不妨將此不安的情緒,清楚地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幾乎愣住了,我的心忐忑地跳個不停,甚至兩眼也發黑,舌尖凝固,喉嚨乾渴得不能說話。」這樣一來,不但可將內心的緊張驅除殆盡,而且也能使心情得到意外的平靜。不妨再舉一個很實在的例子。有一個位居美國第5名的推銷員,當他還不熟悉這行工作時,有一次,他竟獨自會見美國的汽車大王。結果,他真是膽怯得很。在情不自禁之下,他只好老實地說出來了:「很慚愧,我剛看見你時,我害怕得連話也說不出來。」結果,這樣反而驅除了恐懼感,這要歸功於坦白的效果。
(七)如用肯定的語氣則可以消除自卑感
有些女人面對著鏡子,當她看到自己的形影或膚色時,忍不住產生某種幸福的感受。相反地,有些女人卻被自卑感所困擾。雖然彼此的膚色都很黑黝,但自信的女人會以為:「我的皮膚呈小麥色,幾乎可跟黑發相媲美。」而她內心一定暗喜不已。可是,一個缺乏自信的女人卻因此痛苦不堪地呻吟起來:「怎麼搞的,我的膚色這么黑。」兩種人的心情完全不同。有的女人看見鏡子就喪失信心,甚至在一氣之下,把鏡子摔破。由此可見,價值判斷的標準是非常主觀而又含糊的。只要認為漂亮,看起來就覺得很漂亮,如果認為討厭,看來看去都覺得不順眼。尤其,關於自卑感的情況,也常常會受到語言的影響,所以說,否定意味的語言,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物性論》一書的作者是古羅馬大詩人盧克萊修,他奉勸天下人要多多稱贊膚色黑黝的女人說:「你的膚色如同胡桃那樣迷人。」只要不斷如此贊賞對方,那麼,這位女人即使再三對鏡梳妝,或明知自己的皮膚黑黝,也會毫不在乎。這樣一來,她就能專心於化妝,而且總覺得自己不失為迷人的女性。
接著,盧克萊修奉勸我們不妨將「骨瘦如柴」改說為「可愛的羚羊」,把「喋喋不休」改說為「雄辯的才華」。不同的語言可將相同的事實完全改觀,而且也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總之,運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詞,可將同一件事實,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別的結果。可見措詞這件事,誠然是任何天才都無法比擬的魔術師。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常用有價值的措詞或敘述法,則可以將同一個事實完全改觀,當然驅除自卑感,而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八)自信培養自信
如果缺乏自信時,一直做些好像沒有自信的舉動,就會愈來愈沒有自信。
缺乏自信時更應該做些充滿自信的舉動。缺乏自信時,與其對自己說沒有自信,不如告訴自己是很有自信的。為了克服消極、否定的態度,我們應該試著採取積極、肯定的態度。如果自認為不行,身邊的事也拋下不管,情況就會漸漸變得如自己所想的一樣。有某一學生團體,提倡大學生每年選出一位最合乎現代且美麗的大學生,並且舉辦比賽。以下是那裡的工作人員說的。他(她)們到各大學、到大街上,看到美麗的人,就把小冊子拿給他(她)們看,請他(她)們參加這個比賽。從地方到中央,舉辦一次又一次各種的比賽。然而,大家變得愈來愈美,簡直讓人看不出來。那裡的工作人員說:「大概愈來愈有自信了吧!」這話完全正確。因為「我要參加這個比賽」的這種積極態度,使這些人顯得好美。「我要參加這個比賽」,這種肯定生活的態度產生自信,使這些人顯得更美。丹麥有句格言說:「即使好運臨門,傻瓜也懂得把它請進門」,如果抱著消極、否定的態度,即使好運來敲自己的門,也不會把它請入內。機會來臨時,更應該拋開自己消極、否定的態度。運氣不僅發自於外,也發自於內心「今天一整天都不說刻薄話」,這些事看起來容易其實不簡單。但是,只要下定決心去做,就做得到。如果能在聲音中表現得有笑容,那麼人生就會一天天變得亮麗起來。因為,如果聲音帶著親切的笑意,人們就會想和你交談,然後因為和人接觸而有精神起來。電話交談時,如果用有笑容的聲音說話,對方聽了舒服,自己也覺得快意。苦著一張臉或者冷言冷語地,不僅會讓對方不舒服,自己也會不痛快。用言語沖撞對方時,就是用言語在沖撞自己,自己對對方的態度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態度。我們應該像砌磚塊一樣一塊一塊砌起來,堆砌我們對人生積極、肯定的態度。即使不能喜歡所有的人,也應該努力多喜歡一個人也好,喜歡一個人,相對地,也會喜歡自己,然後,也會克服對他人不必要的恐懼。因為,自信會培養自信。一次小成就會為我們帶來自信。如果一下就想做偉大、不平凡的事,就會愈來愈沒有自信。
(九)做自己能做的事
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時,個性會顯現出來。重要的是,與其極欲恢復自我的形象,不如找出現在可以做的事。知道應該做的事,然後加以實行,就可以從自我的形象中獲得解放。總之,要試著記下馬上可以做的事,然後加以實踐,沒有必要非是偉大、不平凡的行動只要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就足夠了。因為我們就是想一步登天,所以才找不到事做。「今日事今日畢」,今天可以輕松做完的工作,如果留到第二天,工作就會變得很沉重。如果心想「真煩!」而留待第二天,工作就會相對地變重。今天能動手做的事如果拖到第二天,那麼那些延遲的工作就會使自己的負擔加重。從沒遇到有人說:「從明天起我要戒煙!」而把煙戒了的。也從沒有遇到有人說:「今晚酒喝到此為止!」而把酒戒掉的。以下是一位攝影師的小故事。一次,這位攝影師出席某個聚會。前往酒會的途中,這位攝影師說道:「我戒酒了」,問他:「什麼時候開始的」,他回答:「剛才我決定戒掉的。」他把煙、酒都戒掉了。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待這次酒會過後」或者「這次酒會是最後一次」。「永遠」也是一小時一小時累積起來,因為抽掉一小時,也就沒有永遠了。試著製作兩張卡片,一張寫上「Go ahead!」(做吧),另一張寫上「待會兒再做」。把這兩張卡片隨身帶著,當自己不太有自信時,抽出其中一張。這時應該抽出寫著「Go ahead!」那張。我們可以在背面先寫上「要有自信」。當自己不知道要不要做時,務必抽出這張卡片。因為今天關系著第二天,今天可以動手做的事如果沒有動手做,明天再要動手做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跑馬拉松,因為身體會疲倦,所以我們不可能每超越一根電線桿就更有動力。但是,只要不完全是肉體上的操勞,一次一次的達成目標會帶給人更多的動力。所以,應該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階段來達成。每達成一個階段,都會產生新的動力。然後就會激發達成終極目標所需要的動力。心想:「大概很難吧!」然後陷入憂郁的人,一開始就被目標屈服了,而且,這些人會立一個自己做不到的目標,可見他們內心已經扭曲。一個健全的靈魂,會嚮往自己能夠做到的事。心智發育未成熟的人,會不斷採取非常強烈的自我中心的態度。這種表現型,以自我中心的人一旦訂立目標,一定是立刻吸引眾人注意的那個目標,然後,因為執著於那個 目標,而迷失了此時此地自己應該做的事到了最後就是獨來獨去,標新立異。年輕時候喜歡標新立異的人,老了以後往往抑鬱度日,就是這個緣故。年輕時無法克服自我表現、自我中心的個性,到上了年紀,就成了憂鬱症。有句俗話說:「雁子飛,烏龜也跺腳」,就是說「找不到自己要作的事」的人,不做像這句話中的烏龜嗎?假設烏龜看到雁子飛過天空而自己也想飛,那不是很奇怪嗎?烏龜應該有烏龜能做而雁子不能做的事才對。
