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鍾表游戲怎麼玩
『壹』 請給我介紹幾個適合英語角時玩的游戲 附上游戲步驟 謝謝!
案例:巧猜數字
游戲功能:鞏固數字的讀音和拼寫。
游戲玩法:教師拿出准備好的數字卡片
T: Now, let's play a game. Please guess, what's the number on the card? If you're right, I will give you the card. I will say the first letter of the word.
T: 「T」.
S1: T-W-O, two!
T: No, try again, please.
S2: T-H-R-E-E, three!
T: Yes, you're right! Here you are!
教師將卡片獎勵給這位學生,然後帶領大家一起拼讀。以此方式將十個數字猜出,鞏固數字的拼寫和認讀。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為了讓學生放鬆玩樂才安排游戲,歸根結底,任何游戲必須服務於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並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游戲。
案例(1) Pin a nose on a face(貼鼻子)
游戲功能:復習鞏固四個方位詞
游戲玩法:在黑板上畫一張缺鼻子的臉,請一個學生走到黑板前,用布蒙上他的眼睛,讓他貼出鼻子。台下的同學用「up, down, right, left」這四個詞彙告訴他該怎麼做。 「Up, up...」 「Down, down...」隨著鼻子位置的變化,學生們調整指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找到鼻子的正確位置。
趣味性:把英語與游戲結合起來,體現了「玩中學」、「樂中學」的教學思想,目的在於讓學生樂於開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敢於表現的意識。讓學生蒙上眼睛玩游戲,他們就會感到新奇、有趣, 充滿挑戰性。「該游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up, down, right, left」這四個表示方位的單詞案例(2) 順風耳
游戲功能:操練單詞
游戲玩法:教師讓一個學生背對著全體學生站立,然後將單詞卡片藏於某一個學生的桌子內,再請講台上的學生轉過身尋找此單詞的位置。全班學生一起朗讀此單詞,如果該同學離單詞位置近,那麼朗讀的聲音就響,如果離單詞越來越遠了,那麼朗讀的聲音就越來越輕了。就這樣直到找到單詞為止。
這個游戲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地參與到游戲當中去,享受到游戲帶來的樂趣,刺激每個學生對英語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在無意識中掌握了單詞的讀音。
(三)游戲提高學生多種能力
案例(1) 鍾表、鍾表幾點了
游戲功能:通過讓學生扮演時針來掌握句型「It's....」使他們掌握英文數字1──12。
游戲玩法:請12名學生分演12個鍾點,圍站成一圈,1名學生扮演時針。游戲開始,教師說:「鍾表鍾表幾點了?」學生說「1點」,「時針」要用英語講:「It's one...」並伸直左手臂順時針方向開始原地轉,轉到1時停止,手指尖指向1點。扮演鍾點的學生舉起卡片one。以後游戲繼續進行。要求扮演時針的學生要手口一致。
案例(2) 急摸十位
游戲功能:練慣用英語數數,復習學過的人體器官的英文單詞,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和快速反應力。
游戲玩法:首先告訴學生,老師說「one」時,學生用手指頭發並講出「hair」。老師說「two」時,學生指臉並說出「face」。three─耳朵─ear,four─眼睛─eye,five─鼻子─nose,six─嘴─mouth,seven─雙肩─shoulder, eight─腿─leg,nine─手─hand,ten─腳─foot。經過反復練習,熟練以後可以讓一名學生來數數,其餘學生找相應的器官,講出英語單詞,並可以搶答。要求學生手口一致,教師數數時應由慢至快,並注意學生講的是否正確。
兒童對未知世界永遠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喜歡挑戰。教師設計的游戲活動要讓學生有一些思考的餘地,要有一定的挑戰性,盡量做到開發學生的智力因素,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案例(1)中,扮演「時針」的學生要快速對「1點」作出分析,並要在句型「It's...」中進行運用,再配合身體的動作完成游戲,是一項集多種功能的連鎖反應。再如案例(2),學生首先必須熟練地掌握數字及人體器官的單詞,在注意力相當集中的狀態下,鍛煉學生的瞬間記憶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以上兩個游戲必須經過一定的思考或推理才能夠找到答案,不僅訓練了語言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智力,體現了學科之間的融合,能有效幫助學生鞏固單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瞬間記憶能力注意做好游戲前的准備。包括道具的准備,知識的准備和心理的准備等。游戲前應讓學生明確游戲規則及要求。
『貳』 鍾表游戲我們這樣玩
經歷過小學低段的數學老師都知道,在成人眼中那麼簡單的認識鍾表,對於兒童而言到底有多難!這時有人就會放棄,認為孩子長大一點自然就認識了。
是啊!當孩子長成大人的時候,生活經驗的積累自然會幫助他們認識鍾表。這個時候就會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1.既然長大之後自然就會掌握的知識我們為什麼還要教?2.我們僅僅是在教孩子們認識鍾表這項生活技能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是在教孩子們一項生活技能,那到底在教什麼呢?
我們在試圖帶著孩子們像數學家一樣去思考他現在所能理解的「時間」到底是什麼?