⑺ 自信是什麼意思啊
相信自己:有自信心|信心十足|永久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是成功的源泉。
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
自信是人對自身力量的一種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
自信不能停留在想像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 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面對社會環境, 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我們的自信。
廣義地講,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
狹義地講,自信是與積極密切相關的事情。沒有自信的積極,是軟弱的、 不徹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積極。
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
自信無論在人際交往上、事業上還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
只要自己相信自己,他人就會相信你。
自信在中文中解釋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語(自信)的解釋是: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很容易在兩者之間找到文化差異。「自己相信自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麼呢?需要完全的相信嗎?英語的解釋要明確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認為自己是對的,或者認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擁有自信。討論自信需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在構建詞語的同時也構建了人的內心真實,因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思考的,語詞既幫助人也限制人對問題的描述與分析。
自信與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即人嘗試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文化覺得有必要把這種心境割裂為兩個面:自信與不自信,這種割裂逼迫人們採用對立的思維,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觀察方法。於是自信不自信從一種原本統一隻是有起有伏的心境變成截然相反,不能並存的兩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時也是不自信的。事實上看起來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視內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樣子。
自信這種內心現實只是人類文化的產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飾人類對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懼。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須假定這個世界是可知的,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個,並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這個世界的。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面對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對生命現象在恆遠的時空中瞬息而過,我們內心知道世界是難以把握的,萬物的有序性只是在無窮的復雜、混沌、多樣性和無序中少得可憐的東西,且必須在局限的時空中這種有序才有意義。絕對的真理也不存在,因為不同的文化會構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擁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類的一種夢想,類似精神的自慰。
有時想一想大自然被人類糟蹋到難以復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們過於自信了。我們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資源的能力是無限的,自信自己的主義,於是便有了眾多的子孫,城市,侵略,奢華與赤貧。現在我們要來為我們的自信承擔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耗竭、貧窮、恐怖主義的沉重負擔了。自信的文化總是要否定和兼並其他文化,自信的國家總是要干涉別的國家,因為自信本身隱含著一種擴張的慾望。在人際環境里,自信的人比較獨立,更少依賴別人,因此更具有進取和攻擊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願。在一個團隊里,一個自以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來不那麼自信的人去調和,不然團隊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同樣讓人迷思的還有自尊。修辭學說自尊包含獨立意志、自由、自信、樂觀、成就感與榮譽感。自卑是自我評價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在我看來並沒有自尊這種精神現實,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際社會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裡的《皇帝的新衣》。心理學認為自卑心是一種內心的警覺,是一種創造的源泉與動力,自卑感讓人去追求成熟、優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爾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說:「人們所有的成長動力與行為目標旨在於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釋了自卑的人為何更易於趨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尋求卓越恰好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行為讓自尊這東西看起來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個人感覺,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種對自卑的平衡。自尊與自卑在心理動力特徵上具有非常的互補性,如同黑天和白晝。它們像錢幣的正反代表同一種內心情結的雙個面,本身密不可分。內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強,讓人以為他很傲氣。而內心驕傲的人,反倒喜歡表現得謙和與忍讓,被人認為有君子風度。自尊、自卑是一種心理力量,力量太弱的人,給人的感覺缺少個性,做事也缺少動力。但自尊、自卑力量過強,卻又是災難性的。看看雨哥筆下《悲慘世界》中冉阿讓(馬德蘭市長)與小旅館老闆德納第夫婦,你一定會明白過度謙卑的人,隱藏著深層的敵意,一心一意要打跨,羞辱他身邊的人。而完美高尚自尊的冉阿讓,每天卻沉浸在對卑賤的恐懼和風暴般的自我懺悔中。所以,保持自卑與自尊的對應與適度是人生活之本。
與自信與不自信一樣,自尊與自卑也是文化割裂與建構的產品。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莊稼。我們的文化認同莊稼的價值,卻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結果自尊、自信就成了無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類精神領域可靠的,賴以生存並維持生命張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類要保持謙虛地心態,對不知的東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種內斂的力量,克己、節制、隨同由此而生,這些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是重要的。
由自卑、不自信引發的諸多情緒不適並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們的文化長期渲染建構所致。文化讓人對自卑、不自信產生許多挫敗、糟糕的聯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構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沒有競爭力,最終是生活的失敗者。」文化用線性邏輯思維來定義這樣的心境,其實許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能力,是隨機的並與環境適配的。另一個文化建構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樂、不可愛。」這些建構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種自我挫敗的心態,使每個人不得不去掩飾,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許多內心焦慮來。
在某種意義上,自信與自尊意味著一種淺薄,很像無知者無畏。科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讓我深感憂慮的是勵志類書籍泛濫,不停的誇大兩者間的鴻溝,以為只要擁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其實,沒有雞那來蛋呢!?我們的時代已經到了要重新來定義,並反思文化建構的時候了。近代神經生物學家對人類認知系統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篩子理論:「我們的大腦在信息接收、傳輸、採集、組織的過程中要經過許多文化篩子,文化會故意漏掉許多信息,只讓允許的信息被意識感知到。」知道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的,觸及的真實只是被文化過濾後留下的真實,那麼,當你高昂著自信自尊的頭時,真的還那麼有底氣嗎?坦誠的認同不自信、自卑,並接納人在自然萬物中有極大地局限性和渺小性的人才能夠到達心境平和,樂天知命的精神境界。
⑻ 自信是什麼意思
廣義地講,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狹義地講,自信是與積極密切相關的事情。沒有自信的積極,是軟弱的、不徹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積極。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但是自信不是自大,自負。
⑼ 自信是什麼意思
自信,是一種對自己素質、能力作積極評價的穩定的心理狀態,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是建立在對自己正確認知基礎上的、對自己實力的正確估計和積極肯定。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