回到最最古老的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意識到 時間 這個東西的,也許甲骨文可以讓我們窺探一二。
甲骨文不僅僅的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個個生動的唱著歌的時間故事。
日月輪回,斗轉星移,大自然以最最原始的方式啟迪著我們人類的智慧,將「 日 」和「 月 」的觀念映入我們的生活;
大地的復甦與繁榮,枯竭與沒落,又以另外一種方式告訴著我們「 春 , 夏 , 秋 , 冬 」的輪回變化;
穀物豐收, 季 節更替,我們在這樣循環往復中體會著「 年 」與生命的意義。
你可能會說:果真是這樣嗎?這些觀念的發明真是如此嗎?
但我想問,這重要嗎?當你看到孩子們充分調動自己腦海中的已有經驗,像赤子一般去穿越這些時間故事的時候;當你看到他們像一個最最有智慧的先民那樣去思考的時候,時間觀念就已經開始在他們心中萌芽生長了。
在我們開始精確認識鍾表這個記錄時間的工具時,孩子們很自然地稱我為「鍾表家」,我也稱他們為「小鍾表家」。我們就一個最早發明鍾表的人一樣去思考問題!
鍾表上為什麼要有12個數字?為什麼每個數字之間的間距都要一樣?為什麼大部分表盤是圓形的?鍾表上有沒有起點?如果有起點,那麼終點在哪裡?鍾表上為什麼要那麼多指針,只用一個指針可不可以?……
是啊,為什麼?當這些問題搞清楚後,鍾表就真的成了記錄時間的工具。而這一切的討論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伴隨著孩子們製作鍾表的過程中自然引出的。
表盤做出來了,問題卻沒有完!鍾表上的數字之間有哪些好玩的規律?表盤上的一大格表示什麼意思?哪個是時針,哪個又是分針呢?怎麼才算是順時針,怎樣是逆時針呢?
那就用動作擺一擺,用手捏一捏,在表盤上找一找,整個過程就是好玩的手工游戲和動作游戲。
之後我們就要試著用指針去表示時間啦!哎!這是在干什麼?數學老師在教孩子們掃地嗎?
哈哈,當然不是,我們拿掃把當時針,在地上這個大大的表盤上用時針表示時間呢!幾點整,幾點多一點,幾點半,快幾點。別小看用的是小掃把,在准確表示時間上孩子們的態度可是相當的謹慎。我們再拿鍾表考考小夥伴吧!好像用一根時針表示時間實在是難不住你們啊!
如果把分針也加上呢?
等等老師,時針在鍾表上是一格一格這樣往前走的,但是分針呢? 分針在鍾表上是怎麼運動的?分針和時針的運動又有什麼關系呢? 還是到我們的大鍾表上去玩吧!
老師變成老爺爺,小牽牛們就是小朋友。哈哈,老爺爺走得慢,小牽牛們跑得快,老爺爺走一格,小牽牛們你們想跑多少呢?
跑上一大圈!
那我們來試試看……小牽牛和老爺爺一起出發了,老爺爺走了一大格,小牽牛們果真按時跑了一大圈。
我們在教室里還發現了一把小掃把,孩子們很自然地把小掃把塞到了我這個「老爺爺」的手裡,他們拿起了那個長掃把,游戲又要繼續嘍!老爺爺走大格,小朋友跑了一大圈;老爺爺走了半格,小朋友跑了半圈;老爺爺淘氣了,只走了一大格的一點點,小朋友也只走了一大圈的一點點;哈哈,老爺爺快把一大格走完了,小朋友也緊跟著快把一大圈跑完了。小牽牛們慢慢也不甘心自己當「小朋友」,他們也要體會一下當「老爺爺」的感覺。
就這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動規律這個看似不可跨越的教學難點,我們在游戲中順利解決了它。
那還等什麼?來用時針和分針一起表示時間吧!實在是大鍾表游戲太好玩了,孩子們自己拿起「時針」和「分針」嘗試著自己表示時間。
從七點整到八點整,時針和分針該如何運動?從八點整到八點多一點,時針和分針該如何運動?從八點整走到八點半呢?如果到了快九點呢?所有的時間觀念完全是動態的,時針和分針的運動就是自己的運動。
如果回到鍾表上呢?有了那麼充足的動作游戲經驗之後,孩子們的語言描述就更加准確了。
這樣的游戲玩下來,孩子們不僅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幾點多一點和快幾點也會被他們清晰把握,最主要的是這一切都不是一種靜態的表示,連續的兩個時刻之間也不再是毫無關系的。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我們在試圖帶著兒童去感受表盤上指針的旋轉變化與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流逝之間的某種關系。這種動態關系的把握,為之後孩子們時間度量觀念做好了充足的准備。
最後我們將自己一天豐富的校園生活繪製成一張時間表!雖然只有兩小人,創造力也是無窮的!
有一天,小牽牛們提議,老師,我們以後都叫彼此數學家吧!不要再叫老師了。於是我們每節數學課都是以這樣的方式開始的:
數學家好!
小數學家好!
果真,我們現在真的在像數學家一樣思考了。
真好!